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請別跟我說「我們中國」

親愛的,請別跟我說「我們中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不久前我去上了一堂莊子的心理學課程,滔滔不絕的講師顯然有滿肚子的學問,我豎起耳朵期待在課堂中與莊子來場跨時空的神會。不過,整節課的心緒卻不斷被四個字拉去撞牆──「我們中國」,少說有二三十次!

一度想舉手,想說也可給在場十幾名學員聽,但我終究選擇課後私下說。

先讚美一下老師講課精彩,接著我說有一點小小心得,「有四個字阿,讓我一直閃神」,我搭上(男)老師的肩,肢體語言是「冷靜哦」,然後,圖窮匕見。「對我而言,中國是他們,不是我們,因為聽到很多次『我們中國』,我想還是跟老師說一下。」

我的語氣充滿和諧,笑容也滿出口罩,但心裡藏著一支拉滿弓的箭。

「那個是喔,我們的習慣用詞」,老師的微笑帶著一絲尷尬。
我相信那是無心的,尤其是對都在上個世紀受教育的我們,
「我是很認同台灣的」,老師趕緊補一句,鏗鏘有力。

我放下了箭,搭在老師肩上的手輕拍一下,再說聲拍謝啦。
其實我很怕聽到『我們中國』這四個字被綁在一起」,我也補一句。

老師的這個習慣不知沒有跟著講學用了數十年,有沒有別的學生也曾發出這樣的聲音?

有些姑且可說是過去的習慣用詞,
但有些是原有的用詞被改了習慣。

一名主辦人在群組中報告了工作進度,開頭先問候「晚上好...」,我跟著寫:「晚安」,謝謝妳。晚安我加上引號,所幸她有看懂,下次也改口了。

現在不管老中青,許多國人都搭上這種似乎被視之為的「流行」,然而,這種中國語像是衝擊語文生態的外來物種。一些新潮用詞我則輕鬆看待那多元性,諸如源自中國的「顏值」、日本的「達人」,或是用英文諧音的「魯蛇」;但是行之多年的日常慣用詞也被換掉,像是「早上好」、「視頻」,聽多了其實會讓我豎起寒毛。我唯恐認同感透過語言讓「我們中國」又從上個世紀悄悄還魂了,那是不知不覺的。

但願是我大驚小怪,只是親愛的,請不要跟我說「早上好」,我的感覺會不好。


包含祖宗八代不管來自哪裡,當島民都能自然而然地說「我們台灣...」,我想也不必口說認同或說愛台灣,這四個字就把我們拉得靠近一點了。

我喜歡看有歷史人文考究的中國古裝劇,他們有精彩的古代哲學思想和文學藝術,不過在談到這些時,親愛的,我很清楚那些寶貝都不是屬於我們的。

那心裡的箭純屬文章戲劇效果,請勿模仿。
請愛心「認養」作者第一個書寶寶《解憂書寫:用文字和自己談心的21個練習》



avatar-img
詹宇的沙龍
152會員
143內容數
「HomeBa」是我29歲在布里斯本遊學時,同校的台灣小女生給我的暱稱。從2000年起在家工作至今,也成為了兩個孩子的爸,當時的綽號到現在也很貼切。教養的長路上我與太太拿全勤獎,「成績」還看不到,但我們努力去做好。連同自己的成長經驗,這裡有許多家庭小故事與大家分享。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詹宇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沒想到我也會登上被造謠的版面。 去年底以來,我都只是在可以抽身時去幾個罷團插個花。週二晚上我到A9捷運站外,為罷洪小蜜蜂湊個人頭也幫忙瞻前顧後,竟然被拍了照片並貼上Threads,但這不是一篇送暖文。 3/18 (剛好是太陽花學運紀念日) 18:30我們集合在A9捷運站「出口外的人行道上」,
有些好奇,至今如果還有人看不清楚或漠不關心國會正在發生甚麼事,那麼,這些人是怎樣在過日子? 最近尤其想過和一些「知識藍、經濟藍」的異溫層親友聊聊,但心裡預演的劇場總讓我們打消念頭,不談政治的還是不跟你談,而溫和的會哼哈幾句,有戰鬥力的可不會客氣。 當人們聊到政治的是非,意識形態與立場便可能凌駕一
台北馬賽後大家曬佳績比英雄,而我卻是,怕在第一點就被關門的那一種 。半馬限時三小時沒問題,只是排在最後的D區過門前會耗上十幾分鐘,7.1K的第一點表定8:00關門,對我而言是要開外掛才能過關的。
沒想到我也會登上被造謠的版面。 去年底以來,我都只是在可以抽身時去幾個罷團插個花。週二晚上我到A9捷運站外,為罷洪小蜜蜂湊個人頭也幫忙瞻前顧後,竟然被拍了照片並貼上Threads,但這不是一篇送暖文。 3/18 (剛好是太陽花學運紀念日) 18:30我們集合在A9捷運站「出口外的人行道上」,
有些好奇,至今如果還有人看不清楚或漠不關心國會正在發生甚麼事,那麼,這些人是怎樣在過日子? 最近尤其想過和一些「知識藍、經濟藍」的異溫層親友聊聊,但心裡預演的劇場總讓我們打消念頭,不談政治的還是不跟你談,而溫和的會哼哈幾句,有戰鬥力的可不會客氣。 當人們聊到政治的是非,意識形態與立場便可能凌駕一
台北馬賽後大家曬佳績比英雄,而我卻是,怕在第一點就被關門的那一種 。半馬限時三小時沒問題,只是排在最後的D區過門前會耗上十幾分鐘,7.1K的第一點表定8:00關門,對我而言是要開外掛才能過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