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心得】不問問題的嚴重性/李家同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104年5月6日 好天氣
搭公車前往師大聽「不問問題的嚴重性」講座
很高興有此機會可以見到李家同本人,還未開始前,我和手語翻譯員坐面對面,有人從我們中間走過去,手譯員跟我說那位沒禮貌,不從我背後繞過去,而直接從我們中間走過去,我猜他們可能沒注意到吧,由於是未開始的關係,所以不在意這細節,只是覺得還是要繞過去以示尊重比較好?
接下來,李家同所講的內容針對教育現況的問題,尤其是不問問題的嚴重性,引用詩人伏爾泰:「評斷一個人要看他的問題,而不是看他的答案。」來做為整場演講的開場。
但有些人陸陸續續走進來,使得他安靜不講,他說他不喜歡有人走來走去,會影響到他,等了一陣子後,終於開始了。
台灣學生最大的問題是
「只會回答問題,而無法反問問題的本身」
我國學生習慣回答問題,但對基本問題卻不懂,沒有習慣發問,而且太多科目是太早教,像是國一教DNA那麼複雜,DNA的遺傳和化學有緊密的相關性,但小學剛才升國一,對DNA概念還不懂,而且就算問為什麼,老師也難以解釋,只能叫學生去背應付考試,再來是高中就教微積分,問題的是微積分有複雜的運算,是大學才教的。像是我國教育的方式是填鴨式教育,單方面餵食知識,而無法讓學生有反向思考的空間,造成學生的成長受限。
緊接著,他提到自然科學之外的歷史及語言等和社會性相關的問題,如:「電影如何配樂的?」、「中文是不是世界上目前唯一的象形文字?」。也提出問題的內涵是一些我們未曾仔細想過的問題或基本概念,例如:針對911事件,「為什麼恐怖份子能夠進入駕駛員的機艙?」、「為何駕駛員會服從恐怖份子而施行自殺性的動作?」等相關問題,讓我陷入苦思。
我才發現這麼基本的問題竟然沒人去探究為什麼,他講到這些,讓我想起以前我曾經拿考卷問過老師為什麼是這樣答案,又有什麼不同?問到千篇一律的答案是:「死背」。同樣地,當別人說出「不要多問,多背就對了!」,久而久之,孩子的好奇心就被扼殺了,也不會再去思考。
他提醒在場所有人「保持好奇心」的重要性。
因為缺乏好奇心, 對凡事漠不關心,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好奇心是尋求知識的動力。在教育過程中,教師的教學方式是引起學生產生好奇心的關鍵。這時候,我想到有些老師也有耐心回答我問題,有些老師很不耐煩回答死背就對了,我有了一個想法:「教師的責任是很重大也是神聖的職業,教師態度決定學生是否能思考的關鍵」,我衷心希望老師可以多一份耐心溝通,而不是只會叫「背就可以了」。

第一、我國國人不問問題的原因有三:

