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0/15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親子共讀《河流》

我的窗外有一條河,有時會想像自己駕著一艘銀色小船,順著河水往天邊航行。不知河會將我帶往何處? 在城市繁忙的交通中,河靜靜地流著,帶我穿過一座又一座汽車奔馳的橋;經過噴著黑煙的工廠,河水彷彿也被燻黑;接著河帶我與田野和農場相遇,流過山林和溪谷,然後從高聳瀑布直衝而下! 河流緩緩流進叢林,四週鳥鳴猿啼,在黑暗的叢林深處,有好多眼睛盯著我,通過紅樹林後,終於來到出海口,迎接我的是開闊的大海,風吹來陣陣鹹腥海水味,低頭看魚兒在清澈的海洋裡自在悠游,不自覺看得出神。再抬頭時,暴風雨竟已眼前,連一點反應的時間都沒有,小船只能在風浪裡不停打圈翻滾,我不知自己身在何處,只聽見雨點落在玻璃窗上的聲音。 待烏雲散去,發現自己坐在桌前,窗外那河依然靜靜流過城市,銀色小船仍好端端地朝著月光伏波而去。
作者/馬可.馬丁;翻譯/張杏如;上誼出版。封面美麗的圖畫,加上特殊的凹凸壓紋設計,忍不住用手指頭跟著探索河岸花草樹木的輪廓,讓人愛不釋手。
作者/馬可.馬丁;翻譯/張杏如;上誼出版。 封面美麗的圖畫,加上特殊的凹凸壓紋設計,忍不住用手指頭跟著探索河岸花草樹木的輪廓,讓人愛不釋手。
本書圖畫極美,顏色豐富但不紊亂,咪咪喜歡河流和海洋上的線條和色塊,增加了層次感,那些暈開的邊緣,讓人眉頭也跟著鬆了開來。大幅跨頁的圖畫,更能感受河流的悠長、廣袤的地景和寬闊的海洋,朝向右方的主角和小船,引導讀者往右翻,仔細看就會發現即使是翻了頁,每段河流還是接起來的。
圖畫已領我們看盡流域,如詩的文字自不需絮絮叨叨,只要短短的、留下空格,讓安靜流進來,帶我們前往靜謐之境。這本書來我們家已兩三年了,我們久久才看一次,但書裡的靜總能安撫我們毛躁的心。曾聽說這書內容太深,小朋友看不懂,好好倒從未拒絕過這本書,甚至還會選這本要我唸,我沒問過好好懂不懂,只知道他都乖乖地窩在我身旁聽完。所以我想即使好好不懂內容、不懂主角的心境變化也沒關係,只要懂得那份「靜」就足夠了。
「你覺得這書裡的河給你什麼樣的感覺?」 「後面感覺是浪,像心臟那樣噗通噗通、起起伏伏;前面感覺是浮著的,不知道會飄到哪裡。」 「你想像坐在船上的感覺嗎?」 「嗯,對啊。」 「我們最近看過了太魯閣的立霧溪、天母的磺溪,以前也有去河濱公園看過河,你覺得書裡的河跟真正的河有什麼不一樣嗎?」 「不一樣,真的河大多了,這條河畫太小了,看起來連一根樹枝都載不動。」 「喔,你的意思是這條看起來太細、太小、太乖了嗎?」 「嗯。」好好點點頭 「還有其他不同嗎?」 「我可以先看看真正河流的照片嗎?」 「可以呀!」 「我知道了!真的河流有裡會有石頭,書裡都沒有!」好好邊看照片邊說 媽馬覺得這條河看起來很靜,但好好是想像自己當成坐在那艘船上去感受那條河,雖然這個答案超乎預期,但是媽馬很喜歡好好能用身體去感知事物的能力,對我來說這樣的能力非常珍貴,因為這是我自有記憶以來一直都不曾擁有的,媽馬好想為好好保存下來。
