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性對仗:傳統至當代的解構視角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臺南市美術館(以下簡稱南美館)現正舉辦的《亞洲的地獄與幽魂》,卻因宗教團抗議,進而觸發大眾熱烈的迴響,在炎炎夏日,吹起一陣陰風。無獨有偶,這檔被認為來自地獄的展覽,與同時間在南美館展出的侯忠穎個展《摹仿說》形成鮮明正反對比。兩檔展覽除了地點上在新舊場館之間(1),內容上也有部分關乎於邪性與神性的呼應。種種巧合,促使我們重新思考事物在光譜兩端時,其所對應的意義。當然,在後結構主義降臨以後,已有許多對於二元的批判,然而二元難分難解的特質與其交織出的綿密網絡,是否能經由平面繪畫進行探討?正如東方語境裡的倆倆對仗,事物並非單純地被放置在頭尾,反而是相互滲透,具備唇齒相依的詩性。我想要依據《摹仿說》展出的作品,說明其中的對仗關係與其解構視角。
在此之前,我們不得不佩服藝術家侯忠穎,他從大學至今都堅持著單一主題,皆以「手」作為創作發想。而《摹仿說》整檔展覽仍舊延續這個主題,不懈地往深處挖掘。但我自己有個大膽的想法,在這私心希望弱化關於手的討論,讓焦點匯聚在他作品中跳脫對立,所解構出的嶄新路徑。
我想先關注到侯忠穎的框畫系列作品。在歷史之中,已有太多案例表明,若在美術館中有人偷偷扔東西在地上,容易被觀者內化為成展覽的一部分。我們能看到在特定空間場域中,就能獲得形塑觀者認知的能力。畫框其實也具有這般改造想法的魔力,平面繪畫只要嵌入畫框中,便自動形成一道神聖領域,觀者會自動將其昇華,視之為藝術品。如同從中世紀祭壇畫裡面描繪的聖像,鑲金邊的畫框好似區隔出神與人的分界。直至今日,畫框仍遵循這套邏輯,不停地標誌著內外兩邊的界線。
像是2021年博物館委託丹麥藝術家延斯·哈寧(Jens Haaning)的創作,卻買來兩幅的空白作品,雖說館方也只能無奈地掛上的名為〈捲款潛逃〉(Take the Money and Run)的作品,牆上遺留的畫框試圖暗示作品在此,但實質上作品卻不在場。畫框與作品兩者間,沿襲自古以來的依存的關係。
另外,在布萊恩.奧多爾蒂(Brian O’Doherty)的知名著作《在白立方之內:展覽空間的意識形態》(2) 中,除了點出前面提及空間的權威性之外,其中也提到一些關於框概念。關於十九世紀對於至二十世紀的藝術家如何於穿透邊框,乃至於擴張至整個展示空間中。但我認為這不意味框架從此消失,而是越來越難辨明邊界,產生出更多灰色地帶。傳統來說畫框被賦予的意義,就是作為繪畫、圖像、影像的輔助物,保有明確的主客體分別。框架結構的模糊則成為重新闡述主客關係的良好素材。
在吳天章的創作中,我們能發現他利用大量裝飾性的工業化物件,傳達強烈的媚俗氣質,還出烘托出影像中帶有詭態、怪誕的氛圍。他將畫框與圖像的價值比例等量齊觀,兩者共構一體。雖同是採用裝飾畫框的手法,侯忠穎的系列框畫對比起吳天章,有著迥異的概念提取。他在畫框上所刻畫的東西,需富有高度的技巧,而非現成物。此外,藉由反覆出現的圖樣與高度工藝性質,不禁讓人聯想到宗教繪畫裡的圖騰或是裝飾,使內部符號發出神性光暈。侯忠穎直接拋棄掉原應為主體的作品,或者更正確來說,是把框直接作為作品,反客為主的去翻轉兩者。兩個藝術家互相比較之下,能形成有趣的對仗關係。
侯忠穎,2021,框畫-繁花虛空。藝術家提供。
