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30|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王陽明的四句教

    上文講到王門兩位大弟子,為了老師的「四句教」而爭論不休,現在老師要出遠門了,無論如何都要老師說個明白,究竟是哪個的理解比較對。誰知陽明先生沒確切說那個理解比較對,反而說:
    「二君之見,正好相資為用,不可各執一邊。我這裡接人,原有此二種。利根之人,直從本源上悟入。人心本體,原是明瑩無滯的,原是個未發之中。利根之人,一悟本體即是工夫,人己內外一齊俱透了。其次,不免有習心在;本體受蔽,故此教在意念上實落為善去惡。工夫熟後,渣滓去得盡時,本體亦明盡了。汝中之見,是我這裡接利根人的;德洪之見,是我這種為其次立法的。二君相取為用,則中人上下,皆可引入於道。若各執一邊,眼前便有失人,便於道體上各有未盡。」【傳習錄下】
    從這段話聽來,好像是在打完場,叫他們倆相資為用,不可各執一邊。若各執一邊,眼前便有失人,便於道體上各有未盡。
    其次,陽明說他們兩個的觀點都對,只是利根的人,悟性高,直從心體的本源處說。至於中人上下,不免有習氣在,而使本心受蔽,如此便須從工夫著手,為善去惡。
    這四句教言,不但是陽明良知學說的體系,更是王門立教的宗旨:
    無善無惡心之體 有善有惡意之動 知善知惡是良知 為善去惡是格物
    ①無善無惡心之體。所謂「無善無惡」,是指心體的本然,是不能用任何的名相來形容的,也就是說不能以善與惡、明與暗、好與壞…等等經驗價值來形容的,因為此刻的心體,仍處於「未發之中」(見上段陽明之言),仍處於虛寂的狀態。但,這虛寂的狀態,是同時處於待用的狀態的。
    打個比喻,那些安全監控器,平時看來好像不動不靜,若有若無,更加無善惡之分,此時它是處於未發之中;但它是處於監控狀態,一見景物有動靜、有異樣,它就會發揮監察的功能。
    用安全監控器來比喻心體無善無惡,只是方便說,容易明白;其實,那無善無惡心之體,就是至善,是個絕對超然之境。陽明在【傳習錄上】另有一段話:
    「無善無惡者理之靜,有善有惡者氣之動。不動於氣,即無善無惡,是謂至善。」
    換言之,無善無惡心之體,即是至善的心體。
    ②有善有惡意之動。當意念一動,如果是順著本心而動的話,那就向善;如果是受私意私欲而動的話,那就向惡。意雖動,有善有惡,但此刻的心體仍是至善的,故此就形成人欲與天理交戰,內心不斷掙扎。
    ③知善知惡是良知。陽明大學古本序有云: 「至善也者,心之本體也。動而後有不善;而本體之知,未嘗不知也。」
    本體之知,即是良知。是善的抑或是惡的,良知一清二楚,故云「人所不知而己所獨知」。既然良知能知善知惡,何以人還是要去為惡呢?那就是私欲戰勝了真我,而自甘墯落呀!
    ④為善去惡是格物。「格物」,陽明與朱熹的解釋截然不同。陽明謂「格者,正也。」格物,就是要正物,把事事物物,包括意念行為,復歸正位,還它本來面目。
    以上是疏釋四句教的本義。然則,王汝中的觀點同意了嗎?明天續講。謝謝!
    (寫於2022年8月13日)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