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08|閱讀時間 ‧ 約 8 分鐘

【讀記】李容馬《我相信世界可以改變:韓國MBC記者提供的鏡子》

相較於「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不如先問「我該如何生活」。
書影。圖源
書影。圖源
作者:李容馬(이용마)
出版社:網路與書出版
出版日期:2018/06
出版社文案節錄:
2012年,身為MBC工會宣傳局長的李容馬記者為訴求公平報導,與其他工會成員一同策畫為期170天的罷工活動,最後卻因此遭到解雇。爾後,他又被醫師診斷為腹膜癌末期。即使重病纏身仍未澆熄李容馬記者的希望,他一邊奮力地與病魔抗戰,一邊著手為兩個雙胞胎兒子寫下這本書。
透過本書,李容馬訴說自己一路以來所生活的世界,以及這個世界未來該有的走向;記述著他曾經歷過的韓國現代史(如民主化運動等),並以將近二十年的記者角度,融合曾經採訪過經濟、文化、外交、司法、政治等領域的經驗,分析韓國社會與媒體的弊病所在,除此之外,也向讀者傳遞「為了讓下一代可以在更加自由平等、充滿人情味的社會生活,韓國國民必須團結起來」的信念,自始至終他堅持相信「世界可以改變」,變得更好!
※MBC:文化廣播公司,韓國大型傳媒企業,與SBS、KBS及EBS並稱韓國四大全國性廣播機構。

葉綠素的一句話簡介:這本書是父親寫給兒子、是學者寫給學子,也是記者告訴大眾,關於一個中年人生的所見所聞與體悟。

李容馬是誰?
李容馬이용마(1969-2019)
畢業於首爾大學政治系與政治研究所,大學期間經歷過1987年六月民主運動,1996年進入MBC電視台擔任社會記者,採訪領域涵蓋政治、經濟、司法、外交、文化等多元範疇,2012年時為了訴求新聞報導的自由與正義,與工會成員一同策畫長達170天的罷工運動,因此被解雇。後來,李容馬以「韓國社會群體分裂與政黨重組」為研究,取得首爾大學的博士學位。
四年後,李容馬被診斷出腹膜炎末期。
2017鏡文學的專訪有助於快速認識作者本人與理解書中重點:

