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你的道德經 -- 20. 事無。期待與想法。足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上一章提到「成為受方」與增加「受」的機會,在數學上有一個很著名的提問,稱為三門問題,或是「蒙提霍爾問題」(英文:Monty Hall problem)。
在這裡談這個話題是因為,選擇,習慣,受方,三者的關係與如何運作,咱們得好好的把它們看清楚來。
首先來談談什麼是習慣。習慣,即是藉由學習,而一再重複的行為,因為宇宙的法則的一貫性,而自然產出來結果。咱們可以先來做一個小實驗,將你的手機號碼鎖,換一個號碼,然後觀察,新的解鎖會錯了幾次,需要幾天,行為才會完全改為新的號碼輸入。這樣可以觀察自己的覺知狀態,與習慣對自己的影響。
信念,也是一種所習而得的慣性。信念常常為觀點定向。
三門問題,即是在挑戰常識上的習慣,而這習慣即會成就「成為受方」的機會大小。
對於三門問題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閱維基百科上的說明 :
在三門提問上可以看到,一個違背常識選擇的習慣,相對於用常識選擇的習慣,會多出一倍成為受方的機會。而這違背常識的選擇習慣,是源於對環境的覺知。
成為受方,增加「受」的機會是調整自己的能量態,即是所謂的「善者果而已」,「處其實而不處其華」。站在結果之上,而不是站在期待之上,期待的感受是一種匱乏的表現,進而引發很多想法,腦子像是拉肚子一樣,一直在往相反的結果餵食能量。這樣會形成「企者不立」的現象。
那麼,一直有想法怎麼辦呢?想法本身沒有對錯的問題。會有問題,是因為以想法在互相打架,而之所以在以想法互相打架,是因為信念的不互容,而信念又跟價值觀有很深的連結,而價值觀跟標籤與自我認同有關。
看清了這樣的千絲萬縷,進而止於「無」而「知足」,把自己丟出去,即可「事無」。
學而後能覺,覺而後能舉,舉而後能與,與世無爭,爭清得靜。
為學日益,學會以「有」界定功能而增益,為道日損,道會生化空間,以「無」運作功能,兩者並進,有無互相生化。
第四十六章「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以「有」的方式來行「道」,反而會以各式各樣的想法為「意」,動個不停;
以「無」的方式來行「道」,意即可遍佈全域;
用頭腦太多是過,意不知止知足,道即會示禍。
事與願違的災禍是咎,匱乏而想要取得填滿,填滿會招致事與願違。
所以意之所向而知止知足,以此達到足,是長久站在結果之上。
「過」是頭的象形在走。
「咎」,會意各人,表示相違背。
第四十七章「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無為而成。」
心神在心神所在的地方,行道而生成萬事萬物。
不執著於眼見之相,才能明白道的運作模式。
心神離開心神的位置越遠,能展現的越少。
所以聖人的心神不離開心神的位置,而行道生成萬事萬物。
視之不見曰夷,是心神,心神以定名生成萬事萬物。
不為了什麼,意不在意處,而得以成就。
第四十八章「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學事物,是越學越增益,越學越多,會示現更多事物;行道是讓出空間,越讓空間越空,會示現更多空間。以至於不為了什麼,意不在意處。不為了什麼,意不在意處,「無」不是作功的地方,而道以自然而然,有無同出。
行道是以事「無」,如果是事「有」,即是意不止而行道。
第五十章「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兵甲。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人的一生是由生到死。
壽命長的十人有三人。壽命短的十人有三人。意外而死的十人有三人。這是為什麼呢?這是太過在意既有的現象。所以以意完整的人,在路上行走不會碰到犀牛猛虎,從軍也不用身披盔甲。犀牛角、虎爪、兵刃都找不到地方施展,都歸於「無」。這是為什麼呢?因爲「無」是這些相的埋葬之所。
「生生之厚」,下ㄧ章有解釋生。是指所見的萬事萬物。「生生」是指在所見的萬事萬物上所衍生出的意。
「善攝生」,是指衍生出來的意要深藏,「洗心退藏於密」。
第五十七章「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朝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故聖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
以三才合一,清靜、知足、合一,整理或與惑的呈現;以「一」來使用工具,使用體處理事情;以事「無」而行道。
感受為何能「知」事情的演化呢?用上面這個方法。
過多以己心有分別立場的行道,分裂出的呈現會減少,體即減少經驗。
意使用過多的分別的工具,或與惑即會分裂而增生不明。
身意之間的互動有過多的方便巧術,人為分支,工巧而不自然,「ㄧ」會分裂分別增生出,特別在「意」,使身生欲的事物。
戒律不斷的制定,也制約不住自己的直奪瞬取的心意。越多越亂。
所以聖人說:
「我」不為了什麼,意不在意處,而保持「無」,身體即能自動生化,
「我」安住於平靜,體自然率直,沒有做作而完整安定。
「我」處理「無」中的事,體自然富足。
「我」將欲歸於「無」,體自然回到原來的樣子。
「國」意中有或,要嗎成咸,要嗎成惑。或與惑。
「伎」是指方術,方法。
第四十四章「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從事定名跟身體行為,哪一個會示現呢?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不見而名。
身體跟展示出的事物、價值觀的生化,是哪ㄧ個讓「吾」產生疑惑呢?
