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說

更新 發佈閱讀 3 分鐘

人為什麼常常會自找藉口,說:要知行合一,很難!說這句話時,其實是個藉口,自找下臺階而已。

意念一起,人本身是否知道這念是惡?當然知道。那為什麼還是要做呢?就因為那惡念具有相當的吸引力。若是明知是惡念,而還是要去做,那所謂「明知」已不是真知,不是良知的知;而只是意念的知,也就只是一個搖擺不定的意識而已。

陽明說:「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聖學只是一個工夫,知行不可分作兩件事。」

所謂的「工夫」,就是要切切實實地修煉、要徹徹底底地涵養,並非空談要合一;否則,那只是閑說話,只是假空話。

咱們的良知,本應知善知惡、知是知非的,而同時又能為善去惡、好是惡非的。前者就是「知」,而後者就是「行」。當良知知此善此惡的同時,便已油然生發出好此善、惡此惡了,所以說「知是行之始」。
反過來說,當咱們表現出為善去惡、好是惡非的同時,這不僅表示知善知惡的知是真知,而且表示這個真知已具體落實而成為真實的行為了,所以說「行是知之成」。

陽明先生又說:「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

當良知知得是非善惡到真切篤實的時候,在心態上,便自然是其是而非其非、好其善而惡其惡,所以說「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
反過來說,當咱們的視、聽、言、行,乃至意念而達於明覺精察的景況,便自然知是知非、知善知惡,所以說「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
總之,知行只是一事。

陽明依據《大學》的一個示例:如好好色,如惡惡臭。
當人聞到一股惡臭,很自然就會用手遮鼻;即使沒用手遮鼻,但其內心已同時討厭那股臭味。「聞到」,就是知;「用手遮鼻」或「內心已同時討厭那股臭味」,就是行;而這知與行,是同時呈現表露的,這就叫做知行合一。

所以,陽明說知得真切、知得確實,就會即時表露行動。而當這個行動時時明覺、處處精察,這就會印證道德上的知,而堅信這個知與行的實在,而使心安。

既然人本有良知,能知善知惡,那為什麼不做自己的主宰呢?

