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全球科技業可說是歷經了一場浩劫:虛擬貨幣崩盤、NFT泡沫化、科技股狂跌、巨頭反壟斷大戰、中國政府打壓、半導體斷鏈等。我曾和身邊幾位知名經濟學者聊過相關議題,有趣的是,實體經濟跟數位經濟專家的論點不太一樣。
從總體經濟看科技業泡沫化,朋友說原因不複雜:烏俄戰爭引發全球原物料暴漲,通貨膨脹雪上加霜,美國、歐盟央行紛紛升息,科技業於是墜入「暫時不振」的低谷;而當利率反轉,就能站上另一個高峰。
而從數位經濟的角度看,2022年出版的《科技賽局:30堂開啟元宇宙商機的跨域人文課》一書,卻在2021年就提出了對科技業發展的擔憂。當時全球科技業榮景一片,美國蘋果和微軟公司市值還一度破了3兆美元,然而書中卻直指數位經濟發展將進入遲滯期。
以最具代表性的數位匯流終端產品──智慧型手機觀察,2019年的全球銷量從15億支逐年下降,到2021年已降到14億支。市調機構Canalys最新的報告顯示,2022年第二季的銷量比去年同期下跌9%,下跌的趨勢並不意外,因為使用者已經久久不見手機出現令人振奮的新應用功能了。
以訊號端來說,科技業希冀於5G訊號建立數位里程碑,幻景一戳就破,其實5G並沒有大幅改變我們的生活。
綜上,科技業的欲振乏力有跡可循。數位經濟從訊號端、硬體、軟體與服務應用端遲滯不前,不再攻城掠地,原料零組件端也出現庫存出清潮。根據QUICK FactSet的資料顯示,截至7月1日為止,全球主要40家半導體相關企業市值,已狂縮至3兆美元。
從數位經濟的角度觀察,的確可見蹊蹺;但總體經濟亦有可貴的觀點,全球長期籠罩於疫情的陰影,荷包扁了,消費欲望當然大幅降低。
2022年起,Netflix、Meta、推特、微軟、Google都先後宣布了裁員計畫,或削減招聘人數,僧多粥少,高科技產品單價又高,乏人問津也是必然。有趣的是,根據全球三大金融網站之一investing.com的資料顯示,韓國、日本、美國等國家目前失業率在相對低點,以2022年前六個月的失業率估算明年就業狀況,2023年美國失業率竟然是二戰後的最低點。
以往我們認為經濟衰退多伴隨兩個特徵:一、經濟產出萎縮;二、失業率上升。
顯然目前的萎縮,和過去失業率上升的現象明顯不同──失業率未必能成為經濟榮枯的指標。
究竟是總體經濟還是數位經濟影響全球的力道更強呢?過去總體經濟學較少碰觸數位經濟的範疇,對全球化、雲端、數位匯流並不熟悉,這次科技業的衰退確實該考慮數位經濟的面向。
數位經濟發展遲滯,沒有新的硬體或有趣的軟體應用,降低了消費者購買科技產品的欲望,後端沒有銷售,前端的晶片、半導體供給遇上斷鏈,又導致數位經濟衰退,這是雞生蛋與蛋生雞的問題。所幸Meta的祖克伯提出了科技的新解方「元宇宙」的概念,但它何時美夢成真,又如何打破數位經濟遲滯的僵局?不知道會是多久以後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