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9/04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靈性社會工作:人最深處的需要

    第一次在精神疾病領域的社會工作中聽到了「靈性社會工作」,我對這個詞非常的好奇,而這是什麼,我探索至今大概有一個初步的概念,應該是一種關於「靈魂」的社會工作
    為了避免讓概念錯置,我先定義一下我這篇文章所談的靈魂範圍限縮於「需要與感受」,跟普世定義的靈魂不太一樣,這篇文我對普世定義靈魂定義中那種可以出竅跑來跑去、與鬼神溝通的部份,先存而不論。
    所以靈魂的2部份,需要與感受
    「需要」指的是那種人最基本的需要,愛啊,原諒啊,連結啊,存在感啊
    這種需要的特色是通常彼此不互相衝突,就是我的需要被滿足,通常不是影響別人的需要被滿足。
    舉例:
    錢就不算是一種需要
    錢買到的benz也不是一種需要,
    benz帶來別人佩服的目光是一種需要
    benz如果比較耐撞,帶來的安全感也是一種需要
    「感受」指的是那些快樂悲傷溫暖的"感覺",感受像是一種現象,反映出靈魂的需要滿足,或未被滿足,需要滿足就有舒服的感受,未被滿足就會有不舒服的感受,如果平常不太常觀察自己,會有點難辨認
    舉例:
    我覺得我是一個差勁的人,這不是一個感受
    我覺得很自責,這是一個感受
    我覺得很挫折,這是一個感受
    星期六的早晨,寫到這裡就感覺累了想要放棄去打電動了,但不寫就會覺得可惜,因為我知道現在這個靈感過了,就不會再想寫了,這個可惜的感受比疲勞大蠻多的,所以還是繼續寫吧
    我所看到關於「靈魂」的社會工作處理的部份,是關於有些人的靈魂因為許多因素受傷(「需要」長期的未被滿足),而產生出許多負面的「感受」,而這些負面的「感受」推動著人進行特定行為(成癮、賭博、暴力、孤立),而這些特定行為又會再次的讓靈魂受傷。
    所以進行的方式,通常就是運用同理心(或是劇場、團體等等)從特定行為,探找出靈魂的現況(看見行為背後的負面感受,猜測負面感受是來自於什麼需要的未被滿足),再去找這個需要是因為什麼未被滿足,看是要直接滿足,還是要排除那個未被滿足的原因。
    講到這裡,我不禁想說,幹我在寫什麼,啊這不就一般的社會工作,但想了想又覺得不太一樣的地方是,預設「靈魂的存在」,我覺得雖然好像沒這麼大的差異,但實際上卻有很大的差異,因為焦點不同,目標就不同
    若我們把焦點放在靈魂,那很多我在社會工作的目標就會重新設定,我是要幫他找到工作嗎,不,我是希望他生存的需要可以滿足、也希望他可以感到自信,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這2個需要也可以用幫助他用社會福利來滿足生存需要,以及鼓勵他去社區做志工得到自信需要。
    這個焦點的轉換,可能讓我們對於結果的成敗判斷截然不同,如果我有一個個案,他長期領社會福利但在社區做志工,我可能會覺得這是一個社福依賴的個案,我的工作是失敗的,但如果在靈性社會工作中,我可能會覺得,他的靈魂需要被充份滿足,每天感受到快樂,我的工作相當成功。
    寫到這裡不禁想,再寫下去會不會太異想天開,讓人看不懂,但這個可惜的心情還是太強了,所以就繼續寫吧
    曾有一個老師跟我說,社會學是社會工作的基礎學門,如同電子學之於電子工程,所以呢,有靈性社會工作,那是不是背後有一個靈性社會學的概念呢,那什麼是靈性社會學,從這個社會工作反推回去,我猜就是在一個預設「每個人都有靈魂存在」的前提下,重新審視整個社會互動的樣貌。
    那具體來說是什麼,我覺得我好像有在一本書叫作「當和尚遇見鑽石」找到好的解釋
    (這本書給我很多啟發,感謝借我書的亞柏!)
    這本書是一個跑去西藏學佛的美國人,在成為佛學博士(格西)後,被老師叫去要入世修練,而開始從零開始一步一步成為鑽石大商人的自敘,自敘他如何使用金剛經來經商
    看了這本書我才發現,原來金剛經的梵文全名是「能斷金剛經」,原來金剛經是一本教人學會一種連金剛(佛教認為最堅硬的物質)都可以切斷的方法(空性),我原本還以為是一本咒語啊,結果其實是一本佛陀與弟子對話,討論什麼是空性,類似於論語的書
    我講一下我在書裡看到的空性是什麼
    先不要講四大皆空,太快了,我覺得有一個比空性不精確但更容易掌握的詞,中性,就是萬物是中性的,每件事都有好與不好的一面,所以每件事都沒有絕對的好與不好,那為什麼會這樣呢,金剛經提出的解釋是,事物是中性的,事物的好與不好,都是我們內在的投影,好像每件事都是一個白牆,他是什麼樣子,都是我們的心之投影機投出來的。書後面講的就是你怎麼去調整這個投影機。
    但是修擔幾累,我不是要介紹這本書,我是想借這個概念講靈性社會學,所以用這個概念而言,如果事物是中性的,而一切都是我們心的投影,那同一件事因為被很多人做心之投影,也產生了一個形象混雜但感受上非常真實的存在,而這些存在構成了我們的社會,而這些用投影構成的是真的具備物理性的實象,除了物理的身體之外,每個人都還帶了一個心之投影機投射社會,這個心之投影機怎麼投射也跟你靈魂的狀態有關,這是我想像的靈性社會學初步概念。
    舉例來說,昨天我家有一陀貓屎掉在貓砂盆外,我的投射可以是「誰昨天偷懶沒有清貓砂」或「貓咪金北爛每天跟我作對」或「只是一陀貓屎」,這些投射的結果都讓我會產生截然不同的具體行為,因此都具備非常實象的意義,那我今天會做什麼樣的投射,就我自己的觀察,如果當天工作愈多愈疲勞,就會愈不認為那只是一陀貓屎
    所以(最後一個所以),為何改變「理解」能成為一個社會運動,因為改變投影,實象的世界也會隨之改變(如果以上假設是成立的話啦)。
    呼,終於把最近體會的東西扣樓扣樓的倒出來了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