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05|閱讀時間 ‧ 約 8 分鐘

屬於你的道德經 -- 4. 與世無爭,爭清得靜

第三章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 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第二十二章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河上公章句稱第三章為安民章。太上道德經講義稱為安民章。
河上公章句稱第八章為易性章。太上道德經講義稱為若水章。
河上公章句稱第十二章為檢欲章。太上道德經講義稱為為腹章。
河上公章句稱第二十二章為益謙章。太上道德經講義稱為抱一章。
道德經第二章,完整展示了「應理」給咱們看。如何真正的上手實踐,還得一步一步的下功夫。第三章到第三十五章,談的是如何下功夫,一步一步的帶領咱們深入。讀者們可以自行按道德經文的編排往下讀,十二郎在這裡要做些統合的工作好讓它可以被看的更明晰。
整本道德經並沒有規範特定的價值觀,在第ㄧ章闡明了「定名」是「你」會做的事,第二章闡明了,名既定,相應之理即跟著作用。明白了應理,人在宇宙之中,如何才會活的美好呢?道德經說「聖人」是人可以立足於世界的方式,然後帶著咱們一步一步的來下功夫。
道德經中有幾個角色,得先弄清楚在談的是什麼。這些重要的角色分別是「聖人」 「君」「 侯王」 「民 」「人」。如果把一個人看成是古代君王體制下的運作體系,
那麽,
「君」指的是統領一切的人及擁有者,指的是神,元神。神的字意是使的萬事萬物可以展示,使的「意」可以展示擴展。指的是「我」。
「侯王」指的是代理「君」的管理人,需回報民的狀態給「君」。是「你」的位置。
「民」指的是「欲」「身體」,會有填滿的行為。「你」以為的「你」。
可以指揮身體的是「君」。絕對不是「意」也不是「侯王」,意要身體不呼吸是不可能做到的。神要體死,立馬便死。
有了這些認識後,咱們來看什麽是「不爭」。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你不要特別重視特出的事物,這樣欲、體即不會要爭佔;你不要特別欣賞難得的貨物,這樣欲、體即不會要據為己有;你不要接近挑起你慾望的人事物,這樣體才不會亂了心。
這裡的「不爭」「不盜」「不亂」談的是什麼?
「爭」是「體」能量高漲的狀態,它的行為是佔有。是自然的狀態,人生在世總要掙口飯吃,謀個工作,找個對象,這些行為都是佔有,都是體的行為。體在「爭」的狀態下,有最高的效能,用來達到體的功能,即是佔有。體它本身就是有。要體不「爭」那會死的,至少要爭口氣,呼吸才能活下去。
所以「不爭」「不盜」「不亂」談的是不以 「知」「欲」「體」佔有,亂了心。這個在第十二章再次強調它的重要性。「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身體感官對外相的追逐,意欲的放縱會盜了人的心。所以要
「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讓心入「無」,入天地之始的空間。要強健體魄,強化生命最初的胎元。
「常使民無知無欲。」
讓知,欲入「無」,入天地之始的空間。
「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讓「你」以為的你「不爭」「不盜」「不亂」」了心。心本當入「無」卻被填滿,即會喪失了它的功能。
前面提到「爭」是體的自然現象,這邊又提到要「你」不爭。這豈不是自賞巴掌?不是說道法自然嗎?讓咱們繼續看道德經怎麽談「不爭」。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 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水最能表現完整的樣子,它分割或分開萬物,而不爭佔萬物的空間或取代萬物,處在所有人的另一面而分開眾人,所以很接近「道」。「善」展示應理,呈現完整。行為以分別切割而完整了名,卻有爭占。因為不爭佔,所以沒有一絲絲的悔。
這是說,水很像道但不是道。善很像美但不是美。意很像道但不是道。你以爲的你,不是道。你也不是道。如果做的到像水一樣,那麽會很接近道。即是意不在意處,故無悔。在這裡「不爭」談的是意不在意處。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一」的狀態是合一而可見分別分離的。是完整完全的,簡單直接的,充足飽滿的,生生不息的。是分別的、是分裂的。
從合一來看,
部分是由完整分離出來而呈現,部分也界定了完整的樣貌。
彎折呈現了時時刻刻當下的「直」,彎折也界定了隨時處於「直」的樣貌。
窪洞呈現了充足可以布滿的狀態,窪洞也界定了充足的狀態。
凋敝呈現了生生不息,凋敝也界定了生生不息。
從分離來看,
失去的事物呈現了執著的心聲,失去的事物也界定了執著的心聲。
多樣的展示呈現了不定的心聲,多樣的展示也界定了不定的心聲。
所以聖人保持「ㄧ」而為「道」做出樣式。
不執著於自己所看見的那一面,所以明瞭陰陽兩面;不自以為是,所以原本不知道的得以彰顯;不自己稱讚自己,分佔功蹟,所以成果維持既有,不被破壞改變;不自負自大,所以會增長。
意不爭,身意不互相爭佔,所以萬事萬物不能跟「不爭」爭。
「唯」是指身意。
這裡是說,相應之理隨處可見,所以「聖人」要保守其「意」作為「道」的模子,「道」會以應理自然展示。為什麽這樣說?因為在這裡有藏著密碼。在道德經內,大量用同音的字,來展示多焦點的陳述。在這裡「一」,分離看來即是「意」,合一看來即是「神意合一」。稍後咱們會在第三十九章看到關於「一」更多的內涵。「天下」這個詞,天的下面即是大,前面提過大即是道。
整理ㄧ下,
不爭的是意,意不亂心,聖人保守其意,作為道的模子,應理自然呈現。
那體要做什麽?道展萬有,應理是自然之理,體隨應理而行,自然而然。該喝水就喝水,該掙錢就掙錢,該運動就運動,保守其意前進,讓它自然展現。「知」「欲」不爭,「體」爭。這樣「神」會自然展「意」,如此的互動在清靜經中也有描述,
「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慾牽之。常能遣其慾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慾不生,三毒消滅。所以不能者,為心未澄,慾未遣也。」
所以要爭的是「清」,爭青得靜,靜中現爭。靜字中的青字原本是生丹兩字組成的,因時代推移字形變了。而這個「丹」字,在修煉文化中,有很重要的地位,足見靜的重要性。心靜神清,萬物生成。咱們常常看到在古典建築的影壁上刻有龍跟龍珠,在密碼意涵上龍代表的是「神」,珠帶表的是丹。心不靜,無丹,是不能成龍的。另外一個密碼代表意涵是西遊記,所謂的心猿意馬,當取得無字天書後,白馬跳入後池中,由馬轉成龍,這是告訴咱們,馬原是龍,入無後返爲龍。「神」與「意」原是ㄧ體,即是「一」。你即是「ㄧ」。靜靜的陪著唐僧走好走完過程,這是「你」該做的事。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