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寫日期:2023.04.11 作者:FAHAHA|翁順法
開場
前陣子,我談了一場合作案。
合作方的代表不管在年紀、經驗都比我豐富許多,整場談話雖然有來有往,但還是可以感受到他佔盡主導權。
我強調一下,對方並不是壞人,只是更善於在商業的合作中,透過各種語言技巧,取得自己想要的成功。(真心非反諷)
對我來說,這次的談判雖然處於劣勢,但仍然學了很多,我就把它當作是出社會後該繳的學費吧!
下面是我事後回顧,找到他能夠影響我決策的關鍵原因。
你可以當成自己說服的工具,設計出適合你的說服句型;也可以把它當成防身的武器,意識到說服技巧,就能讓自己更平靜面對對方所說的話。
文章開始前,我也想要提醒,這只是我個人的事後猜想,並不一定是對方的真實想法與行為動機,當作參考就好。
一、表現「權威感」
人的本能之一,就是信任更專業、更具經驗的人,因為這樣或減少做錯事的機會。就像在醫院時,醫生說什麼,我們通常就信什麼,很少會主動查證。
甚至就連有些具備醫療專業的護理師,有時都會因為權威原理,不小心關閉思考功能,執行醫師顯而易見的錯誤指示。
例如有個在醫學研究會上公佈的病例。醫師幫一位右耳感染的病患開了滴劑,但並沒有把「給藥途徑」寫清楚,Right ear 醫師只寫了 Rear(後部的意思),結果護理師就把藥劑滴入了患者的肛門,病患也沒有覺得質疑。
這就是「權威感」的影響力。
因此,只要溝通者有意識在談話中彰顯自己在資訊上的優勢,就會讓對方感覺:他好像比我厲害很多,我應該要聽他的。
想要利用資訊優勢來增加影響力,不一定要主動強調,有時候在對話中透過一些反應,就能讓對方產生這樣的錯覺。
舉例來說,當我跟對方提到某本書或某個講師時,他就會說:「喔喔喔,我知道,我也很喜歡他,他的書我都看過,也很想上他的課。」甚至,他會表示自己跟那位名人有交流,想讓你更加相信。
一來一往間,你就會認為自己屬於資訊劣勢:你知道的他都知道,但他知道的你卻不一定知道。
只要讓你產生這種感覺,他後面想說服你就容易多了。因為權威感產生了。
有多容易呢?就像醫生告訴你怎樣比較好,你幾乎都會點頭。
二、博取「認同感」
如果在談判中一昧強調自己的權威感,有時反而會讓對方反感。
因此,適當營造好人形象來博取「認同感」,能在對話過程增加可信度。
很多人都會透過「(類)慈善行為」來取得信任,這樣他們說的話才會有人聽。
舉例來說,當我問他:「為什麼你要做這件事?這個計畫你的好處是什麼?」
對方笑了一下:「就是一種理想啦,想幫助更多孩子而已。坦白說,我是在賺天上的錢,不是地上的錢。」(他是個基督徒)
這讓我一時暫停了理性思考,不去考量長期風險、執行成本、收益損利,而是想到那些需要幫助的偏鄉學生。
畢竟,人家在跟你感性談「善事」,你馬上理性談「商事」,感覺就有點不近人情,對吧?
但這就是他的目的。在對話中展現無私、犧牲、奉獻,通常能夠獲得對方的好感與認同。當建立信任感,說服就不困難了。
三、強調「互惠感」
一般人會對於感到虧欠的對象點頭。如果對方給了你好處,你就會覺得自己應該回報,這是在普世價值觀下,多數人的反應行為。
白話一點的說,就是:別人對我們好,我們應該也要為他著想一下。
因此,對方可以在強調他如何為你著想後,提出他的要求。這樣你點頭率就會提高。
舉例來說,對方知道我是一名年輕講師,還在努力尋求更多機會,他這樣說:「我知道你現在『最需要的是舞台』,這個合作除了為了那些孩子,也是為了你。」
我點點頭。
「我希望你可以活下去,因為我認識很多年輕講師都因收入不穩定而消失了。」他繼續說。
我更用力地點頭。
「對了,順帶一提,我在XX大學有一堂簡報課,看你要不要去上?」他說。
我:「當然好。」(大力點頭)。
他:「這是很難得的機會,因為那間學校並不好進去,之後可以變成你的履歷。你看,我是不是很為你著想?」
我:「嗯嗯好的。那費用是?有補助交通費嗎?」
他:「這就是我要跟你說的,因為算是內部講座,不是外娉演講,所以沒有額外的講師費,可能只有一些交通補助。」
我:「嗯…」(沈思中)
「這是很難得的機會,如果我是你,沒錢我都會去上。不過如果你不想去也沒問題,我也可以自己上,因為也不難。」他喝了一口拿鐵,慢條斯理的說。
「好,我試看看。」我答應他。
然後他轉過頭,小聲跟助理說:「那天你跟老師(我)去,我要去台北拜訪某個客戶。」
只要你先給對方一點好處,再提出要求,成功率就會大非常多。這就是互惠感。
結論
談完合作回家的路上,我一個人坐在火車上想著談話的內容,突然發覺自己無意間答應了對方好幾件吃力不討好的任務,肯定又要花掉不少時間。
除了焦慮外,也很吶悶:「
為什麼當下我沒有感覺?為了了解「說服」這門藝術,我可是看了不少書,還特別寫了一個【說服力專欄】啊!」
不管如何,這是一個寶貴的經驗。
希望透過這個親身經歷的分享,大家能學會「權威感」「認同感」「互惠感」這三個說服技巧。
最後也想問大家:你有類似的經驗嗎?你當下的反應是如何?你覺得可以怎麼應對呢?
若有簡報設計、溝通表達等內訓或個人諮詢的需求,歡迎來信討論。
(本文為FAHAHA所有,轉載文圖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