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影評|《神人之家》多少離開,以家為始、也以家為終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這一篇,非關影評,或可說是篇,偏門的影評。專業評論者,一般得將自己藏身銀幕後方,與作品保持安全距離,便以獨行、攀高,立於遙遠而孤絕的制高點,睥睨著眼底的影像流轉,一面手持銳利、客觀的放大鏡,細查並批判,好建立起所謂專業的高度。
但我認為,《神人之家》這部佳作,絕對值得另闢蹊徑,讓一條人煙罕至的小路,直通寫作者的私暱記憶。
畢竟這部片觸動人心之處,在於寫實,在於親暱和既視感,導演盧盈良幾無保留的自我揭露與分享,悄悄與我們默默堆埋在心房暗櫃、那些難言的家庭糾葛產生共振,為紀錄者本身除魅、也給觀者寬慰。既然已被震到津波拍打心岸,久久無法平靜,那又何妨,步出那評論者的防護結界,把「我」,野放到外頭,曬曬暖陽?只盼這愚笨之舉,更足以彰顯出《神人之家》,難能可貴的勇氣與價值。

「你,從來不是一個人。」
導演哥哥這句話,又輕又暖,但對於一個離家已久之人,卻萬分沈重。廿多年後才重返故里,導演近身拍攝自己的原生家庭,原本以為能躲在鏡頭後頭,冷靜紀錄下嗜賭的父親、認命的母親、會通靈的農民哥哥,以及親人虔拜、卻早已失信於他的民間信仰。
可離鄉的決定,早已註定期望將落空。只要血脈尚存、心結猶在,他便難如其他影像工作者抽離而置身事外,紀錄者、被紀錄者間的界線,終將打破。
導演的哥哥與老家的神桌,圖片來源:關鍵評論網

關於一個背離親緣的決定

離家,相信是許多人年輕時共有的念頭。因為無力改變,那就逃吧,逃得越遠越好,一如導演廿多年前那樣。雖然被攝者原非導演,沒必要著墨他當時的心情,但我們不難從對話和景象中拼湊出,主因,多半與家人近乎偏執的宮廟信仰脫不了干係。
姪子酉鑫,多少呼應了導演幼時的心境。其中一幕,酉鑫接下奶奶手中的香,胡亂拜了三拜,明顯是在虛應故事。對於長輩篤信的神明,他已失去了信心和耐心(雖然後來眼見爸爸農事不順,又回頭將神明當作最後的希望寄託)。姪子尚且如此,導演又何嘗能免疫?他可是親眼目睹,父親每天求明牌、輸光家產的荒唐行徑啊。不能斷的香火,無止境的困局,讓離開,成了再自然不過的選擇。
賭徒父親、信徒母親和導演自己。圖片來源:中時新聞網
而我也曾對「離開」,寄予厚望。
孽子、夜行之子如我,即使心存感恩,但成年前的家,仍像是攀登人生高山時,半途中的扎營地。臨時、將就,隨時準備在苗頭不對時,拔營動身。別說不敢奢望軍公教體系的保守父母接受了,父親爆裂的脾氣,更宛如灌飽了心中的熱氣球,將我一次次推向遠方。
打從大學開始,我便盡量晚歸,能混多晚就混多晚,進家門下一秒就直衝房間,避開常待在客廳閱報的父親,也不太跟家人分享自己的交友狀況、學校生活和心情。身在心不在,我成了家裡的異鄉人,也暗自認定,「正常」孩子或可期待以後家人的金援和支持,但我不是,所以這房子、財產,甚至無形的關係網絡,都與我無涉,我得靠自己一個人,立足生存。
一個人。與導演的話,字句不差。
哥哥的蕃茄園。圖片來源:Verse

缺席,是良藥還是炸藥?

但離開,從不是中性的詞彙;決絕的離別,更不可能做到無傷。
片中,導演反思自己的離去,意外撕開一道巨大的傷口,特別是對母親。異地生活的他,以往接起電話常顯露不耐,無意間傷了她的心。冷淡,成了一頭外表無害,實則殺傷力十足的獸。
回頭想想,與家人保持距離的我,也身兼了傷害與被傷害的角色吧。當父親用書報和記帳簿、嚴厲的表情和性格,設下一堵橫亙的高牆,我「冷處理」、「少接觸」的消極作為,無疑也將彼此間的鴻溝,越劃越深、越拉越開。沒錯,年輕時的我不夠成熟不夠強大,沒有足夠能力化解家庭議題,但我用冷漠刮起凍骨的寒氣、劃傷家人的心,恐怕也是鐵錚錚的事實。