多則惑。吾有身即有患。
得到與失去,哪一個是有害的呢?
夫唯道,善貸且成。有空間才能得到。
所以愛的甚深而執,應理使其不現。
叨叨念念多了,應理示現失去。
意之所向知止而足,不受情緒的影響,不要叨叨唸唸,守正即周行不殆,全而不會停止,可以維持長久。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3會員
113內容數
人文生活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AskYi 的問疑 的其他內容
莫比烏斯環展示了一個對應且合一的拓墣結構。也許可以讓咱們有更深一層的感受。 「你」是展成什麼樣子的感受接收器,「我」即相應而產出相應之「物」。即是所謂的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唯能合上,能感而受之,是真的受方。
科技的發展,使的人類的限制,一步一步的往外推,生活有了跟以往不同的體驗。然而咱們真的了解自己嗎?而咱們的限制,究竟是在哪裡呢? 人的身體是有所限制的,而在沒有被限制的那一端,卻因為身份認同與標籤的尋找,將「你」封印在各式各樣的「有」上面。由於這樣的封印,分離於是產生,即是一生二,二生三。
道德仁義禮,在道德經中談的是神、意、體及它們與道的關係。而不是在談論價值觀,價值觀會隨著時間空間而演化不斷,也是社會文化的產物。 道是宇宙運行的原理方式,萬事萬物依道而行,也不知道為什麼會是這樣。 德是人的所得,種種分別分裂各得其所缺。 禮是人的行為。終日勤奮,以完成架構。 實相與真相相反。
欲是體的事,引發分別與爭占。如果「意」以為己是體,意即會用體的方式帶來感受與情緒,侯王即不是守在自己的位置。 你是「炁」,你跟體的互動是專注於呼吸之間的感受。「吸」時感受生命的「喜」悅,「呼」時其意由複雜而專一,如此「神」得以示「福」。依著「德慮安靜定」的功夫,於無中「定名」即是「謀」。
當心不復存時,想即成相;合一,必然有所感受,而成咸,即成全。 感同身受,感而遂通。大部分的人的陳述與經驗,是由想而來的,是推敲來的,不是由合一,感受來的。合一即容,容即溶,是互相流動的。不合一,即著。能知人者,必合一。以為知人者,是推敲,沒有合上。
每一項技能,運用到即精妙時,咱們都稱其為神乎其技。專業職人或是運動競技高手,無一不是通過大量的練習而成為了習慣,而能施展高超的技藝。而這專業的技藝即是稱為「術」,透過術而呈現的意境,則可以看見專家們所要呈現的「道」。能達到神乎其技的境界都是道術合一的。
莫比烏斯環展示了一個對應且合一的拓墣結構。也許可以讓咱們有更深一層的感受。 「你」是展成什麼樣子的感受接收器,「我」即相應而產出相應之「物」。即是所謂的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唯能合上,能感而受之,是真的受方。
科技的發展,使的人類的限制,一步一步的往外推,生活有了跟以往不同的體驗。然而咱們真的了解自己嗎?而咱們的限制,究竟是在哪裡呢? 人的身體是有所限制的,而在沒有被限制的那一端,卻因為身份認同與標籤的尋找,將「你」封印在各式各樣的「有」上面。由於這樣的封印,分離於是產生,即是一生二,二生三。
道德仁義禮,在道德經中談的是神、意、體及它們與道的關係。而不是在談論價值觀,價值觀會隨著時間空間而演化不斷,也是社會文化的產物。 道是宇宙運行的原理方式,萬事萬物依道而行,也不知道為什麼會是這樣。 德是人的所得,種種分別分裂各得其所缺。 禮是人的行為。終日勤奮,以完成架構。 實相與真相相反。