框畫系列未就此結束停在主客議題中,侯忠穎在幾幅莫比斯環系列創作裡,繼續往上下延伸。我們已認不清作品到底是畫布還是畫框,成為全然開展的平面。若拋開畫面和框架的二元情境,正好象徵著莫比烏斯環本身的開創性,在二度空間上延展出三度空間的卦限。藝術家他直接在畫框上的材質堆疊與剔除,在平面之上建構出高度與深度,使得寫實繪畫從三度空間的模仿的脈絡中徹底解放,成為真實的存在。以往我們會認為傳統繪畫媒材的無法有效地做出解構性的詮釋,侯忠穎卻充分發揮媒材物理特性,衝撞出不同的觀點。
侯忠穎,2021,莫比斯環-龍騰虎躍。藝術家提供。
在此次展覽中除了框畫外,〈無相計畫〉無疑是另一個重要看點,內部也蘊含大量的對仗關係。其主題參照東方羅尼經圖像中的菩薩聖像,將其變異與擬像化。侯忠穎使用傳統手繪、電腦繪圖與AI運算,三種方式進行創作。在傳統手繪上,他選擇用蛋彩這種現今看來不好操作的西方古典媒材,企圖捕捉繪畫中的靈光。在電腦繪圖上,他總共繪製300張數位作品,並以此為母體。AI運算上,藝術家、數學家與實驗室團隊合作,母體輸入深度神經網路(Deep Neural Network)模型裡,以疊代法(iteration)(3) 至模型收斂,憑藉對抗生成網路(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增加有效資料量。在三個月運算後,最後出生產出高清的聖像漸變圖檔,成為投射在展牆的上的影像系列作品。
侯忠穎,2021,無相計畫。藝術家提供。
我們能看到〈無相計畫〉中的三種創作方法似乎與尚‧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在《象徵交換與死亡》提及仿造(counterfeit)、生產(production)和模擬(simulation)三個擬像類別相輝映。傳統手繪揉合中世紀聖像畫、波斯細密畫、佛畫傳統等,雖是對於對真實的再現,無論我們怎麼模仿,仍能察覺現實與假象,或是說複製客體與符號間的差異。接著電腦繪圖接壤了機械複製時代,讓我們能肆意像快速複製、拼貼各種元素,複製客體與符號間變成同等物。最終AI運算讀取1與0的對立二進位數字代碼,通過設計好的程式投射出虛擬聖像,這些未參照外在現實的符號,模型出了超真實(hyperreality)的神性。我們永遠無法認清其本源,就像上帝一樣難以了解真偽。
在輪播的投影與重疊的影像前,擺放著侯忠穎用自己的手翻模,取材自亞爾伯‧杜勒(Albrecht Durer)〈祈禱之手〉,猶如自身向上天的虔誠探詢,創作在依循匠人精神還是交付人工智能間擺盪,這種屬於創作者的爭辯仍會持續下去。如亞瑟‧丹托(Arthur C. Danto)在《藝術終結之後:當代藝術與歷史藩籬》提及:「大敘事消失正是後現代主義的主要論點。解構主義不特別強調理論的真偽,而較注意一套理論產生後的權力與壓迫關係。」我們只能從不停發生對仗的夾縫中找出生存法則,在虛實之間、靈光與複製之間,在人與人工智慧之間,也在我們致力超脫的二元之間。侯忠穎大膽的在擅長的繪畫之外,踏入海量製造圖像的數位領域內,透過各種實踐,回應未來藝術家可能面臨的影像競爭。在現實中,我們拿出展覽中的聖像,去對抗另一頭的殭屍,或許還更能緩解焦慮些。
侯忠穎,2022,無相計畫。藝術家提供。

註釋
1.南美館一館原為市定古蹟臺南警察署,二館為石昭永與日本坂茂建築師重新設計。
2.Brian O’Doherty(1976)。《Inside the White Cube: The. Ideology of the Gallery Space》。
3.在計算數學中,疊代是通過從一個初始估計出發尋找一系列近似解來解決問題(一般是解方程式或者方程組)的數學過程,為實現這一過程所使用的方法統稱。