(寫於2022年8月3日)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yidai zhongshi ye的沙龍
66會員
854內容數
現代人該怎樣看待儒學呢? 能替孔子說句公道話嗎? 怎樣做一個《論語》的明白人呢?
2023/12/16
剛剛登入方格子,竟然有位新讀者追蹤我的〔陽明心學〕專題,實在難得。〔陽明心學〕一共寫了四十篇,由陽明先生的傳略,順序闡發其心學的核心,以致其弟子師友的遭遇。其中一位師友,出身進士,為官十五年,因追奉陽明心學,竟被藉故罷官還鄉,在回鄉途中,去信陽明問學,至於自身遭遇,則隻字不提,毫不憤激、不怨悔、不尤
2023/12/16
剛剛登入方格子,竟然有位新讀者追蹤我的〔陽明心學〕專題,實在難得。〔陽明心學〕一共寫了四十篇,由陽明先生的傳略,順序闡發其心學的核心,以致其弟子師友的遭遇。其中一位師友,出身進士,為官十五年,因追奉陽明心學,竟被藉故罷官還鄉,在回鄉途中,去信陽明問學,至於自身遭遇,則隻字不提,毫不憤激、不怨悔、不尤
2022/12/10
當人生走進死暗的幽谷,不見天日,求助無門,還可以做些什麼?呼天搶地?抑或認命呀? 王陽明只是上書為同僚伸冤,仗義執言,說對諫官是不能因言獲罪的,結果因此而被下詔獄。忍受廷杖四十,已奄奄一息,被拖回大牢,恐怕還是九死一生的呀!
2022/12/10
當人生走進死暗的幽谷,不見天日,求助無門,還可以做些什麼?呼天搶地?抑或認命呀? 王陽明只是上書為同僚伸冤,仗義執言,說對諫官是不能因言獲罪的,結果因此而被下詔獄。忍受廷杖四十,已奄奄一息,被拖回大牢,恐怕還是九死一生的呀!
2022/10/06
— —寵辱皆忘南元善(再刊) 當受到莫名的打壓,受到莫須有的指控,受到誹謗讒言,人身攻擊,甚至趕盡殺絕,斷人衣食,人離家散,在這樣的處境,如何面對自己的人生? 陽明屢受朝廷忌恨讒毀,廷杖下獄,生死一髮;即使在他的晚年,被朝廷奸佞指陽明心學為偽學,反傳統、搞山頭,至死後三十九年始得平反。
2022/10/06
— —寵辱皆忘南元善(再刊) 當受到莫名的打壓,受到莫須有的指控,受到誹謗讒言,人身攻擊,甚至趕盡殺絕,斷人衣食,人離家散,在這樣的處境,如何面對自己的人生? 陽明屢受朝廷忌恨讒毀,廷杖下獄,生死一髮;即使在他的晚年,被朝廷奸佞指陽明心學為偽學,反傳統、搞山頭,至死後三十九年始得平反。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聰明人要下笨功夫,不論是工作、作人、處事...,都有其奧妙。 不要想著很快見效、不要遇見困難你就閃躲、不要不得志你就跳開.... 你得不停練、不停練,在這之中練到發現一個訣竅,或兩個、或三個 能有所體會,就有答案。 「困知勉行」,困住了熬過去,再困住了,再熬過去。 做任何事都有極困難的
Thumbnail
聰明人要下笨功夫,不論是工作、作人、處事...,都有其奧妙。 不要想著很快見效、不要遇見困難你就閃躲、不要不得志你就跳開.... 你得不停練、不停練,在這之中練到發現一個訣竅,或兩個、或三個 能有所體會,就有答案。 「困知勉行」,困住了熬過去,再困住了,再熬過去。 做任何事都有極困難的
Thumbnail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 阿伯說:「修行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修行的考驗也很多,並不好修;然而,只要用心,道心會隨著努力的程度逐漸堅固。」 近日在修行群組裡討論,一位師姐分享:「每個人都有習氣、都有盲點,只是多跟少的差別而已。修行,就是要把握當下,歷事練心,去除無明、貪嗔癡。」當下聽到這句話真的好動容
Thumbnail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 阿伯說:「修行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修行的考驗也很多,並不好修;然而,只要用心,道心會隨著努力的程度逐漸堅固。」 近日在修行群組裡討論,一位師姐分享:「每個人都有習氣、都有盲點,只是多跟少的差別而已。修行,就是要把握當下,歷事練心,去除無明、貪嗔癡。」當下聽到這句話真的好動容
Thumbnail
「若器倒覆,及縱向上然不潔淨,並雖潔淨若底穿漏」此乃斷器三過。 我們在生活中最常發生的事就是以上的事。大家都知道溝通這件事,然而真正達成溝通的少之又少,這就是人性,每一個人都站在自己的立場,我的想法和理念去思維,對於他人的想法有幾個人能真正的去關心了解。 菩提道次第廣論到這裡,覺得念經拜佛容易,做的
Thumbnail
「若器倒覆,及縱向上然不潔淨,並雖潔淨若底穿漏」此乃斷器三過。 我們在生活中最常發生的事就是以上的事。大家都知道溝通這件事,然而真正達成溝通的少之又少,這就是人性,每一個人都站在自己的立場,我的想法和理念去思維,對於他人的想法有幾個人能真正的去關心了解。 菩提道次第廣論到這裡,覺得念經拜佛容易,做的
Thumbnail
「若器倒覆,及縱向上然不潔淨,並雖潔淨若底穿漏」此乃斷器三過。 我們在生活中最常發生的事就是以上的事。大家都知道溝通這件事,然而真正達成溝通的少之又少,這就是人性,每一個人都站在自己的立場,我的想法和理念去思維,對於他人的想法有幾個人能真正的去關心了解。 菩提道次第廣論到這裡,覺得念經拜佛容易,做的
Thumbnail
「若器倒覆,及縱向上然不潔淨,並雖潔淨若底穿漏」此乃斷器三過。 我們在生活中最常發生的事就是以上的事。大家都知道溝通這件事,然而真正達成溝通的少之又少,這就是人性,每一個人都站在自己的立場,我的想法和理念去思維,對於他人的想法有幾個人能真正的去關心了解。 菩提道次第廣論到這裡,覺得念經拜佛容易,做的
Thumbnail
越想努力看懂,越是一團迷糊;越想努力寫出像樣的文章,越是了無生氣的強說詞。絞盡腦汁,用盡心思,想阿想阿,無論再怎麼想、再用力,就越進入胡同。...
Thumbnail
越想努力看懂,越是一團迷糊;越想努力寫出像樣的文章,越是了無生氣的強說詞。絞盡腦汁,用盡心思,想阿想阿,無論再怎麼想、再用力,就越進入胡同。...
Thumbnail
ㄧ葉可知秋 . ㄧ葉可蔽目 想法太多,而呈現於外,是呼吸時會用到的材料。呼吸時,想法太多,會示現於外。
Thumbnail
ㄧ葉可知秋 . ㄧ葉可蔽目 想法太多,而呈現於外,是呼吸時會用到的材料。呼吸時,想法太多,會示現於外。
Thumbnail
本來,寫作的初衷,是為了愉悅自我,順道也帶給別人愉悅,單純的心,卻漸漸加諸了越來越多的期待,包含重視結果,重視績效,重視回饋,重視......就是沒有重視最該重視的──享受在寫作的當下,活在那個瞬間。以至於,又落入因果循環,庸人自擾。
Thumbnail
本來,寫作的初衷,是為了愉悅自我,順道也帶給別人愉悅,單純的心,卻漸漸加諸了越來越多的期待,包含重視結果,重視績效,重視回饋,重視......就是沒有重視最該重視的──享受在寫作的當下,活在那個瞬間。以至於,又落入因果循環,庸人自擾。
Thumbnail
這就是前述無記時的狀態,接下來的應該很容易理解了。
Thumbnail
這就是前述無記時的狀態,接下來的應該很容易理解了。
Thumbnail
台灣光復後,出家人都要出去化緣,尤其在夏天稻子收割的季節,農家曬稻穀的時候,他們就背著米袋,走過一個鄉村又一個鄉村,去向人家化緣。如果在六月天,遇到西北雨,你想想看,情形會是怎麼樣?(全身都濕了)不像現在的出家人,福報都那麽具足,米都直接載到寺院!
Thumbnail
台灣光復後,出家人都要出去化緣,尤其在夏天稻子收割的季節,農家曬稻穀的時候,他們就背著米袋,走過一個鄉村又一個鄉村,去向人家化緣。如果在六月天,遇到西北雨,你想想看,情形會是怎麼樣?(全身都濕了)不像現在的出家人,福報都那麽具足,米都直接載到寺院!
Thumbnail
以下為兩位有緣人分享:  
Thumbnail
以下為兩位有緣人分享: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