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關注教育的朋友可能有印象,從95暫綱的時代古文必選40篇的知名參考書為「四十不惑」,到98與101課綱時已精簡到30篇,大致上是希望學生們早一點成器,三十而立。108課綱下古文選文有的則是15篇,大有「吾十有五而志於學」的含意在也說不定。
然而,就像是
過往文章所分析過的,古文篇數減少但在大考題目上殺得學生措手不及時,在實際考試成績上並沒有反映出奇襲的效果,反而成為數據上歷來最有鑑別度的一屆考題,而且考生的分數也沒有明顯下滑。另外,顏澤雅社長在親子天下《
中文能力惡化,不是因為減少文言文》一文也提到,實際上擠壓孩子們書寫、表達與閱讀能力的,與其說是古文變少,不如說是補習與選擇題變得太多。
綜此,筆者將於本文中,承繼上述兩文之觀點,協助準備來年學測的考生好好打好基礎,回答一個關鍵問題:108課綱中的國文核心能力「閱讀素養」到底如何養成?
一、從基本著手
日常的訓練是最重要的。
閱讀素養其實包含了如何理解別人說了什麼、圖表的解讀、數據的分析,這些在近年的學測都有考過,今年的國文綜合測驗中(有選擇題和非選擇題)又尤其重視沒有納入選文,考生很可能是第一次看到的文本如何被解釋與簡答。
若以準備學測為導向,最直接的作法就是:練習。
不是漫無目的地寫題,那就跟顏社長所說的完全背道而馳了。筆者個人建議可以挑一本經典,配合白話翻譯,好好去理解每一則選文節錄與其解釋、釋義,市售書籍中,不管是作文範例、作家散文選集,或是古文、古詩的選集都符合這個要義。
1.莊子的寓言
例如,最常被拿出來考的,學生又時常因為時代久遠而讀不懂的,就屬莊子、呂氏春秋為主,尤其是莊子。大考中心選錄過的呂氏春秋在字句、道理上都算是簡單,但莊子的寓言不但相對曖昧難解,而且生難字詞較多。筆者就建議可以從莊子的白話版本,甚至是多年前蔡志忠先生的漫畫版本入手,讀起來妙趣橫生外,起碼知道了故事,後來再對照古文原文時也不會如此痛苦、難解而無法留下印象。
2.世說新語
另外一個也經常被拿來考的,就是所謂的史書。不管是《三國志》還是《史記》都屬於此類,但在高中的範圍內,紀事本末體、編年體的史書都太過難懂,就連古人多半需要額外註釋,例如春秋需要左傳、穀梁傳或公羊傳來註解,這兩種體例考起來對考生、大考中心來說都是吃力不討好的。
近年真的考過的就是紀傳體,而紀傳體又多以記錄人的事情、經歷與個性為主。要說到志人小說與筆記,除了動輒千百字的《史記》各篇章外,《世說新語》每一篇都是輕薄短小,但又蘊含了士人的風雅。
如果要培養閱讀此類題目之能力,不妨從此處入手,而且還可以從此熟悉許多成語典故,如「新亭對泣」、「擲地有聲」,可謂一舉兩得。
二、古文與今文
其實歷代文言文的語法都有些不同,越是古老的時代就越與今日的白話文天差地遠。例如,在現代白話文中其實很少有代詞性助詞(例如:還請見諒的見,其實是指我,也就是還請諒我的意思),即使有也多從典故中出來,而不是白話文自己的語法了。
也就是說,學習古文本身就相當用同樣的文字去學習另外一種語言,有點像是西班牙文、英文都共用拉丁字母,但他們的文法、字詞意思一樣嗎?只有部分關連,很難說他們完全一樣。
而在這個方向上,要去遍覽古文以求考試時所有文章都看得懂是很不務實的事情。這也是古文選文15篇的含意所在:學習文法。15篇選文從先秦到近代,各個時代都多少有所囊括,而且議論、抒情或敘事都有被包含進去,這就是很不錯的學習文法材料。
1.例子:項脊軒志
重點不僅在於從《項脊軒志》裡面體會到歸有光一生無悔的深情,若在考試上,更可以去學習他如何夾敘夾議,把自己的志向、回憶活靈活現地嵌入場景之中,實際上卻在緬懷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並在最後畫龍點睛地提上:「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
他每一次選字遣詞都是經過慎思的結果,將敘事、議論與抒情巧妙地糅和在一體,還跨越了時間、空間的幅度,以一文縱覽自己一生。項脊生初作項脊志時,他尚未出人頭地,也未曾娶妻;等到功成名就時,妻子已死、自己已老,銳氣還剩多少我們不知道,只知道庭中亭亭如蓋的琵琶樹,記錄了所有逝去的年華。
所有的悲歡興嘆就用一樹寄遇,這就是「明文第一」的精鍊,也是考生們真正該學會欣賞的為文之法。
2.說到這個白話文和新詩
那麼白話文跟新詩要怎麼準備呢?
巧方法沒有,笨方法還是有的:就是抄寫。
在此我個人提供一個求學時段就很喜歡且實用的技巧:一個禮拜之中,請挑三到五個時段,分別抄錄一段自己喜歡的散文篇章或是新詩,看哪個弱就多抄寫哪種。抄寫完後,稍微隔幾個小時,再回頭來看,看看有什麼心得,用另一種顏色的筆去記錄下自己的心得,甚至如同發動態一樣仿作也行。
這個操作技巧的好處在於:培養語感。
就好像學習英文的人常常會強調要練出一顆「英文腦」一樣,這種練習就是透過分散在不同天、高頻率的接觸與反思,鍛鍊一顆「文學腦」。
寫題目時除了會比較清晰,甚至運氣夠好就剛好出了抄寫的新詩、歌詞、散文節錄外,寫作時也可以即興化用,作為文字與佳句的儲備庫,可謂一舉兩得。
三、還有些一定得靠背的......
歷年學測指考的前三題一律在很多國文老師、家教被視為所謂的「基本功」題,原因無他,他就是考三種東西:字音、錯別字,還有字義的運用是否得當。古老一點的年代,這樣的題目還有可能出現在後面的題目中,近年越來越少見,這讓背誦文字的形、音、義越來越「勞而寡功」。
但筆者也必須說,從筆者十年的家教經驗來看,除非是第一志願的學生,可以在輕鬆不讀的情況下,仍舊拿到不錯的成績甚至是15級分外,這三題往往也是獎勵認真的人的認真題。
跟前面一段的部分相反,我在這裡要教大家一個巧方法:一樣是讀,反覆地讀。
但是,第一次讀的時候請在不熟的地方做標記,例如畫底線。第二次讀的時候就只要念畫底線的地方,並且將還不熟的地方在做第二種標記,例如畫螢光筆。依此類推,筆者當年在第一次讀複習講義時,幾十頁的內容分別用零碎時間讀了十多天,但第二次只用了一個禮拜不到,到了要考學測時,我念了第七次,我只快速翻了五分鐘不到。
人要建立記憶很不容易,需要七次不同時間的記憶。我算了一下,我剛剛好七次。
五、小結
其實考試準備真的是有技巧的,即便是以往視之為背科的國文亦然。
善用這些技巧,化背科為理科、將背誦轉成理解與書寫能力才是108課綱強調的核心價值。
別忘了我們國綜的得分還得乘以0.5,但國寫的分數是拿多少就算多少的。由此可知,大考中心也是希望用考試領導教學,讓學生學會真正的欣賞、寫作能力,而不是只會背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