「那你最喜歡我們看過的哪條河流?」 「太魯閣的那條。」 「喔,那是立霧溪。為什麼最喜歡立霧溪?」 「那裡像畫畫一樣...應該是比畫畫還好!」 「什麼意思?」 「就是...有水有山,河流彎彎的。媽馬,我覺得書上這條不像。」 「你是說越看越不像真的河嗎?」 「對。」 書上的這條河,河流邊緣的線條精準而平滑,看久了會覺得有點不真實。好好也發現了,媽馬其實有問他從何感受的,但他還說不上來,也許是他使用語言的極限,也可能是語言本身的侷限,不過他在大自然裡和畫裡看到了。
好好最喜歡的太魯閣立霧溪。
「好好,雖然現在看到的河都很漂亮、乖乖的,但是河流有時候也會變兇、水又多又快,會造成淹水,甚至會帶走別人的生命喔!就跟之前說的海洋一樣。」 「為什麼河會變兇呢?為什麼會淹水呢?」 「上游下大雨的話,河水就會變多變兇,太多水來不及流到海裡就會滿出來,那就淹水啦!另一種可能是路上排水孔堵住了或排太慢,也會淹水喔!」 「那淹水怎麼辦呢?」 「等水慢慢自己退啊!水會流到河再流到海、會被太陽曬,也會被土壤吸收。」 「然後變成地下水。」 「對,你還記得地下水耶!」 「媽馬,能不能讓河流不要流過來?」 「那河流要流去哪?總要有個地方讓它流呀!」 媽馬想讓好好知道河流必須有出口,這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想讓好好去思考水災的發生會不會可能是人搶走了河的地?過去人造設施在抵擋大自然時只是偶而會失手,但在現今極端氣候的挑戰下,那些設施還挺得住嗎?如何增加城市對水災的耐受度、延後崩潰的時間,才是我們該思考的新課題。不過,媽馬我都還來不及往下講,好好就哭著說他聽這些會做惡夢,最後只好擠在他的小床上陪他入睡。
「好好,你昨天不是想問如何避免水災發生嗎?」 「噢,媽馬你又要講會讓我做惡夢的話了。」 「今天不會啦!我們昨天做的那個小實驗,有加海綿的話,水是不是流得比較慢?尤其是剛開水的時候,水都會先被海綿吸走。」 「嗯,我記得。」 「所以『加海綿』就是一種避免水災的方法。那現實生活裡,誰是海綿呢?你想想下雨時是誰吸走地上的水?」 「是⋯泥土!」 「除了泥土之外,還有植物也很會吸水,他們都是好海綿。有這些海綿分擔幫忙留住水,就不會一下子水太多漫出來。」 「喔喔,那沒有泥土地的話怎麼辦?」 「盡量把路面改成會透水的材質也會有幫助。還有,最後海綿擠水的時候要分開擠,不要一次擠全部,要慢慢放水,才不會淹水喔!」
透過這個不專業小實驗,讓好好觀察如果沒有適當的土壤和植被幫忙吸納雨水,水會流得又快又急。最後,我們擠乾海綿的水,看看海綿幫忙留住了多少水。
最後分享一個繪本裡的小秘密,在前後蝴蝶頁都可以看見主角在房間裡伏案創作的身影。房裡很多物品在故事中都看得到,所以推測整段航程可能是出自主角的想像或夢境。希望有一天,河流可以是它原本的樣子,而我們跟河流的關係能更親近,真正擁有一些與河互動的記憶,而不是只能「想像」一條河。
磺溪,在台北少數可以親近的城市河流之一。

親子共讀小技巧:結合繪本、地景、知識和態度學習
當繪本內容談及自然環境、歷史或人文景觀等,可以帶著孩子實際走訪,來一場「讀萬卷書亦行萬里路」的學習之旅。 行前一起多讀幾遍繪本,並告訴孩子大概會在旅行中看到什麼;沿途可以邊走邊提點書上讀過的內容,讓孩子盡情觀察和體驗;回家後把讀過的、玩過的和想教給孩子的知識和態度連結起來,帶著孩子一併整理和討論。如此便能加深學習效果,即使還是會忘記細節,但能掌握住大方向和關鍵字,就像擁有了鑰匙,隨時得以打開學習的那扇門。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