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方塊/元年經濟學的迷思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不知從哪一年開始,台灣迸出了許多產業「元年」,像是AR元年、AI元年、地方創生元年、5G元年等,只要元年一出,許多企業便奮不顧身地想變身為新產業鏈的一份子,搭上潮流,發光發熱。
2019年5G呼之欲出,當時日日聽聞市場談論5G將帶來哪些美好,生活會多麼智慧,將提供產業蛻變多麼關鍵的助力,5G智慧城市、5G醫療瞬間風靡一時。
直到2020年5G正式上架,五家電信商頻寬競價花了新台幣1,422億元,線路有了,智慧終端不落人後,人類歡天喜地跨進5G時代,而我也滿懷期待,換了5G手機。如今,馬斯克與貝佐斯卻已拉開6G大戰的帷幕了,我竟還在摸索,5G帶給生活什麼不同的體驗?
因應氣候變遷,電動車眾望所歸,2020年號稱是電動車元年。其實草創時期,電動車乏人問津,傳統車廠普遍態度保守,直到各國政府一一宣布不久後將停售燃油車,電動車才一夕變成當紅炸子雞。
台灣企業爭先搶入電動車生產鏈,不論是電子業還是代工製造業,聯盟遍地開花,深怕錯失進場良機。
乘勢而為並非壞事,但這樣不明所以、缺乏評估就跟隨風向,長遠來看絕非良策。特斯拉17年不賺錢,好不容易捱到電動車元年,股價高漲,全球矚目,不料同時傳統車業也因應政策加入了戰局。
根據車業分析師Matthias Schmidt統計,2020年福斯電動車的歐洲銷量就已贏過特斯拉,這間接說明了:比起科技業,消費者對傳統車廠的電動車更有信心,畢竟人命與車子的安全臍帶相連。
連特斯拉都可能經不起市場考驗,被傳統車業彎道超車了,更何況貿然投入電動車開發的台灣企業,我們真能打贏這場硬仗嗎?
從別人的成功裡只嗅到銅臭,無視潛藏的危機,更忘了企業的先天優勢,無疑是東施效顰。當台灣產業慣於跟風,走淺盤經濟,迷戀元年;當企業核心朝令夕改,專家忙於傳頌別人成功的神話,無頭蒼蠅當然會錯失自己產業脫胎換骨的機會。想當初英特爾最大的失策,就是在21世紀初拒絕了賈伯斯委託製造iPhone晶片,而台積電接手訂單,才矗立了護國神山。
長年追隨「元年經濟學」的企業不在少數,拷貝別人的成功前,還是得先思索企業的DNA發展元年經濟,是如魚得水還是事倍功半?投機不是投資,可別賠了夫人又折兵。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4會員
97內容數
Podcast節目【數位趨勢醬子讀】的專欄作家文章匯流 從科技新聞帶你看產業趨勢,有別於坊間搖旗吶喊式的附和,本節目提供的獨家觀點絕對讓你耳目一新! 你想知道科技新聞背後的微趨勢將如何改變我們的未來嗎?跟著兩位專欄名家一起看就世界還沒發現的微趨勢吧!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王薇瑄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Facebook創辦人祖克伯公開表示公司正式啟動轉型計畫,希望可以從一間社群媒體公司轉變成Metaverse公司。全球四大科技巨擘之一的Facebook為何轉型?而Metaverse又是什麼呢?
國內防疫破口讓新冠疫情再亮紅燈,雙北防疫等級提升至三級,下令禁止室內5人、室外10人的聚會。雙北市民紛紛開啟宅人模式,昏睡救亡,追劇圖存;我也因此得閒能處理早該籌畫的「科技人文六堂課」線上課程,讓我猶豫百回的是課程收費,該實施月費制呢,還是一次買斷的終身會員制?難道終身會員制就沒有限期嗎?
自駕車近年在全球市場討論譁然,好不容易製造出來了,卻事故頻頻,或只能在特定路段開啟自駕模式,究竟我們離暢行無阻的自動駕駛還有多遠呢? 交通系統分陸、海、空場域,其中海上的船隻與天上的飛機早就有自駕功能了,原因也不難懂,它們行經的航線開闊無阻,只要雷達一掃,都可以預知行進過程中的鳥群或暗礁。
這一年因新冠疫情,實體活動只能轉戰線上,許多數位公司甚至是國家單位也紛紛帶起「數位轉型」的風向,強調企業的數位轉型利於與世界接軌,更便於管理。一般信徒還不知葫蘆裡賣什麼藥,照單全收,竟也跟著擊鼓咚咚,宣揚數位轉型之必要。 這個現象著實讓人擔憂。為什麼呢?