互為鏡子的南韓與台灣
近幾年來,不管是政府還是學校都口口聲聲說要國際化、培養國際觀才能增加競爭力,但培養所謂宏觀視野並不是能立竿見影的,我認為應該是由小到大、由近到遠的漸進過程,從台灣本土出發,從相近相似的文化族群擴散到全世界
明明日本和韓國都是我們的鄰國,從小學到高中的義務教育課程裡卻從來沒有老師會說明它們的簡史,課綱的重心都放在中國上,未免有些可惜。最近我喜歡上了韓國的漫畫作品和youtuber,開始接觸到一些零碎的韓國資訊,而這本書更是為近幾十年來韓國的發展提供了清晰的脈絡。
當我看到推薦序都說「本書是南韓記者提供給台灣的鏡子」,本想說又是無聊的宣傳標語(例如每個影評人推薦「從前有個好萊塢」都說這電影是「昆丁寫給好萊塢的情書」),讀著讀著才發現,寫推薦序的台灣媒體人會一致這麼評價不是沒有道理的。
本書章節:
  1. 惡性間皮細胞瘤
  2. 全羅南道出身和地域情結
  3. 兒時的貧困和母親的叮嚀
  4. 了解鼓吹競爭的現實
  5. 八七學級,夢想正義的社會
  6. 矗石逢釘/進入MBC/凌駕和卑屈共存的社會部/在劇變的韓國經濟中
  7. 什麼是好的媒體/媒體是為了誰而存在/採訪與國際報導的現實/二〇〇二年的兩大變化
  8. 社會的積弊和盧武鉉政府/檢察廳的真面目/MBC改革/令人惋惜的盧武鉉政府
  9. 我留在工會的理由
  10. 為了改變世界
我才疏學淺,在讀金融經濟相關篇幅時總覺得還是看不太懂,無法像推薦序中的資深媒體人一樣在閱讀得全程感到洶湧澎湃,但在其他的部分也有了共鳴。
威權時代建立的老字號媒體歌頌著保守主義,朝、中、東三台灌輸著人民極右派的資訊與思想,即使在民主改革、政府對媒體的控制力大減後,這些媒體依然有很高的市佔率,並握有操弄輿論的力量。真像台灣的某些媒體,解嚴三十幾年了依然時常歌頌當年威權高壓的政府如何如何優秀,且他們的支持者不在少數,經歷過黨國教育的中老年人尤其多。
在1990年代後的南韓,反共意識逐漸擴大成了執政黨合理化所有行為的金鐘罩,任何反對執政黨的聲音都可能被打為「紅鬼子」、「親共」;比美國人還親美,依賴著美國,政經國防都和美國脫離不了關係。我很驚訝,這些發生在南韓的情況和台灣太像了,只差在我們稱作「中共同路人」。
我們幾乎都用過三星的產品,可能還買過樂天網購,也知道它們是韓國頂尖的大企業,卻是到朴槿惠的閨密崔順實案與其它醜聞爆發後,台灣的社會大眾才真正理解到,三星集團和樂天集團居然是像怪物一樣可以掌握國家命運的國中之國。
要提升經濟成長最快的政策,就是援助大財閥集團如三星和現代汽車,經濟成長率、投資率、雇用率等成長數字遠比援助中小企業漂亮得多,因此講求績效表現的官員將資源投入大財閥,形成強者愈強、弱者凋敝的現象
書中提到,1997年東亞金融風暴後,許多企業解雇員工,有些員工在復職後從正職降為非正職,非正職員工比例漸漸超過正職,企業甚至鼓動了正職員工優退的風氣。台灣也出現越來越多所謂的約聘人員,他們像皮球一樣被公司踢來踢去,在一間企業安穩長久地工作累積年資和退休金變得難以實現。
而全羅道和慶尚道的本籍之爭,和台灣的省籍情結類似且更嚴重,到今日都還深深影響著韓國社會。
人民流血流淚爭取的自由其實很脆弱,政治人物來來去去,時代更迭,每個年代都有它最艱難的課題。
韓國的政治從極權強人手中解放,民主開放的春風過後,又有走上了回頭路的趨勢。台灣何嘗不是如此?雖然我大抵上支持現今的執政黨 ,在看到逢藍必反或是一言不合就指控對方染紅的言論依舊相當不適,這社會不該是這樣子的,如果不能傾聽多元的聲音、不能試圖去了解對立方的背景和動機,只看自己想看的、只聽自己想聽的,就會重蹈前人的覆轍

勇敢的媒體人與其責任

提出這些一針見血內容的李容馬,不是在患了絕症後才無所畏懼的。
早在MBC當記者的時期,李容馬便做過許多衝擊既得利益者的報導,自告奮勇前往動盪的阿富汗(揭露了特派員的作秀文化),出書時直言不諱指出前上司、後來當上MBC總公司社長的金在哲「沒有才能」……種種作為,讓我感覺李容馬和電影「鍥而不捨」中的愛爾蘭的女記者Veronica Guerin是不同類型、但同樣令人敬佩的勇者。
媒體是一扇窗,如果窗子是黃色的,外面的世界看起來就是黃色的;如果窗子是紅色的,外面的世界看起來就是紅色的;如果窗很小,我們就只能看到很小的世界;如果窗很大,我們就能看到很寬廣的世界;如果不把頭探出窗外,就看不到窗底下;如果沒有窗,我們便會與世隔絕。
身為媒體人,我們想要塑造的、想要讓世人看見的,是一個什麼樣的世界?
自己過得好固然很重要,能不能讓身邊、讓所有人,讓整個國家的人一起變更好?
儘管過程很漫長,儘管現在還是有很多不公不義,但這世界也存在著許多像李容馬一樣用自己的方式在改善社會的人。
李容馬在書中提到,他的爺爺很早就過世了,他的父親也沒能等到他兒子出世、成為爺爺,所以他希望自己可以做一個爺爺,不料上天卻持續開著一樣的玩笑,讓他在兒子十歲左右時被診斷出癌末,和病魔對抗三年後在2019年八月逝世,他終究沒能成為爺爺。
對比封面仰望天空與網路上他仍健康時的照片,生病後,李容馬的面容憔悴許多,唯有那雙眼睛的精明銳利不減。
讀完這本書後很難過,可是心中又充滿了能量——李容馬成功地讓我也相信,這世界可以改變。
(閱讀心得寫於2020/11)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