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念靜心121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無所為地止息,全部都放下
放下吧!捨棄吧!全部都放下!
靜靜地潛入更深層,不需要做些什麼,
只要靜靜地將心輕放在正確的位置上,
然後便會自行進入內在既有的法性之中。
但不要給自我壓力,尚無法如此做到也沒關係,
能做到多少就是多少,並且要法喜地去靜坐修行。
无所为地止息,全部都放下
放下吧!舍弃吧!全部都放下!
静静地潜入更深层,不需要做些什么,
只要静静地将心轻放在正确的位置上,
然后便会自行进入内在既有的法性之中。
但不要给自我压力,尚无法如此做到也没关系,
能做到多少就是多少,并且要法喜地去静坐修行。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4會員
    219內容數
    泰國法身寺是全世界最大的佛教寺院, 而法身寺的導師法勝大師是一位修行有成的長老, 他在知名佛教有線電視節目"夢中夢幼兒園''中自稱是不大老師, 而這個專題便是將法勝大師的禪修開示語錄翻譯成中文, 與全世界的華人分享. 翻譯來源取自於泰語書籍แด่นักรบกล้าแห่งกองทัพธรรม 第26-50的禪修開示卡片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mukmanee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不鬆不緊,輕輕鬆鬆 證得佛法,需要輕輕鬆鬆地。 但靜坐修行中所謂的「輕鬆」,並不是指懶散放逸、被動消極那般, 那樣子是無所事事的輕鬆。 這裡所指的是以輕輕鬆鬆的方式精進修行, 也就是將身心放鬆,不過度緊繃或鬆弛。 以鬆緊適中的方式修行吧!很卓越的。 不松不紧,轻轻松松 证得佛法,需要轻轻松松地。
    除「止」外,無所為 唯有「止」,靜止下來。 不管靜坐時是否憶念著圖像,皆不需要再多做些什麼。 不必讀寫,不必背誦。 簡單至極,只有靜靜地坐著,什麼都不需要做。 不必思考,不必言語。 除“止”外,无所为 唯有“止”,静止下来。 不管静坐时是否忆念着图像,皆不需要再多做些什么。 不必读写,不必背诵。
    靜止乃成功之本,此外無成功之道 只有靜止,才是修行有成的根本要素, 能夠使我們證入內在法身,別無其他方法。 唯有「止」…… 除此以外,不必再做些什麼。 静止乃成功之本,此外无成功之道 只有静止,才是修行有成的根本要素, 能够使我们证入内在法身,别无其他方法。 唯有“止”……
    靜止而舒適滿意,稱為適中 不要過於緊繃或鬆弛, 要以自己的輕鬆舒適、心滿意足為要點。 這也就是所謂的恰好適中, 將可以讓我們證得內在法身。 静止而舒适满意,称为适中 不要过于紧绷或松弛, 要以自己的轻松舒适、心满意足为要点。 这也就是所谓的恰好适中, 将可以让我们证得内在法身。
    恰好適中在於心滿意足 要做對方法,勿過於緊繃或鬆弛,找尋恰好之處,也就是感到滿意之點。 身體會發出訊息,神經系統、肌肉筋絡會告訴我們: 過於緊繃,會造成有壓迫感;過於鬆弛,則會引起昏沉、雜念叢生。 如果剛剛好,就會感到輕鬆舒適,想要持續保持這樣下去。 有沒有見到什麼,此時已無此欲望,已無所謂,
    若欲止,先止欲 如果想要能夠靜止下來,就先要能夠止息想要的欲望。 想要得到、想要擁有、想要成為、想要看見、想要心寂靜下來。 持續「靜、止、不動」。 唯有如此,僅是如此,如此而已。 若欲止,先止欲 如果想要能够静止下来,就先要能够止息想要的欲望。 持续“静、止、不动”。
    不鬆不緊,輕輕鬆鬆 證得佛法,需要輕輕鬆鬆地。 但靜坐修行中所謂的「輕鬆」,並不是指懶散放逸、被動消極那般, 那樣子是無所事事的輕鬆。 這裡所指的是以輕輕鬆鬆的方式精進修行, 也就是將身心放鬆,不過度緊繃或鬆弛。 以鬆緊適中的方式修行吧!很卓越的。 不松不紧,轻轻松松 证得佛法,需要轻轻松松地。