「文化」不該成為自由貿易的選項。一個國家的文化,不能像大豆、玉米、小麥般恣意買賣。文化商品不同於其他,任何一個有尊嚴的國家,都不應該容許自己的影視文化失衡,把持於外人手中。世界上沒有一個強國的影視產業是虛弱的,影視一直都是文化傳播的最佳利器。
華為副董事長兼財務長孟晚舟獲釋,由加拿大返回中國。華為曾是中國智慧型手機的最大品牌,專產高階手機,然而在中美貿易戰和「共同富裕」政策的夾擊下,地位已大不如前,它還有中興之日嗎?
Facebook創辦人祖克伯公開表示公司正式啟動轉型計畫,希望可以從一間社群媒體公司轉變成Metaverse公司。全球四大科技巨擘之一的Facebook為何轉型?而Metaverse又是什麼呢?
國內防疫破口讓新冠疫情再亮紅燈,雙北防疫等級提升至三級,下令禁止室內5人、室外10人的聚會。雙北市民紛紛開啟宅人模式,昏睡救亡,追劇圖存;我也因此得閒能處理早該籌畫的「科技人文六堂課」線上課程,讓我猶豫百回的是課程收費,該實施月費制呢,還是一次買斷的終身會員制?難道終身會員制就沒有限期嗎?
自駕車近年在全球市場討論譁然,好不容易製造出來了,卻事故頻頻,或只能在特定路段開啟自駕模式,究竟我們離暢行無阻的自動駕駛還有多遠呢? 交通系統分陸、海、空場域,其中海上的船隻與天上的飛機早就有自駕功能了,原因也不難懂,它們行經的航線開闊無阻,只要雷達一掃,都可以預知行進過程中的鳥群或暗礁。
這一年因新冠疫情,實體活動只能轉戰線上,許多數位公司甚至是國家單位也紛紛帶起「數位轉型」的風向,強調企業的數位轉型利於與世界接軌,更便於管理。一般信徒還不知葫蘆裡賣什麼藥,照單全收,竟也跟著擊鼓咚咚,宣揚數位轉型之必要。 這個現象著實讓人擔憂。為什麼呢?
「文化」不該成為自由貿易的選項。一個國家的文化,不能像大豆、玉米、小麥般恣意買賣。文化商品不同於其他,任何一個有尊嚴的國家,都不應該容許自己的影視文化失衡,把持於外人手中。世界上沒有一個強國的影視產業是虛弱的,影視一直都是文化傳播的最佳利器。
華為副董事長兼財務長孟晚舟獲釋,由加拿大返回中國。華為曾是中國智慧型手機的最大品牌,專產高階手機,然而在中美貿易戰和「共同富裕」政策的夾擊下,地位已大不如前,它還有中興之日嗎?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2025年也是我們當初2020年看電動車產業所說的群雄割據時代結束 各自車用品牌都該要有自己認知可以跟著市場成長的規劃,
Thumbnail
作者:陳華夫 營養級越高的行業越複雜,越具創新性,增長越快。中國電動汽車獨霸全球即是中國完整供應鏈的全面開花。但中國仍遠落後無完整供應鏈支持的美國SpaceX星艦飛船。關稅壁壘、尖端技術(如AI算力)、及晶片管制只能影響全球化貿易的公平競爭。
Thumbnail
去年也說明過了,就是機器人的產業崛起想像 我們目前頂多習慣LEVEL 2~3 而下一個等級是系統全自動,這需要更多的法規還有硬體+軟體進步 我還是跟2020年看法一樣.電動車2025年群雄割據結束後,就會邁入下一個階段 之後就是軟體也會開始有成長期空間 2020年說要先硬體普及後才能開
Thumbnail
在過去兩年間,電動車大廠特斯拉,似乎從一個超級被追捧的明日之星,跌落到一個人人喊打的沒料企業。這基本上可以從特斯拉 TSLA 的股價看出......