轉角,在數十年的距離之外

人生,會轉彎。而且通常不是要引你逃避,而是引你直面問題。
導演一次次返鄉、拍攝,家裡縈繞不散的沈默、埋怨與無奈,漸漸滲入他的皮層與細胞中,不堪的家務事一一重現,讓他開始對話、入鏡,親身參與自己的家庭敘事。
從片頭問起家人間的沈默、為拜神而起爭執、回應接濟兄長的囑託、對父親荒唐的行為無奈失笑,再到後段入鏡邀家人一同揀選肖像照...,漸次堆疊出一個日常而真實的家庭樣貌。原諒不原諒、和解不和解、有神或無神,已經變成次要,紀錄本身,成為最大的寬慰與救贖。
至於我呢,出社會不久,真相見光,讓離家的情節提早搬演。雖然寥寥幾個月,便被母親溫柔地接回家,只是我與父親自此無語。對關鍵的衝突點,不談不說,維持著表面上的和平,但關係也冰封在衝突那一刻。我變本加厲地,放大多年來早已習慣的沈默,將絕大多數生活、熱情和心底話,隔絕在老家的門外。
父親,終究沒等到那場促膝長談,或者一個放下的擁抱。
他的離世,相當突然。至今我仍覺得,他是故意不等我回國,便撒手人寰的。他也用那倉促的離別,與我告別,讓我在機場,被突如其來的悲傷擄獲,即使我,曾狠心地以為,此生大概不會為父親落一滴淚。如今,我雖然開始重新學習與家人建立親密的互動,但有些遺憾,怕是要等下輩子才能化解了。
及時拍下了家人,也等到番茄田結實滿園,我想,導演終究還是幸運的吧。

