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多志(이다지)為韓國最具代表性的歷史講師。在成為教師之前,多志曾在證券公司裡工作兩年的時間,意識到自己對教學的熱忱,毅然決然辭去人人欣羨的工作,全心考取並成功獲得正職教師一級資格證,在仁川天空高中開啟教師職涯;後來成為 EBSi 人氣講師,並榮獲「EBSi 社會探究領域大獎」;現為 Megastudy 社會探究領域及韓國史領域講師,為首爾、延世、高麗大學及其他主要大學二十二學年新生票選的「提升歷史科目成績最有幫助之講師第一名」、「想要推薦給學弟妹的導師第一名」等。
在《不是所有的花都在春天綻放》這部作品中,李多志老師分享了她對於諸如工作、讀書、人際關係等等面向的想法。身為一位受到學生們一致推崇的明星歷史教師,李多志在書中細心編排了許多歷史故事、科學實驗、或是人物格言,來闡述她的觀點,讀起來就像是上了一堂豐富生動的「歷史與人生」的課程,非常精彩。
如果你還是學生,這部作品可以幫助你養成健固的心態,在面對往後的人生課題時,成為心海裡的定錨;如果你已經踏入社會,如同筆者自己,也能在閱讀這部作品的路途上,拾獲及時的力量與慰藉,撫平心中的浮躁與徬徨。
希望這本書可以扮演「陽光和水」的角色,為所有為了讓自己這朵花盛開而勇往直前的人,每當感到身心俱疲時,就能攤開來閱讀、重拾力量。
不同的花,會挑選最適合它們的季節綻放。舉例來說,向日葵綻放在酷熱的夏天、波斯菊綻放在微涼的秋天、山茶花則綻放在寒冷的冬天。
人生也是如此,每個人都有適合自己綻放的季節。有些人在春天裡搶先開花,獲得成就結成果實;還在努力的人,就像是在土壤裡吸收養分的種子,扎根生長,醞釀著在未來的某個季節裡,一舉衝破土壤,大放異彩。
國家與國家之間存在著時差,每個人的生命也存在著成長時差。儘管年紀相同,有些人可能已經找到理想的工作,堅定地朝著目標勇往直前;有些人可能還在念書,爭取學位資格,躊躇著未來的出路;有些人可能掙扎了很久,終於下定決定追尋熱情,轉換跑道重新來過。
這讓我想起在很久之前讀過的一篇英文詩:世上的每個人都生活在自己的時區裡,沒有人領先,也沒有人落後,在上帝為你安排的時區裡,一切都是準時的。網路上對這篇詩作的出處好像一直沒有明確的共識,在此分享一篇介紹這篇詩作的中文文章。
不要因為此時此刻沒有開花而感到挫折,也不要拿自己與朋友來比較,現在就只是還不屬於你的花開時節而已。
當你開始著手處理事情後,大腦的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s)會變得活躍,不只專注力會提升,大腦還會盡力去彌補事情的縫隙、做好收尾。像是挑戰馬拉松,在開始前看著賽道的長度,不免會令人望之卻步;但是當你起跑後,大腦會開始督促自己,就算硬著頭皮也要努力跑完。這也是為什麼作者會稱之為「開始之腦」。
作者透過韓國世宗大王與燕山君的對比,來進一步強調「開始去做」的重要性:
世宗大王是朝鮮史上接受王世子教育時間最短(52 天)即上位的國王。雖然很多事情尚未準備就緒,但是他不分領域,凡事都先做再說,沒有展現絲毫猶豫。最終他在許多領域裡,都樹立了受人景仰的佳績。
反觀燕山君,雖然有著正宮長子的正統性,甚至還接受了長達 12 年的世子教育,以條件來看絕對是朝鮮國王當中最優秀的,可是結果如何?他成為了朝鮮王朝史上的第二位廢王。
儘管事前的充分準備,能為我們帶來更多的自信與安心,但是生命的機會和際遇,總是會在你尚未準備好的時候,來的措手不及。與其要求自己第一次就要從 0 分直接達到完美的 100 分,不如把握每一個小小機會,先做再說,從 0 到 1,逐漸累積成果。最終就算結果不盡人意,至少還能留下 60 分的成績,而不是因為害怕不完美,所以什麼都還沒開始的 0 分。
放棄與失敗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概念。從「完跑」的角度來看,失敗其實就和成功一樣,但是放棄卻是一直停留在起點,遲遲不肯出發。當你需要挑戰、負責某件事情時,儘管你不相信「自己」,也請相信「大腦」,開始之腦將會引領自己。
只要不改變每天做的事情,你的人生終究也不會有所改變。 — 約翰.卡爾文.麥可思韋(John Calvin Maxwell)
美國的社會心理學家伯格拉斯(Berglas)和瓊斯(Jones)為了證明自我設限,做過一場實驗:
他們將實驗參與者分成兩組,讓 A 組解非常困難的題目,B 組解非常簡單的題目,然後與實際成績無關,告訴兩組人都得到了非常好的成績,並預告接下來將會讓兩組都寫一份程度相仿的考題,請所有人從以下兩種藥當中擇一服用:
* 紅藥:提高專注力,提升解題能力。
* 藍藥:能夠緩和緊張,但會降低專注力,可能會影響解題能力。
猜猜結果如何?寫了較簡單題目的 B 組,大部分都選擇服用紅藥;反之,寫了較為困難題目的 A 組,則大多選擇服用容易降低專注力的藍藥,意即 A 組預設接下來的題目一定也會很難,所以先讓自己有藉口失敗,這樣第一次拿到的好成績就是靠自身實力,第二次萬一沒考好,就可以說是因為服用藍藥導致。
從這個實驗中,可以觀察到,我們的想法,會大大地左右我們的行為。理性上服用紅藥可以在下一次考試中,爭取到更好的成績,但是害怕失敗的防衛心理,卻反過來作繭自縛,阻礙了進步發展的空間。
實驗的結果也表現出了參與者完美主義的傾向。事實上,完美主義還可以細分成不同的面向:
對自己過高的理想和期待,以及想要向他人證明自己的慾望,反而會讓自己承受了許多無形的壓力,使邁出去的每一步都變得格外沉重 — 既然達不到完美,不如創造能夠歸咎的理由。
法國哲學家沙爾.貝班(Charles Pepin)在《失敗的美德》(Les vertus de l’echec)一書中提到:「我們因為犯錯文化尚未發展純熟,所以會將失敗與失敗者混為一談,將失敗絕對化,並視之為本質。」我們應該試著學習給予自己「失敗的權利」,很多事情 — 尤其是那些還不熟悉的 — 並不需要一次就做到完美,給自己多幾次嘗試的機會,從失敗中獲取教訓,這些經驗都會轉化為生命中最寶貴的養分。
完美主義,是決定不做任何事
最後,想分享李多志老師談到關於快樂的孤獨(Solitude)。神學家暨哲學家保羅.田立克(Paul Tillich)將孤獨分為兩種:
自發性孤獨(Solitude)有意識地保留了與自己獨處、不被外界打擾的珍貴時光。在這段時間裡,可以心無旁騖地與自己對話,好好地看看自己,找回自己。可以是洗個澡、帶寵物出門散步,或是走到下個街區的咖啡廳買杯咖啡,有別於坐在書桌前絞盡腦汁的「被迫接受的孤獨時光」,感受到截然不同的「快樂享受、自發的孤獨時光」,這會比只是純粹討厭寂寞而做出的空虛回應,像是「定時起身活動身體」,更具百倍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