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你的道德經 -- 24. 成事在我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人知其神而神,不知其不神之所以神
第六十三章「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小,報怨以德。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無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不為了什麼,意不在意處,悉心保守空間,用心於空間的生成,去感受空間的感受。
大是小的累加,以意全其未成之相。
道的生化,或與惑的形成,都是與感受相應,外相的匱乏也是意的相應。
規劃複雜的現象,要從簡單的原理、結構起意;要道發動,感受要有能量震盪。
道生成複雜的事物,應理上是簡單的結構,
道發動的事,感受要有能量的震盪,應理才會應之,反者道之動。
所以聖人不以道為意,所以才能成就其道。
定名後意不在意處,必出現單一徵兆,意多了必定引來複雜。
因此若聖人仍然陷入建立複雜,心意空間也因此複雜了。
「易」是指簡單、虛空、單一結構、即是ㄧ,即是意。
「細」即是小,即是感受情緒。能量的震盪。
「信」即是使民得其所欲。所得之物,所得之徵兆。
「終」是絲冬的象形。絲即是玄,冬即是心。冬,藏也,退藏於密。
第六十四章「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聖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以保守己意,安定天下之母,以一「定名」於分別分裂之前,以一在弱處分裂,以一將情緒及情緒所引動的行為消散。
行動要在沒成相之前,在沒亂的時候調整。
帶著感受情緒的事物,會佔據整個目光,
分別分裂的意的堆疊,會堆高己意而不能「為之下」,「早服」會生生不息,
體的行為,開始於意足而止。
意在意處,即會失敗,執意即會喪失,
所以聖人,意不在意處,意歸於「無」,即敗歸於「無」;執歸於「無」,即失歸於「無」。
身體的行為從事,常常是事物在快完整時使之崩壞。
維持最初的心意,則敗事歸於「無」。崩壞皆起於分別空間。
所以聖人,在行為上不填滿,不彰顯重視稀有的物件,不呈現或與惑而現必。
學習不熟悉的事物,平衡外相的缺失,
學「不學」,為學日益為道日損,腦袋讓出空間,歸根復命而靜,
以此輔佐萬物的相應平衡,不執取爭占而順受,用人之力而勇。
「易」是指簡單、虛空、單一結構、即是ㄧ,即是意。
「泮」即是判,分的意思。
「千里」即是重,即是體。
「幾成」幾乎要成時,分別而呈成敗二相而執之。
「慎終如始」將心意保持與「無」一般。
第六十五章「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知此兩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
行道者,「非」是展示體的方法,以自制明體,使體成為心的對偶,用人之力,以應理造勢。
體難以掌控,因為體有很多智慧。
以體的智慧來面對問題,會讓問題消失,
不以體的智慧來面對問題,問題才會展現。
知道這兩者也是法則。常保守此法則,這即是以有無完整其意。
完整其意是非常高深的道理,玄德與外相是兩種不同的作用,反者道之動,道隨即順之而展示。
「古」十口,靈的形狀。
「國」意中有或,要嘛成咸,要嘛成惑。
善者果而已,站在結局之上,讓身體有所感受,「體」會自行前往。
第七十章「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聖人被褐懷玉。」
「吾」由感受而「定名」是以「ㄧ」而存在意之所向,以「一」而發動行為。
然而天下不能知,不能行,是因為言語都專注於事物的邏輯因果,以已經成相的事物為其注意之處,以「有」為君。
說到這個在「無」中存在意之所向,是以「不我」才能明白示現。
「知」我的是「德」,歸順「我」的會顯化示現彰顯。
這是聖人深藏不展現的至寶。
第七十一章「知,不知,上。不知,知,病。聖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意「知」,體不「知」,這樣很好。意不「知」,體「知」,這樣體不正常。
聖人不會體不正常,是因為,以體不正常是體不正常。
說到這個以體不正常是體不正常,所以不會體不正常。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3會員
113內容數
人文生活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AskYi 的問疑 的其他內容
一在你之中,你在一之內 第六十一章「大國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國不過欲兼畜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所欲,大者宜為下。」 心神處於「下」而產生或與惑,道所生化的萬事萬物交會於此。
ㄧ葉可知秋 . ㄧ葉可蔽目 想法太多,而呈現於外,是呼吸時會用到的材料。呼吸時,想法太多,會示現於外。
想落天外 局自變生 白雲舒捲 從風便滅 大江無風 浪濤自涌 江潮海平 明月共生 第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救」即是止。
上一章提到「成為受方」與增加「受」的機會,在數學上有一個很著名的提問,稱為三門問題,或是「蒙提霍爾問題」(英文:Monty Hall problem)。 在這裡談這個話題是因為,選擇,習慣,受方,三者的關係與如何運作,咱們得好好的把它們看清楚來。
莫比烏斯環展示了一個對應且合一的拓墣結構。也許可以讓咱們有更深一層的感受。 「你」是展成什麼樣子的感受接收器,「我」即相應而產出相應之「物」。即是所謂的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唯能合上,能感而受之,是真的受方。
科技的發展,使的人類的限制,一步一步的往外推,生活有了跟以往不同的體驗。然而咱們真的了解自己嗎?而咱們的限制,究竟是在哪裡呢? 人的身體是有所限制的,而在沒有被限制的那一端,卻因為身份認同與標籤的尋找,將「你」封印在各式各樣的「有」上面。由於這樣的封印,分離於是產生,即是一生二,二生三。
一在你之中,你在一之內 第六十一章「大國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國不過欲兼畜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所欲,大者宜為下。」 心神處於「下」而產生或與惑,道所生化的萬事萬物交會於此。
ㄧ葉可知秋 . ㄧ葉可蔽目 想法太多,而呈現於外,是呼吸時會用到的材料。呼吸時,想法太多,會示現於外。
想落天外 局自變生 白雲舒捲 從風便滅 大江無風 浪濤自涌 江潮海平 明月共生 第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救」即是止。
上一章提到「成為受方」與增加「受」的機會,在數學上有一個很著名的提問,稱為三門問題,或是「蒙提霍爾問題」(英文:Monty Hall problem)。 在這裡談這個話題是因為,選擇,習慣,受方,三者的關係與如何運作,咱們得好好的把它們看清楚來。