欲是體的事,引發分別與爭占。如果「意」以為己是體,意即會用體的方式帶來感受與情緒,侯王即不是守在自己的位置。 你是「炁」,你跟體的互動是專注於呼吸之間的感受。「吸」時感受生命的「喜」悅,「呼」時其意由複雜而專一,如此「神」得以示「福」。依著「德慮安靜定」的功夫,於無中「定名」即是「謀」。
當心不復存時,想即成相;合一,必然有所感受,而成咸,即成全。 感同身受,感而遂通。大部分的人的陳述與經驗,是由想而來的,是推敲來的,不是由合一,感受來的。合一即容,容即溶,是互相流動的。不合一,即著。能知人者,必合一。以為知人者,是推敲,沒有合上。
每一項技能,運用到即精妙時,咱們都稱其為神乎其技。專業職人或是運動競技高手,無一不是通過大量的練習而成為了習慣,而能施展高超的技藝。而這專業的技藝即是稱為「術」,透過術而呈現的意境,則可以看見專家們所要呈現的「道」。能達到神乎其技的境界都是道術合一的。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厭欣心-菩提心-他力三心(象山慶24.8.4))     問:若三心凡夫不能發,佛說的豈不是無意義語。佛說法是契理契機的,不會說空話的。只是我們要知三心之體來自名號,稱名就具足三心,也就是凡夫能發起與獲得三心之辦法。三心都做不到佛說來做什麼?往生豈不是沒有希望了?貪瞋癡具足的凡夫都,能做到,才是殊
Thumbnail
應該做的事很多,但冥想卻能帶來周全的同步、增進Vision的能力,最後脫離線性成長而成為指數型成長。 但這些都不是目的地,目的地是給予,而給予的來源是愛。
Thumbnail
很多人在做事時會習慣做「加法」,愛情、工作、責任都是越多越好,一開始因為體力、腦力跟精神跟得上,不覺得這樣有什麼問題 但人生的真相是,我們不可能什麼都擁有,感情、時間、身體都有其限制,如果無止盡地索取,只是把生活變成一種不切實際的期待,當虛妄的期待達不成時,又開始覺得悔恨與不甘⋯⋯
人生一切災難,除了天災,九成都是人禍。
人的想法,千絲萬縷如天馬行空,狂放且不受任何控制,幸好想跟事實之間,要經過一個做的過程,而想跟做中間還有一扇門!這扇門可能是人間正道的認知,可能是因緣果報的懼怕,不管是什麼?我通通稱之為教養! 我從不認為因為懼怕而行的善就比單純為行善而行的善高級。我是個結果論者,我曾經論述過偽君子與真小人,偽君子
Thumbnail
  原文:若心不能住一所緣,於一所緣,為令如欲,勘能住故,修止等時,若數觀察,住心不生,故於爾時則須止修,於止觀時以此當說。   心不能住一所緣,當我們關注一件事的時候,非常專心,不為所動。反之,當我們心不能專注在善緣上,容易胡思亂想,亂想的時候就煩惱所在的根源。   從踏入社會工作開
Thumbnail
這裡有一個杯子裝著半杯水,你的第一個想法是:還有半杯?還是只剩半杯?這個故事我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以前都勸導所有人要看相光明面,看看我們手中還剩下的,人生多風光明媚,但這樣反而會坐吃山空,半杯水終究會喝光的,所以今天來分享三步驟邁向成功的另類思考法。
Thumbnail
人們通常養成以知、欲過生活的習慣,但在道裡,使民無知無欲,是要放下知、欲的,要放下個人的想法、習性、個性等。在知道如何走入道後,第四章則是說明我們要如何真正在道裡,而能體驗到道帶給我們什麼力量。
Thumbnail
我在之前文章中說過,《楞嚴經》中說:純想即飛,純情即墮,情多想少要墮入三惡道,而人道則是處在情想平衡的狀態。 因此,一旦你此生大部分時間都處於情多想少的狀態,來世必墮入三惡道,根據你的惡業報,重則投生地獄道,輕則投生畜牲道。 相對的,你此生大部分時間處於情少想多的狀態,甚至能在禪定中進入純想
