更新於 2024/07/09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高中國文教甄擬答|110北科附工

題目:

三、107 課程綱要中,將國語文的學習內容分為「文字篇章」、「文本表述」、「文化內涵」三大主題,並進一步說明:「文化內涵」即是文化學習,旨在透過學習活動中的理解和實作,認識本國文學、思想及相關的人類文明。請先簡述莊子〈庖丁解牛〉、柳宗元〈種樹郭橐駞傳〉二課的內容要旨,並針對「文化內涵」的學習內容,說明你在進行此二課教學時的教學設計。(20分)

中宜擬答:

〈庖丁解牛〉藉由庖丁之口,表達莊子「保身全生」的處世之道。故事中庖丁講述其學習解牛的歷程:最初學習時「所見無非牛」,不受制於感官經驗;三年學習之後「未嘗見全牛」,全然掌握牛的全身經絡;十九年後「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不受感官限制也不被名利誘惑,順應自然。庖丁說明他能「因其故然」,根據事物(牛)的本身下刀,其實寓含了莊子主張掌握人世複雜的規律、化繁為簡的處世之道。唯有透澈地看破事物繁雜混亂的表象且不被其龐大懾人的現象所迷惑,並且如庖丁面對新任務都「視為止、行為遲」般小心戒懼,以通於自然之道的精神做出回應,才能如四兩撥千斤地解牛、躊躇滿志,在人世中善藏鋒芒而養生逍遙。
〈種樹郭橐駝傳〉亦是藉人物之口闡述深刻的道理,其內涵以老莊道家思想為根據,轉而針對政治養民提出議論。郭橐駝種樹接近於庖丁之處在於,他強調「順木之天,以致其性」,就像種樹人對於樹木要順應其本性,為官作宰者不應鎮日下達繁瑣的政令、驅使百姓勞作,使百姓為了回應統治者的需求而疲憊不堪;而是要讓百姓順應自然、休養生息,以養樹的理念養人。透過郭橐駝對養樹之法的比較,暗示統治者不需像其他養樹人「愛之太恩,憂之太勤,旦視而暮撫,已去而復顧」,反而破壞植物生長的自然規律,而是要能使百姓得到空間繁衍生息、安頓生命。
比較此二篇,實則論述的角度與重心略有不同。莊子的寓言用意在於提示個體「養生」,在社會中找到安身立命的恰當因應方式;柳宗元兼通儒、道思想,所以從在上位者的角度論述,提示統治階層治國的觀念,養樹是為使其根深碩茂、開花結果,也就是統治者對治國有成效的期待與願景。雖也使用「無為」的思想,但後者出自於統治的目的、有追求後效的動機,二者的面向有別。
於教學設計上,宜先釐清寓言體的特質,寓言即是故事加上寓意,寓意的把握須連結到作者的學派思想或相對應場域的態度主張;如〈庖丁解牛〉故事,則教學重點在莊子的養生觀,教師可以在講述文本前初步建立學生對莊子思想的認識,將之結合先秦學派的脈絡中思考,指出對應先秦的政治社會現實,莊子的核心關懷與基本價值。文本講述可採用講述、討論、報告等方式,提醒學生對應的莊子思想。文本講述之後可嘗試以多文本對讀、情境化討論等方式深化對文本的理解與體悟。於〈種樹郭橐駝傳〉則可以結合作者的生平經歷與時代背景,使學生思考柳宗元參與永貞革新作為政治改革派的立場與意識形態,以及連結相仿篇章如〈捕蛇者說〉,探討身為牧養小民父母官的柳宗元有何統治觀念,並設計現代性思考的討論議題,可以進行時代環境、政體差異等面向的比較,使學生觸發公民意識、深化所學習的文化內涵。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5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