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
付費限定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也許是重男輕女的關係,自己並沒有像那些隔代教養的孩子一樣,和阿公、阿媽的感情深厚如父母,加上他們總是吵鬧,以致於童年時每每聽到潘美辰〈我想有個家〉,總是躲起來哭,就像歌裡唱著的「臉上流著眼淚只能自己輕輕擦」

日落月升的傍晚是一天裡頭,我最喜歡的時分,不僅因為天空的各種色彩變化讓我覺得魔幻,也意謂著是放學、下班的回家時刻了。總是喜歡一邊散步,一邊仰頭望著那一格一格透過玻璃窗映出的室內燈光,尤其黃燈總是比起白燈更能激起我對家的想像,想著主內的人應該已經準備好滿桌的佳餚,等著主外的人共進晚餐;想著屋內也許有小朋友,也許有小動物正飢腸轆轆的期待著飽食一頓;想著…

2018年的春節,人在巴黎時也跟風的玩了「2018 汪年全家福」,當自己用了大把的時間,細細的挑選傢俱與家人,一筆一筆的製作「家」的藍圖時,才發現內心的渴望,那隻小學時就好希望長大後能養的英國古代牧羊犬,還有跟已逝愛貓一樣的三花貓,這些動物家人,讓我知道回到家不是一個人,當我需要擁抱就能有個擁抱。

raw-image

完成左圖「未來仍單身的生活期待」的翌日,默默拿起手機,試著做一張「未來有伴侶的生活期待」,要有四個小孩,而且老大一定要是兒子,因為沒有哥哥的我,一直覺得有哥哥真好,湊完好字,最後要是龍鳳胎。這是幾歲就開始有的念頭?又是從幾歲後就打消的念頭?我喜歡大狗狗,尤其可以把我撲倒的那種,每次被大狗撞倒都會讓我笑到樂不可支。那麼,會接飛盤的邊境牧羊犬一定可以和四個孩子玩得不亦樂乎吧!

右圖一直收著,放在心底,沒跟任何人分享,因為出了門也不會主動報平安的我,早就習慣自由自在不受束縛的日子,知道看待人生要感性,看待感情要理性,回到現實、恢復理智後,我還是會一臉傲嬌的說「我不需要男人」。而老天爺也用另一種方式幫我實現四個小孩的心願了,我的兩位姐姐分別生育了一雙兒女,除了懷孕、生產、哺乳以外,每位母親會做的事情,自己差不多也都做過了。

高中時非常喜歡讀小野的書,那種父親在家寫作、母親變換各種料理的家庭生活令童年缺乏陪伴的我萬分嚮往與羨慕,跟小野女兒李華一樣乖順的我,那時總好想要有一個像小野兒子李中這樣可以扮小丑逗妹妹笑的溫柔哥哥。是不是在愛裡長大的孩子真的差很多,在充滿愛的氛圍成長的李中,也許是大人眼中很皮的孩子,但因為擁有足夠的愛,他的想像力與自信可以不斷延伸,最終成為了一位充滿創意的導演。

記得有次去看熊寶貝樂團的演出,是一個很特別的看表演體驗,你可以在舞臺上看到主唱餅乾和吉他手魏駿的三歲女兒小昕昕就坐在媽媽旁邊吃著小蛋糕,然後起身邁著小小步伐,搖搖晃晃又非常堅持的要分食手裡的甜點給父母,於是正在表演中的兩位也很配合的張嘴迎接女兒的餵食。她吃飽後看見場內有年齡相仿的小男孩,兩個小朋友就開始玩了起來,音樂聲中充溢著小孩的嬉笑聲,視線總忍不住追著小昕昕,好喜歡這種感覺,這不就是......


看完上半段的文章,是否意猶未盡呢?
邀請你陪我織情網,一次解鎖百篇文章 ლ(╹◡╹ლ)
或給柳繪雨鼓勵”吧
  1. 登入會員按❤️(以精神支持我繼續創作)
  2. 以實質鼓勵斗內 Me(唸起來好像 Do Re Mi )
我有五個房間
給電影人的情書
給音樂人的情歌
給戲劇人的情話
給文字人的情詩
給旅行人的情夢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2245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給文字人的情詩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avatar-img
影 音 文學 夢
11.6K會員
203內容數
影劇、音樂、創作、旅行、自我療癒、心靈成長、語錄金句,如果這些讓你感到怦然心動,那就別和我萍水相逢。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影 音 文學 夢 的其他內容
妳在換隻手重新學習已經熟悉的事物中,也喚醒孩童之眼看見自己新的可能,任由那份好奇心去探索左手可以做到的程度,其實無非是練習次數的累積罷了。珍貴的是,妳明白所有習以為常的事,好比走路,都是仰賴無數次的跌倒學會的,內心也不再害怕、擔憂步入中年後還在擔任初學者是不是丟臉之事了。
不到三年的時間,接連經歷三位至親好友告別人間,有 40 多歲猝不及防的意外、50 餘歲因病離世、還有高壽 90 來歲在睡夢中歸仙,不論是以什麼形式畢業,不捨的悲慟程度並無差別。
每個人的生命歷程都是獨一無二的,所以不是每種心療都適用於自己,小彗的案例你可以擷取對你有幫助的,真正要緊的是,你願意給自己機會去釐清自己究竟怎麼了? 別忘了善用政府提供的資源,願蛇年我們都能「安住自己」。
妳在換隻手重新學習已經熟悉的事物中,也喚醒孩童之眼看見自己新的可能,任由那份好奇心去探索左手可以做到的程度,其實無非是練習次數的累積罷了。珍貴的是,妳明白所有習以為常的事,好比走路,都是仰賴無數次的跌倒學會的,內心也不再害怕、擔憂步入中年後還在擔任初學者是不是丟臉之事了。
不到三年的時間,接連經歷三位至親好友告別人間,有 40 多歲猝不及防的意外、50 餘歲因病離世、還有高壽 90 來歲在睡夢中歸仙,不論是以什麼形式畢業,不捨的悲慟程度並無差別。
每個人的生命歷程都是獨一無二的,所以不是每種心療都適用於自己,小彗的案例你可以擷取對你有幫助的,真正要緊的是,你願意給自己機會去釐清自己究竟怎麼了? 別忘了善用政府提供的資源,願蛇年我們都能「安住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