1.自己認為已經懂了,所以不問。
2.沒有發問的習慣,只要會背就可以得分,所謂「背多分」,因教育制度的關係,沒有要求完全懂,大多都是強迫死背。
3.缺乏好奇心。

第二、我國的孩子不喜歡問問題的原因是因為我國文化普遍認為「不要問太多,問這麼多是要幹嗎?你只要聽話就可以了」

第三、課程內容過於艱澀難懂,應專注於基本觀念的教學。因為科目教得太難,不一定是完全懂,只能背誦記憶才能應付考試。

最後,他要告訴年輕學子們
「不知道自己有多無知是一件很可怕的事」
勉勵各位要秉持實事求是的精神。
備註:Q&A不少人發問很踴躍,受於時間有限,我覺得挺高興的,因為表示在場的人正視這問題!
avatar-img
24會員
88內容數
本身的記性不好,純紀錄過往的種種及閱讀心得。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小猴記事 的其他內容
在求學時代,很常搭公車去上課,日久,意外結下我與公車的機緣,為我的生活帶來驚喜與溫暖。雖然所發生的全都是小事,但是印象很深刻。
打從4個月半嬰兒期的我,那一天突如其來的發燒,來到寂靜世界。 所有聲音在寂靜世界都不復存在,宛如切斷外界聲音,沒有助聽器幫助之下,試著閉上眼全神貫注靠雙耳尋找一絲絲的聲音,始終尋不著。 聲音是什麼?
出處的文章高達8千多字,閱完後,到目前為止沒有多大的想法,就簡單摘錄文章的重點
世界上是沒有對錯,只有站在不同角度正義:一場思辨之旅就會有不同的觀點,主要是自己是否能反思,從自己的觀點切換到不同角度去思考,就拿之前幼貓事件來說好了。
在求學時代,很常搭公車去上課,日久,意外結下我與公車的機緣,為我的生活帶來驚喜與溫暖。雖然所發生的全都是小事,但是印象很深刻。
打從4個月半嬰兒期的我,那一天突如其來的發燒,來到寂靜世界。 所有聲音在寂靜世界都不復存在,宛如切斷外界聲音,沒有助聽器幫助之下,試著閉上眼全神貫注靠雙耳尋找一絲絲的聲音,始終尋不著。 聲音是什麼?
出處的文章高達8千多字,閱完後,到目前為止沒有多大的想法,就簡單摘錄文章的重點
世界上是沒有對錯,只有站在不同角度正義:一場思辨之旅就會有不同的觀點,主要是自己是否能反思,從自己的觀點切換到不同角度去思考,就拿之前幼貓事件來說好了。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聖地牙哥慈濟分會分享茶席禮儀與流程講座心得,內容涵蓋茶席佈置概念、流程禮儀及臺灣特有雙杯品茗法。文章並提及講座過程中的互動與教學心得,以及未來改進方向,例如茶湯用量控制和使用茶湯體驗雙杯品茗。
Thumbnail
曾經到高雄岡山國中演講。     學校還蠻用心的,利用一、二個星期的時間,要求國一總共十九個班,一班一班各別到圖書館上課,老師先從網路上找了某個電視專訪我的影片,看完後討論,然後要學生提出些想問我的問題。老師再從那些問題中挑選了一些傳給我,希望我在演講時撥出一點時間回答那些問題。
Thumbnail
不少人會說 找到背後的 Why 很重要,的確這很重要。 但有時候在探索的時候,未必是一個好問題。
Thumbnail
那麼,第一個問題來了: 大家不提問到底是 「不想提問」還是「不知道如何提問呢?」
因為講座的主題吸引了我,特地跑到台北,想記錄下講座給我的心得 "我們要先把自己搞定,才有辦法搞定別人" 這句話我把它抄寫在筆記本上,提醒著自己,原來在潛意識裡,不覺得自己需要搞定,反而是我需要去搞定好別人又或者別人要搞定好他自己。 心理師提到,人的一生中,會有三大心結(創傷) 1.羞恥 2.
Thumbnail
雖說學校是學習的場所,但每當老師問台下的同學們是否還有問題的時候,多半是一片靜默,即便心中有所疑惑也不敢貿然舉手發問,因為無法預知其他同學及老師的反應,所以讓擔憂的心情蓋過了求知的慾望。 《我有問題,但我不敢問》描述了一個小男孩心中有所疑問卻遲遲不敢舉手發問,因為他擔心被同學嘲笑,更擔心被
Thumbnail
很多時候對話會停止是因為我們忽略很多細節,直接跳到結論
Thumbnail