4.車槿山(譯)(2008)。《象徵交換與死亡》(原作者:Jean Baudrillard)。
5.林雅琪、鄭惠雯(譯)(2010)。《在藝術終結之後:當代藝術與歷史藩籬》(原作者:Arthur C. Danto)。
    avatar-img
    19會員
    13內容數
    目前全職經營「三人日常」YouTube頻道,與「屁啦!無尾熊」Podcast節目。曾任職社交APP與電商新創公司、藝廊、展演機構、出版社與文化基金會。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吳軍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風景一路從真實擴展到虛擬,而社群媒體的推波助瀾下,風景被廣泛傳播,有著各式不同的支線發展。這些碎片不光是真實景觀的再現,更被作為與現實環境的抵抗工具,並藉由社群媒體巧妙地融入大眾生活,成為當代與未來的數位風景。
    此篇文章來源於這週股市行情低迷,又面交稿壓力,瀏覽去年至今的股市相關事件,所產生出的靈感。
    「中華民國美學 」這個缺乏詞源的用語,卻像是基因般烙印在臺灣人的腦海中,我們似乎都能勾勒出「中華民國美學」大致輪廓。如果仔細觀察會發現,「中華民國美學」似乎正在不停被擴寫中,超出其字面意義,漸漸成為與臺灣美學對立的反義詞。
    我想應該毫無異議,手機無疑就是現今最為普及的攝影工具。雖說有人認為是手機攝影功能的提升,顛覆了整個影像產業的舊有思維。而我覺得幕後更重要的推手,是社群平台崛起。其中以 Instagarm 建構出的不同以往的攝影體系,能被作為年輕世代影像傳達語彙的範本。
    台灣年輕一代的抽象繪畫,能踏上怎樣的道路?將陳劭彥作品抽絲剝繭後,串連出有趣的發展脈絡。他應用當代數位創作的概念,拆解出許多子集,並展示在抽象繪畫中。我們知道許多數位情境裡的抽象性質,仍難以使用新媒體、科技媒材來詮釋,無法具體體現思維與感知。如果從源頭去思考,為何要以抽象作為創作方法,或許能夠作為當
    「模仿/抄襲/挪用」等等詞彙三不五時就就會出現在藝術圈,當然討論的觀點一路聊到珠穆朗瑪峰,太遠、太廣、太多層面能討論。想以自己的觀點好好梳理一下這些定義。這邊將被視為具有「藝術性」的作品為前提,而非習作,不然乾脆說最大的抄襲事件應該就是大學術科考試,每個人畫出的東西都一樣。
    風景一路從真實擴展到虛擬,而社群媒體的推波助瀾下,風景被廣泛傳播,有著各式不同的支線發展。這些碎片不光是真實景觀的再現,更被作為與現實環境的抵抗工具,並藉由社群媒體巧妙地融入大眾生活,成為當代與未來的數位風景。
    此篇文章來源於這週股市行情低迷,又面交稿壓力,瀏覽去年至今的股市相關事件,所產生出的靈感。
    「中華民國美學 」這個缺乏詞源的用語,卻像是基因般烙印在臺灣人的腦海中,我們似乎都能勾勒出「中華民國美學」大致輪廓。如果仔細觀察會發現,「中華民國美學」似乎正在不停被擴寫中,超出其字面意義,漸漸成為與臺灣美學對立的反義詞。
    我想應該毫無異議,手機無疑就是現今最為普及的攝影工具。雖說有人認為是手機攝影功能的提升,顛覆了整個影像產業的舊有思維。而我覺得幕後更重要的推手,是社群平台崛起。其中以 Instagarm 建構出的不同以往的攝影體系,能被作為年輕世代影像傳達語彙的範本。