    除「止」外,無所為 唯有「止」,靜止下來。 不管靜坐時是否憶念著圖像,皆不需要再多做些什麼。 不必讀寫,不必背誦。 簡單至極,只有靜靜地坐著,什麼都不需要做。 不必思考,不必言語。 除“止”外,无所为 唯有“止”,静止下来。 不管静坐时是否忆念着图像,皆不需要再多做些什么。 不必读写,不必背诵。
    靜止乃成功之本,此外無成功之道 只有靜止,才是修行有成的根本要素, 能夠使我們證入內在法身,別無其他方法。 唯有「止」…… 除此以外,不必再做些什麼。 静止乃成功之本,此外无成功之道 只有静止,才是修行有成的根本要素, 能够使我们证入内在法身,别无其他方法。 唯有“止”……
    靜止而舒適滿意,稱為適中 不要過於緊繃或鬆弛, 要以自己的輕鬆舒適、心滿意足為要點。 這也就是所謂的恰好適中, 將可以讓我們證得內在法身。 静止而舒适满意,称为适中 不要过于紧绷或松弛, 要以自己的轻松舒适、心满意足为要点。 这也就是所谓的恰好适中, 将可以让我们证得内在法身。
    恰好適中在於心滿意足 要做對方法,勿過於緊繃或鬆弛,找尋恰好之處,也就是感到滿意之點。 身體會發出訊息,神經系統、肌肉筋絡會告訴我們: 過於緊繃,會造成有壓迫感;過於鬆弛,則會引起昏沉、雜念叢生。 如果剛剛好,就會感到輕鬆舒適,想要持續保持這樣下去。 有沒有見到什麼,此時已無此欲望,已無所謂,
    若欲止,先止欲 如果想要能夠靜止下來,就先要能夠止息想要的欲望。 想要得到、想要擁有、想要成為、想要看見、想要心寂靜下來。 持續「靜、止、不動」。 唯有如此,僅是如此,如此而已。 若欲止,先止欲 如果想要能够静止下来,就先要能够止息想要的欲望。 持续“静、止、不动”。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所以我們面對妄想的態度應該是不迎不拒。我不去迎合它,不像一般人一樣跟著妄想跑,想想想……想一大堆,我不迎。同時我也不拒,不抗拒。不拒不是說我要隨順它,而是說我也不要去壓它,它來就來了,很自然很正常,不管它,放它走,它自然而然就消失掉。
    在修禪過程當中,要依空性的智慧,一方面修無我觀,另一方面破除對境界的執著,不管好的境界、壞的境界,都不要執著。
    我們想一想,前面講的凡夫心,不斷地作繭自縛,自己障礙自己,自己傷害自己,那種苦是沒有意義的,是苦上加苦。 反過來我們修行止觀,剛開始會有點累,但是慢慢修行到一個階段,有了突破之後,那就不再是累,而是法喜。你會很期待每一次功課的到來,靜下來拜佛、經行,然後靜坐。它決定是有真實功德、真實義趣的。
    當你靜坐修止修觀之後,心很寂靜,然後在寂靜心當中去思惟空性的道理,這個時候再用空性的道理去破除我執,不斷地破除我執,慢慢在你心中就會產生空性的覺受,這個時候人我對待的心自然而然就能夠放下來。這個就是「無諸惱熱」。貪瞋癡的煩惱不斷牽纏羈絆我們的心,就不會再有這個事情。
    "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 這句古話出自《五燈會元》,意在說明真正的修行並非依賴外在的戒律和形式,而是內心的寧靜和平衡。佛教經典中常提到,心靜自然天地寬,一個人內心真正的平靜和清明,便無需刻意持戒,因為他們的行為自然合乎道德和正直。 從這一角度看,人其實並不需要刻意到道場去修持。道場的作用更
    Thumbnail
    放下力:意指捨去一切的執著,簡言之就是,放下過去的事、放下別人的事、放下未來的事。放下力,是一種符合禪意的生活方式。我們都應該傾力,全神貫注在「此刻正在進行的事」。 那麼,什麼樣的人,才是擁有「放下力」的人呢? *不受人際關係擺佈,就是擁有放下力的人。 這種人與人往來重質不重量
    止語,是上等智慧; 止心,是上等修行, 人生的修行就是不斷調整自己。 心若浮躁,浮生皆亂; 心若菩提,舉世皆安。 靜,不是耳邊無聲,而是內心無爭。 人生在世,學會沉默是一種高級的智慧, 讓心平靜下來是一種高級的修行, 人生其實就是一個不斷地調整自己的心態和行為的過程