24年農曆春節,林雋語陳昊瀚歷經6天的時間完成了蛟龍瀑布的攀登,幾乎可以說為今年度的國內攀登立下了標竿。4月底的晚上,我有幸能於現場聆聽首場的分享會,一同領略潛藏於水流下巨大岩壁的節理細節。這是一場詳實的攀登紀實,卻同時也是一場給予我無限憧憬的啟發,是我盡其所最欠缺的那股力量。
Thumbnail
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參加的一場由數發協會主辦的遊戲相關講座,主題是創作與創業心態的比較,強調了對自己初衷的思考和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創作模式的重要性。作者對講座的啟發和心得表示肯定,並推薦給讀者。文章最後提到數發協會的YouTube頻道上有許多免費的講座和開發團隊訪談,作者特別推薦了幾個自己感興趣的內容。
作者分享自己的書,剛好而已,但如果是要分享其他作者的書,那會激盪出什麼樣令人驚豔的火花呢? 在設計海報時看到這段文案,心裡滿是期待這場講座,五位暢銷作家會怎麼分享其他作者的作品呢?這個問題在我心中產生了激動又好奇的情緒。我想,他們會像我一樣緊張又期待吧。​
Thumbnail
在聖地牙哥慈濟分會分享茶席禮儀與流程講座心得,內容涵蓋茶席佈置概念、流程禮儀及臺灣特有雙杯品茗法。文章並提及講座過程中的互動與教學心得,以及未來改進方向,例如茶湯用量控制和使用茶湯體驗雙杯品茗。
Thumbnail
曾經到高雄岡山國中演講。     學校還蠻用心的,利用一、二個星期的時間,要求國一總共十九個班,一班一班各別到圖書館上課,老師先從網路上找了某個電視專訪我的影片,看完後討論,然後要學生提出些想問我的問題。老師再從那些問題中挑選了一些傳給我,希望我在演講時撥出一點時間回答那些問題。
Thumbnail
不少人會說 找到背後的 Why 很重要,的確這很重要。 但有時候在探索的時候,未必是一個好問題。
Thumbnail
那麼,第一個問題來了: 大家不提問到底是 「不想提問」還是「不知道如何提問呢?」
因為講座的主題吸引了我,特地跑到台北,想記錄下講座給我的心得 "我們要先把自己搞定,才有辦法搞定別人" 這句話我把它抄寫在筆記本上,提醒著自己,原來在潛意識裡,不覺得自己需要搞定,反而是我需要去搞定好別人又或者別人要搞定好他自己。 心理師提到,人的一生中,會有三大心結(創傷) 1.羞恥 2.
Thumbnail
雖說學校是學習的場所,但每當老師問台下的同學們是否還有問題的時候,多半是一片靜默,即便心中有所疑惑也不敢貿然舉手發問,因為無法預知其他同學及老師的反應,所以讓擔憂的心情蓋過了求知的慾望。 《我有問題,但我不敢問》描述了一個小男孩心中有所疑問卻遲遲不敢舉手發問,因為他擔心被同學嘲笑,更擔心被
Thumbnail
很多時候對話會停止是因為我們忽略很多細節,直接跳到結論
Thumbnail
24年農曆春節,林雋語陳昊瀚歷經6天的時間完成了蛟龍瀑布的攀登,幾乎可以說為今年度的國內攀登立下了標竿。4月底的晚上,我有幸能於現場聆聽首場的分享會,一同領略潛藏於水流下巨大岩壁的節理細節。這是一場詳實的攀登紀實,卻同時也是一場給予我無限憧憬的啟發,是我盡其所最欠缺的那股力量。
Thumbnail
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參加的一場由數發協會主辦的遊戲相關講座,主題是創作與創業心態的比較,強調了對自己初衷的思考和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創作模式的重要性。作者對講座的啟發和心得表示肯定,並推薦給讀者。文章最後提到數發協會的YouTube頻道上有許多免費的講座和開發團隊訪談,作者特別推薦了幾個自己感興趣的內容。
作者分享自己的書,剛好而已,但如果是要分享其他作者的書,那會激盪出什麼樣令人驚豔的火花呢? 在設計海報時看到這段文案,心裡滿是期待這場講座,五位暢銷作家會怎麼分享其他作者的作品呢?這個問題在我心中產生了激動又好奇的情緒。我想,他們會像我一樣緊張又期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