Thumbnail
前陣子蘋果傳出不造車了要專注投入AI領域掀起了很多的討論,有人拍手叫好認為早該如此有人認為小米都可以做到蘋果太遜啦… 個人認為蘋果放棄造車是好事,雖然說現在電動車的供應鏈已經滿完整的,我認為大多數供應鏈很難像蘋果的其他產品一樣任蘋果完全掌握,之前科技工作講有採訪前蘋果採購,採訪中大家可以很清楚知道
Thumbnail
"自駕車是AI計畫之母"這句話是沒錯的 所以我們才會先賺到電動車想像期財富再來才換AI產業想像期財富 蘋果自駕車確定失敗後,也只是在2020~2025年群雄割據過程的品牌淘汰賽,誰被淘汰跟誰繼續在市場就是2025年後的下一個電動車競爭主角 這個我們在2020年說明過了,就不在多說 蘋
為什麼 ev 比傳統汽油車不值錢? 快速總結: 電池衰退,電動車現在都是新科技高科技,發展日新月異,消費者寧願等多一會,新世代 ev 又出來了。而且,充電設施還沒有完善,都是令人卻步原因之一。 為什麼 ev 在歐洲沒有中國的銷量? 大家買車的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各種稅務優惠,打折津貼。
Thumbnail
非特斯拉陣營市占快速成長 我們現在在台灣街頭看到的電動車真的是越來越多了,除了路上很多的Tesla Model 3/Y,其實傳統車廠在2023年的銷售量相比過去也是成長很多,對於一般消費者而言,電動車的選擇是越來越多,有競爭才有越來越進步的車子,也才會有越來越便宜的價格出現。BMW 是傳統車廠占比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2025年也是我們當初2020年看電動車產業所說的群雄割據時代結束 各自車用品牌都該要有自己認知可以跟著市場成長的規劃,
Thumbnail
作者:陳華夫 營養級越高的行業越複雜,越具創新性,增長越快。中國電動汽車獨霸全球即是中國完整供應鏈的全面開花。但中國仍遠落後無完整供應鏈支持的美國SpaceX星艦飛船。關稅壁壘、尖端技術(如AI算力)、及晶片管制只能影響全球化貿易的公平競爭。
Thumbnail
去年也說明過了,就是機器人的產業崛起想像 我們目前頂多習慣LEVEL 2~3 而下一個等級是系統全自動,這需要更多的法規還有硬體+軟體進步 我還是跟2020年看法一樣.電動車2025年群雄割據結束後,就會邁入下一個階段 之後就是軟體也會開始有成長期空間 2020年說要先硬體普及後才能開
Thumbnail
在過去兩年間,電動車大廠特斯拉,似乎從一個超級被追捧的明日之星,跌落到一個人人喊打的沒料企業。這基本上可以從特斯拉 TSLA 的股價看出......
Thumbnail
前陣子蘋果傳出不造車了要專注投入AI領域掀起了很多的討論,有人拍手叫好認為早該如此有人認為小米都可以做到蘋果太遜啦… 個人認為蘋果放棄造車是好事,雖然說現在電動車的供應鏈已經滿完整的,我認為大多數供應鏈很難像蘋果的其他產品一樣任蘋果完全掌握,之前科技工作講有採訪前蘋果採購,採訪中大家可以很清楚知道
Thumbnail
"自駕車是AI計畫之母"這句話是沒錯的 所以我們才會先賺到電動車想像期財富再來才換AI產業想像期財富 蘋果自駕車確定失敗後,也只是在2020~2025年群雄割據過程的品牌淘汰賽,誰被淘汰跟誰繼續在市場就是2025年後的下一個電動車競爭主角 這個我們在2020年說明過了,就不在多說 蘋
為什麼 ev 比傳統汽油車不值錢? 快速總結: 電池衰退,電動車現在都是新科技高科技,發展日新月異,消費者寧願等多一會,新世代 ev 又出來了。而且,充電設施還沒有完善,都是令人卻步原因之一。 為什麼 ev 在歐洲沒有中國的銷量? 大家買車的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各種稅務優惠,打折津貼。
Thumbnail
非特斯拉陣營市占快速成長 我們現在在台灣街頭看到的電動車真的是越來越多了,除了路上很多的Tesla Model 3/Y,其實傳統車廠在2023年的銷售量相比過去也是成長很多,對於一般消費者而言,電動車的選擇是越來越多,有競爭才有越來越進步的車子,也才會有越來越便宜的價格出現。BMW 是傳統車廠占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