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9/07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病人有很多期待,該怎麼辦?』

補上禮拜友人的敲碗,現在回想印象最深的是老師病情溝通的能力。 因此分享病情溝通能力為主 拆解成三大塊 。who,how與what 分享。

1. who? is key person?

同樣一句話,不同人聽與轉達,效果不同。 我看著老師透過經驗,不急著和站在一旁的家屬做溝通,而是先確認身分,並知道該找誰來做病情溝通( 主要照顧者 or主要決策者 等等) 最有效。 當然可能是在急診場域講求效率的場域裡,找到對的人溝通,可以節省很多醫師以及病人的時間吧,減少所謂的溝通成本。 ex: 家屬若是女婿,好,如果可以等親生小孩來~我再來說明。

2. how ?

姿體:
面對坐輪椅的病人,老師會單膝蹲下,病人進行平視或是低於視線方式進行溝通。
距離近了,我想信任也近了
這是老師讓我感受到,他溫柔接近,快速與病人建立信任的方式。

抑揚頓挫:
老師語速偏快,但邏輯很好,總能在關鍵字下重音,或是放慢節奏,能讓病人真實理解狀態。雖然在溝通中,病人會想發問,不過老師總能很好的掌握節奏 (或許透過經驗的累積,或是達到真正的同理),能看透知道病人想問什麼? :「能讓我先說完嗎?」 語畢,持續解釋一段時間後,病人通常沒什麼太大問題。好神XD

3. what?

老師會特別著重溝通在 。你為甚麼來? 之後會幫你做甚麼? 除非有什麼我才會幫你做更多(我猜是避免病人與家屬認為醫療人員沒在做事Xd)

精準比喻
面對醫學知識複雜,老師會找出現有生活共同經驗來進行比喻。例如: 腸阻塞 老師就會用滑鼠來做病情比喻。

釐清期待
病人帶著很多期待前來,而老師讓病人期待更接近實際
可能的失敗機率,可能的風險,或是甚麼情況下不能開刀。老師都會清楚提及。 綜合以上,我想這都是老師行醫多年來結晶的展現,部分很可能也只是我瞎猜背後的緣由,或許想的不夠多不夠周到,有請版上前輩不吝指教。 最後想分享傅醫師與我說的,
沒有所謂的絕對好與壞,這只不過是我的習慣而已。 也並不見得每個人都要像我一樣,或是你覺得好的才是好的。 這都只不過是選擇而已。
真帥XD 希望這篇能給醫學相關的朋友,一些實質幫助。有收獲到的希望能不吝讓我知道XD 給醫學以外的朋友,雖然看得還不多,但我也想做些預期的釐清。 我猜能做到這樣的可能不多。因為醫學知識之深廣,加上忙碌是常態,能清楚拆解且有時間的,真的需要有很大的心力與功夫。 遇到了請好好珍惜。 PS 本周也與骨科老師聊天XD 阿現在最期待的好像都是這種聊天,完蛋XD 下周是副院長,好吧,看來這樣對談的機會可能沒法combo了,哈XD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5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