    台灣年輕一代的抽象繪畫,能踏上怎樣的道路?將陳劭彥作品抽絲剝繭後,串連出有趣的發展脈絡。他應用當代數位創作的概念,拆解出許多子集,並展示在抽象繪畫中。我們知道許多數位情境裡的抽象性質,仍難以使用新媒體、科技媒材來詮釋,無法具體體現思維與感知。如果從源頭去思考,為何要以抽象作為創作方法,或許能夠作為當
    「模仿/抄襲/挪用」等等詞彙三不五時就就會出現在藝術圈,當然討論的觀點一路聊到珠穆朗瑪峰,太遠、太廣、太多層面能討論。想以自己的觀點好好梳理一下這些定義。這邊將被視為具有「藝術性」的作品為前提,而非習作,不然乾脆說最大的抄襲事件應該就是大學術科考試,每個人畫出的東西都一樣。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展覽主題「身土不二」,帶領觀者體悟生命與大地的連接。特色作品「苦行林」以抽象方式表達修行人的孤寂與堅毅。印象深刻的名畫「最後的晚餐」、「巖間聖母」等,給觀者帶來豐富的觀畫體驗與心得。藉著藝術欣賞,瞭解畫家、時代和文化瑰寶。
    Thumbnail
    今年南臺灣藝術界的兩大展覽,大概就是奇美博物館的《從拉斐爾到梵谷: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和高雄美術館的《瞬間:穿越繪畫與攝影之旅》。難得擁有地緣優勢,當然必須把兩者都收集起來。 《瞬間:穿越繪畫與攝影之旅》不同於奇美博物館的展覽,這場展覽的展品是多是所謂近現代的作品,如副標所示,除了傳統油畫外,更橫
    Thumbnail
    一般人對藝術創作僅此一件的獨特性,相對可被複製的版畫似乎多少有些猶疑? 「藉由一次又一次地經驗修正,存取最完美的,並可以複製創意。」郭文祥解釋,這也構成必須具備「間接性」和「複數性」過程的版畫創作特色。
    Thumbnail
    裝置藝術是一種獨特創作形式,追溯到法國藝術家杜尚。 「失聲畫眉之歌」探討數位時代的記憶議題,文本、水墨長卷、遮陽網、展牆,模擬社群軟體窺看私人情感的多重視角,觀者透過不同的觀賞狀態,感受作品的多維時空。 裝置藝術的魅力在於觀眾可以走進作品,當他們走出作品時,已經不一樣,這正是藝術的魔力所在。
    Thumbnail
    臺南藝術展覽提供了精緻的美術作品,讓人深刻體會到畫作、畫框各有各的美,與自己的認真與定位,成長的認知。
    Thumbnail
    大膽探索臺北的藝廊,感受藝術家張曜昌不同展覽中的獨特創作。動物擬態的陶片作品讓人為其色彩、觸感,及聲響驚艷不已。
    Thumbnail
    這次在絕對空間的展,依據該空間的特質,分成明室與暗室。可能去年中開始寫起了賊藝識,跑的展覽也多。這次的兩位藝術家,吳權恩與吳瑋庭,我分別在众藝術與花蓮石雕博物館看過他們的作品
    Thumbnail
    亞洲大學現代美術館早在2013年10月24日開館,一直到十年後,〔阿罩霧神遊天地——藝術・科技特展〕開展才一償夙願。僅對於比較有興趣的三位藝術家:陳庭詩及蕭勤兩位畫家的作品,以及董承濂以金工、音樂、光影、科技組合裝置駐足較久,也欣賞得比較仔細。
    Thumbnail
    從台中市〔國立台灣美術館〕廣場右側向前延伸,經過〔碑林〕,來到〔草悟道〕戶外展示區,這個區域展示許多雕塑及裝置藝術作品。其中最引發我注目的是王亞韋〔法國鬥牛犬〕及郭國相〔傳說〕系列。這兩件都是室外裝置藝術,而且都呈現極簡藝術風格。
    Thumbnail