Thumbnail
大多數人總覺得「事出必有因」,這種直覺式的「因果」觀念對我們來說,是一種常見的「慣行思想」。每當遇到難以解釋的事情時,如果存在一種理由,心理便會覺得舒坦一些。一件事情沒有答案,會讓人覺得很困擾。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厭欣心-菩提心-他力三心(象山慶24.8.4))     問:若三心凡夫不能發,佛說的豈不是無意義語。佛說法是契理契機的,不會說空話的。只是我們要知三心之體來自名號,稱名就具足三心,也就是凡夫能發起與獲得三心之辦法。三心都做不到佛說來做什麼?往生豈不是沒有希望了?貪瞋癡具足的凡夫都,能做到,才是殊
Thumbnail
應該做的事很多,但冥想卻能帶來周全的同步、增進Vision的能力,最後脫離線性成長而成為指數型成長。 但這些都不是目的地,目的地是給予,而給予的來源是愛。
Thumbnail
很多人在做事時會習慣做「加法」,愛情、工作、責任都是越多越好,一開始因為體力、腦力跟精神跟得上,不覺得這樣有什麼問題 但人生的真相是,我們不可能什麼都擁有,感情、時間、身體都有其限制,如果無止盡地索取,只是把生活變成一種不切實際的期待,當虛妄的期待達不成時,又開始覺得悔恨與不甘⋯⋯
人生一切災難,除了天災,九成都是人禍。
人的想法,千絲萬縷如天馬行空,狂放且不受任何控制,幸好想跟事實之間,要經過一個做的過程,而想跟做中間還有一扇門!這扇門可能是人間正道的認知,可能是因緣果報的懼怕,不管是什麼?我通通稱之為教養! 我從不認為因為懼怕而行的善就比單純為行善而行的善高級。我是個結果論者,我曾經論述過偽君子與真小人,偽君子
Thumbnail
  原文:若心不能住一所緣,於一所緣,為令如欲,勘能住故,修止等時,若數觀察,住心不生,故於爾時則須止修,於止觀時以此當說。   心不能住一所緣,當我們關注一件事的時候,非常專心,不為所動。反之,當我們心不能專注在善緣上,容易胡思亂想,亂想的時候就煩惱所在的根源。   從踏入社會工作開
Thumbnail
這裡有一個杯子裝著半杯水,你的第一個想法是:還有半杯?還是只剩半杯?這個故事我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以前都勸導所有人要看相光明面,看看我們手中還剩下的,人生多風光明媚,但這樣反而會坐吃山空,半杯水終究會喝光的,所以今天來分享三步驟邁向成功的另類思考法。
Thumbnail
人們通常養成以知、欲過生活的習慣,但在道裡,使民無知無欲,是要放下知、欲的,要放下個人的想法、習性、個性等。在知道如何走入道後,第四章則是說明我們要如何真正在道裡,而能體驗到道帶給我們什麼力量。
Thumbnail
我在之前文章中說過,《楞嚴經》中說:純想即飛,純情即墮,情多想少要墮入三惡道,而人道則是處在情想平衡的狀態。 因此,一旦你此生大部分時間都處於情多想少的狀態,來世必墮入三惡道,根據你的惡業報,重則投生地獄道,輕則投生畜牲道。 相對的,你此生大部分時間處於情少想多的狀態,甚至能在禪定中進入純想
Thumbnail
大多數人總覺得「事出必有因」,這種直覺式的「因果」觀念對我們來說,是一種常見的「慣行思想」。每當遇到難以解釋的事情時,如果存在一種理由,心理便會覺得舒坦一些。一件事情沒有答案,會讓人覺得很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