莫比烏斯環展示了一個對應且合一的拓墣結構。也許可以讓咱們有更深一層的感受。 「你」是展成什麼樣子的感受接收器,「我」即相應而產出相應之「物」。即是所謂的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唯能合上,能感而受之,是真的受方。
科技的發展,使的人類的限制,一步一步的往外推,生活有了跟以往不同的體驗。然而咱們真的了解自己嗎?而咱們的限制,究竟是在哪裡呢? 人的身體是有所限制的,而在沒有被限制的那一端,卻因為身份認同與標籤的尋找,將「你」封印在各式各樣的「有」上面。由於這樣的封印,分離於是產生,即是一生二,二生三。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原文: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謪;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這一篇講五善,五善行為,聖人的五善行為,愛其資與不愛其
Thumbnail
原文: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城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這一篇講的是道生成於無形的天,生生息息周而運行的天是大地的
Thumbnail
原文: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儼兮其若容;渙兮其若凌釋;礦兮其若穀;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除清?孰能安以靜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猶兮若四鄰;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這一段的意思是說品行與德行好的人與有智慧的人做起事來,總是深不可測,但
Thumbnail
原文: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扣,前後相隨。恆也。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這一段話的大意是天地萬物都是有自己的規律和準則,不容破壞,也不許
Thumbnail
道可為始,亦可以為止,它是一切的起源,也是萬物的歸屬,天下萬物由道所生,從道而知終始,人亦屬萬物之一,卻多於「意識」,阻隔本性與道之連結,所以須「知性」,「知止」,以了正道。
Thumbnail
我們明白要效法道來行,保持道心是最為重要的,並且要致力於實踐,從實踐中體悟與反省,時刻去警覺自己是否有離開了道。老子常以天地、聖人作為以道行事的表率。前六章,循序了解如何走進道,以及保持在道中,並讓自己深耕在道心中,如此即能如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第七章,老子以天地為例,更具體的說明如何行道。
Thumbnail
人們通常養成以知、欲過生活的習慣,但在道裡,使民無知無欲,是要放下知、欲的,要放下個人的想法、習性、個性等。在知道如何走入道後,第四章則是說明我們要如何真正在道裡,而能體驗到道帶給我們什麼力量。
Thumbnail
二諦指的是世俗諦(俗諦),以及勝義諦(真諦、第一義諦)。諦是道理的意思。  世俗諦是凡夫見,以四大假合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認識世界萬事萬物的現象以及原理,是「有」見。有是如幻假有,因緣生法,因緣和合而生,緣散而滅,無一真實,非恆常不變,是「緣生」、「緣起」的概念,說的是「事」法。   勝義
「施比受有福」是一種轉化歷程,神聖並不存在,但是看得見就是無比幸福。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原文: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謪;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這一篇講五善,五善行為,聖人的五善行為,愛其資與不愛其
Thumbnail
原文: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城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這一篇講的是道生成於無形的天,生生息息周而運行的天是大地的
Thumbnail
原文: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儼兮其若容;渙兮其若凌釋;礦兮其若穀;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除清?孰能安以靜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猶兮若四鄰;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這一段的意思是說品行與德行好的人與有智慧的人做起事來,總是深不可測,但
Thumbnail
原文: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扣,前後相隨。恆也。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這一段話的大意是天地萬物都是有自己的規律和準則,不容破壞,也不許
Thumbnail
道可為始,亦可以為止,它是一切的起源,也是萬物的歸屬,天下萬物由道所生,從道而知終始,人亦屬萬物之一,卻多於「意識」,阻隔本性與道之連結,所以須「知性」,「知止」,以了正道。
Thumbnail
我們明白要效法道來行,保持道心是最為重要的,並且要致力於實踐,從實踐中體悟與反省,時刻去警覺自己是否有離開了道。老子常以天地、聖人作為以道行事的表率。前六章,循序了解如何走進道,以及保持在道中,並讓自己深耕在道心中,如此即能如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第七章,老子以天地為例,更具體的說明如何行道。
Thumbnail
人們通常養成以知、欲過生活的習慣,但在道裡,使民無知無欲,是要放下知、欲的,要放下個人的想法、習性、個性等。在知道如何走入道後,第四章則是說明我們要如何真正在道裡,而能體驗到道帶給我們什麼力量。
Thumbnail
二諦指的是世俗諦(俗諦),以及勝義諦(真諦、第一義諦)。諦是道理的意思。  世俗諦是凡夫見,以四大假合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認識世界萬事萬物的現象以及原理,是「有」見。有是如幻假有,因緣生法,因緣和合而生,緣散而滅,無一真實,非恆常不變,是「緣生」、「緣起」的概念,說的是「事」法。   勝義
「施比受有福」是一種轉化歷程,神聖並不存在,但是看得見就是無比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