    江賢二是一位充滿藝術與音樂性的畫家,他的個展將帶給觀眾一場心靈的探索旅程。無論是畫作的色彩、特殊的媒材運用,還是對於大自然的感悟,都將觀眾帶入一個全新的藝術世界。值得一提的是,展覽的宣傳也聚焦在江賢二回到臺灣後的創作歷程,讓觀眾更瞭解藝術家的內心與成長。喜歡藝術和音樂的人,絕對不能錯過這場展覽。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展覽主題「身土不二」,帶領觀者體悟生命與大地的連接。特色作品「苦行林」以抽象方式表達修行人的孤寂與堅毅。印象深刻的名畫「最後的晚餐」、「巖間聖母」等,給觀者帶來豐富的觀畫體驗與心得。藉著藝術欣賞,瞭解畫家、時代和文化瑰寶。
    Thumbnail
    今年南臺灣藝術界的兩大展覽,大概就是奇美博物館的《從拉斐爾到梵谷: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和高雄美術館的《瞬間:穿越繪畫與攝影之旅》。難得擁有地緣優勢,當然必須把兩者都收集起來。 《瞬間:穿越繪畫與攝影之旅》不同於奇美博物館的展覽,這場展覽的展品是多是所謂近現代的作品,如副標所示,除了傳統油畫外,更橫
    Thumbnail
    一般人對藝術創作僅此一件的獨特性,相對可被複製的版畫似乎多少有些猶疑? 「藉由一次又一次地經驗修正,存取最完美的,並可以複製創意。」郭文祥解釋,這也構成必須具備「間接性」和「複數性」過程的版畫創作特色。
    Thumbnail
    裝置藝術是一種獨特創作形式,追溯到法國藝術家杜尚。 「失聲畫眉之歌」探討數位時代的記憶議題,文本、水墨長卷、遮陽網、展牆,模擬社群軟體窺看私人情感的多重視角,觀者透過不同的觀賞狀態,感受作品的多維時空。 裝置藝術的魅力在於觀眾可以走進作品,當他們走出作品時,已經不一樣,這正是藝術的魔力所在。
    Thumbnail
    臺南藝術展覽提供了精緻的美術作品,讓人深刻體會到畫作、畫框各有各的美,與自己的認真與定位,成長的認知。
    Thumbnail
    大膽探索臺北的藝廊,感受藝術家張曜昌不同展覽中的獨特創作。動物擬態的陶片作品讓人為其色彩、觸感,及聲響驚艷不已。
    Thumbnail
    這次在絕對空間的展,依據該空間的特質,分成明室與暗室。可能去年中開始寫起了賊藝識,跑的展覽也多。這次的兩位藝術家,吳權恩與吳瑋庭,我分別在众藝術與花蓮石雕博物館看過他們的作品
    Thumbnail
    亞洲大學現代美術館早在2013年10月24日開館,一直到十年後,〔阿罩霧神遊天地——藝術・科技特展〕開展才一償夙願。僅對於比較有興趣的三位藝術家:陳庭詩及蕭勤兩位畫家的作品,以及董承濂以金工、音樂、光影、科技組合裝置駐足較久,也欣賞得比較仔細。
    Thumbnail
    從台中市〔國立台灣美術館〕廣場右側向前延伸,經過〔碑林〕,來到〔草悟道〕戶外展示區,這個區域展示許多雕塑及裝置藝術作品。其中最引發我注目的是王亞韋〔法國鬥牛犬〕及郭國相〔傳說〕系列。這兩件都是室外裝置藝術,而且都呈現極簡藝術風格。
    Thumbnail
    江賢二是一位充滿藝術與音樂性的畫家,他的個展將帶給觀眾一場心靈的探索旅程。無論是畫作的色彩、特殊的媒材運用,還是對於大自然的感悟,都將觀眾帶入一個全新的藝術世界。值得一提的是,展覽的宣傳也聚焦在江賢二回到臺灣後的創作歷程,讓觀眾更瞭解藝術家的內心與成長。喜歡藝術和音樂的人,絕對不能錯過這場展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