    Thumbnail
    靜心,不是對治的處理,是超越性的恢復。 靜心,不是往外再找ㄧ個依持,是清楚「回家就好」 當能不為消滅痛苦而抗拒離開, 也不為渴求快樂而貪戀追求 這清清淡淡、寧靜平安的境地 即是無限的愛  無盡的喜悅。 過去,靜坐似乎只是修行者的領域,被視為宗教性的聯想,一種神秘而超自然的活動。然而,現在,靜
    Thumbnail
    以前,靜坐是修行者的事,是宗教性的聯想。 現在,靜心冥想,不拘泥於外在形式,不受限於地點姿勢。 這是ㄧ種生活,ㄧ種態度。 讓生命質量提升,利己利人的美好習慣。 世界的混亂與吵雜,來到ㄧ個世紀天花板,同時正繼續在穿透這個天花板… 為了圖ㄧ個安歇片刻、求ㄧ份喘息生存,貪ㄧ時開心歡樂,聰明的人類
    所以我們面對妄想的態度應該是不迎不拒。我不去迎合它,不像一般人一樣跟著妄想跑,想想想……想一大堆,我不迎。同時我也不拒,不抗拒。不拒不是說我要隨順它,而是說我也不要去壓它,它來就來了,很自然很正常,不管它,放它走,它自然而然就消失掉。
    在修禪過程當中,要依空性的智慧,一方面修無我觀,另一方面破除對境界的執著,不管好的境界、壞的境界,都不要執著。
    我們想一想,前面講的凡夫心,不斷地作繭自縛,自己障礙自己,自己傷害自己,那種苦是沒有意義的,是苦上加苦。 反過來我們修行止觀,剛開始會有點累,但是慢慢修行到一個階段,有了突破之後,那就不再是累,而是法喜。你會很期待每一次功課的到來,靜下來拜佛、經行,然後靜坐。它決定是有真實功德、真實義趣的。
    當你靜坐修止修觀之後,心很寂靜,然後在寂靜心當中去思惟空性的道理,這個時候再用空性的道理去破除我執,不斷地破除我執,慢慢在你心中就會產生空性的覺受,這個時候人我對待的心自然而然就能夠放下來。這個就是「無諸惱熱」。貪瞋癡的煩惱不斷牽纏羈絆我們的心,就不會再有這個事情。
    "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 這句古話出自《五燈會元》,意在說明真正的修行並非依賴外在的戒律和形式,而是內心的寧靜和平衡。佛教經典中常提到,心靜自然天地寬,一個人內心真正的平靜和清明,便無需刻意持戒,因為他們的行為自然合乎道德和正直。 從這一角度看,人其實並不需要刻意到道場去修持。道場的作用更
    Thumbnail
    放下力:意指捨去一切的執著,簡言之就是,放下過去的事、放下別人的事、放下未來的事。放下力,是一種符合禪意的生活方式。我們都應該傾力,全神貫注在「此刻正在進行的事」。 那麼,什麼樣的人,才是擁有「放下力」的人呢? *不受人際關係擺佈,就是擁有放下力的人。 這種人與人往來重質不重量
    止語,是上等智慧; 止心,是上等修行, 人生的修行就是不斷調整自己。 心若浮躁,浮生皆亂; 心若菩提,舉世皆安。 靜,不是耳邊無聲,而是內心無爭。 人生在世,學會沉默是一種高級的智慧, 讓心平靜下來是一種高級的修行, 人生其實就是一個不斷地調整自己的心態和行為的過程
    Thumbnail
    靜心,不是對治的處理,是超越性的恢復。 靜心,不是往外再找ㄧ個依持,是清楚「回家就好」 當能不為消滅痛苦而抗拒離開, 也不為渴求快樂而貪戀追求 這清清淡淡、寧靜平安的境地 即是無限的愛  無盡的喜悅。 過去,靜坐似乎只是修行者的領域,被視為宗教性的聯想,一種神秘而超自然的活動。然而,現在,靜
    Thumbnail
    以前,靜坐是修行者的事,是宗教性的聯想。 現在,靜心冥想,不拘泥於外在形式,不受限於地點姿勢。 這是ㄧ種生活,ㄧ種態度。 讓生命質量提升,利己利人的美好習慣。 世界的混亂與吵雜,來到ㄧ個世紀天花板,同時正繼續在穿透這個天花板… 為了圖ㄧ個安歇片刻、求ㄧ份喘息生存,貪ㄧ時開心歡樂,聰明的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