*本專題也讓你跟著走心了嗎?歡迎「留言」「分享」「收藏」「追蹤」!
avatar-img
45會員
75內容數
身為非藝術背景、卻三天兩頭跑展覽的「美術館路人」,除了仰賴直覺定錨眼前作品,更愛問問自己是感覺激動、寧靜、或泫然?還要自虐地,連結當下的人生處境連結,才甘願返回紛擾的現世。於是決心用書寫,實踐艾倫狄波頓《藝術的慰藉》的唯心觀點,捨棄高冷論述、直探藝術所誘發的感觸。請準備好,跟著藝術一起「走心」吧!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藝術北飄者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知道韓國硬幣中,唯一出現的人是誰嗎?位列鈔票上世宗大王及思想巨擘之後、百元韓幣上的頭像,正是《韓山島海戰》所描繪的主角——海軍大將李舜臣。這部片作為《鳴梁:怒海交鋒》的前傳,不但在韓國佳評如潮,不但勇破韓國影史票房紀錄、甫獲釜日電影節最佳導演獎,還找來《分手的決心》朴海日出演年輕版的李將軍...
蠢蛋、呆子、傻瓜...,不懷好意的標籤,如雨後路面積水的坑窪,污濁又骯髒,人人走避、刻意繞道或一躍而過。但聰明和愚笨,界線在哪?所謂愚人,就等於一文不值嗎?還是真有一種愚蠢,叫做「大智若愚」?《殺手沒有假期》《意外》大導馬丁麥克唐納的新片《伊尼舍林的女妖》,再次發揮他黑色幽默的看家本領!
當熱血科技宅女意外成為待產孕婦,是鴻運當頭、還是一場人生浩劫?光看電影海報,色調與人物上的違和,任誰都會發現,案情並不單純。驕陽打下溫暖光暈、點點樹影蒼翠婆娑,但站在前景的她,眼角泡水、面色蒼白,表情呆滯地仰望天空,簡直像在質問著:「老天啊,為什麼這樣對我?!」她遭逢的劇變,「只」不過是懷孕了。
睽違36年推出續作,阿湯哥與方基墨再度攜手。劇情圍繞在阿湯哥飾演的天才飛官,在職涯終點前的最後一搏。他要如何在短短兩到三週內,帶年輕後進完成訓練,達成不可能的轟炸任務?好夥伴在懷中慘死的陳年傷口,仍在汩汩滴血,他又該如何克服心魔?
在奇異博士、巴斯光年相繼與不同時空的自己對戰後,《媽的多重宇宙》再度聚焦平行宇宙話題,卻依舊以驚人的聲勢橫掃全球,繳出上億美元的票房佳績。究竟,這部現象級鉅作,有何獨特魅力?莫非是大鬧國稅局、獲得絕世武功、體驗一百種生活的惡趣味,回應了影迷默默壓抑的狂想?還是,只要打出楊紫瓊牌,就是鑲金的保證?
一場星球探索時的失誤,讓內疚又有責任感的巴斯,執意踏上重返家園的時空長征。飛行測試能否一舉成功?當個人執著變成現狀的威脅,英雄主義又該何去何從?
你可知道韓國硬幣中,唯一出現的人是誰嗎?位列鈔票上世宗大王及思想巨擘之後、百元韓幣上的頭像,正是《韓山島海戰》所描繪的主角——海軍大將李舜臣。這部片作為《鳴梁:怒海交鋒》的前傳,不但在韓國佳評如潮,不但勇破韓國影史票房紀錄、甫獲釜日電影節最佳導演獎,還找來《分手的決心》朴海日出演年輕版的李將軍...
蠢蛋、呆子、傻瓜...,不懷好意的標籤,如雨後路面積水的坑窪,污濁又骯髒,人人走避、刻意繞道或一躍而過。但聰明和愚笨,界線在哪?所謂愚人,就等於一文不值嗎?還是真有一種愚蠢,叫做「大智若愚」?《殺手沒有假期》《意外》大導馬丁麥克唐納的新片《伊尼舍林的女妖》,再次發揮他黑色幽默的看家本領!
當熱血科技宅女意外成為待產孕婦,是鴻運當頭、還是一場人生浩劫?光看電影海報,色調與人物上的違和,任誰都會發現,案情並不單純。驕陽打下溫暖光暈、點點樹影蒼翠婆娑,但站在前景的她,眼角泡水、面色蒼白,表情呆滯地仰望天空,簡直像在質問著:「老天啊,為什麼這樣對我?!」她遭逢的劇變,「只」不過是懷孕了。
睽違36年推出續作,阿湯哥與方基墨再度攜手。劇情圍繞在阿湯哥飾演的天才飛官,在職涯終點前的最後一搏。他要如何在短短兩到三週內,帶年輕後進完成訓練,達成不可能的轟炸任務?好夥伴在懷中慘死的陳年傷口,仍在汩汩滴血,他又該如何克服心魔?
在奇異博士、巴斯光年相繼與不同時空的自己對戰後,《媽的多重宇宙》再度聚焦平行宇宙話題,卻依舊以驚人的聲勢橫掃全球,繳出上億美元的票房佳績。究竟,這部現象級鉅作,有何獨特魅力?莫非是大鬧國稅局、獲得絕世武功、體驗一百種生活的惡趣味,回應了影迷默默壓抑的狂想?還是,只要打出楊紫瓊牌,就是鑲金的保證?
一場星球探索時的失誤,讓內疚又有責任感的巴斯,執意踏上重返家園的時空長征。飛行測試能否一舉成功?當個人執著變成現狀的威脅,英雄主義又該何去何從?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我們聽過很多離家的故事。爲了愛情離家出走,討厭家庭離家出走,都是因爲意見和家人不合而離家,永遠的離開了。 但是,你有聽過爲了生存而離家嗎?爲了自己的家人,爲了不再貧窮,爲了讓家人更加幸福而離家出走,最後卻從沒有幸福的結果。 這,就是我父親的故事了。
Thumbnail
「正因為沒有血緣,所以少了點期望。」 「能夠選擇自己的家人,羈絆會比較深吧。」 《小偷家族》描述沒有血緣關係的一家人;一起生活、一起旅行、一起在屋簷下「聽」著煙火的一家人。直到某次偷東西被抓包後,才被公權力介入,拆散了一家人。導演是枝裕和在本片企圖描繪何謂「家」,以及在多元成家的
回家之後-紀錄片故事特展中,總共有三部紀錄片,《神人之家》、《日常對話》、《給阿媽的一封信》,而這三步就是從三個不同的角度出發,神人之家是我,日常對話是她,給阿媽的一封信是你,而我選擇介紹的是日常對話。 導演兒時,身為同性戀者的母親因受不了父親長期家暴,便帶著導演與妹妹到處躲藏,以逃離持刀父親的搜
Thumbnail
《神人之家》是2022年公開上映的台灣紀錄片,由盧盈良執導,以導演自身家庭為故事背景,講述了他與他家人之間的故事。(取自維基百科) 展覽介紹📽️ 導演盧盈良是一位嘉義人,從高職開始對電影非常有興趣,因此獨自來到台北生活。當家人用bbcall聯絡他時才發現他是真的下定決心離開。 2
「回家之後-紀錄片故事特展」是在府中15 3-5樓的特展。展覽中,講述的是三部台灣的紀錄片《神人之家》、《日常對話》、《給阿媽的一封信》,三個都是和家人有關的故事,都是把導演自己和家人的生活拍下來的故事。我覺得很特別,很少看過這樣的紀錄片,甚至我來之前都不知道有人會把自己生活拍成電影,今天只有看到預
Thumbnail
回家之後,我們都屬於彼此 面對家人,我們總是習慣使用第一人稱視角來描述彼此的關係,例如「我的媽媽」、「我的爸爸」、「我的兄弟姊妹」等,強調歸屬性和親暱感,也只有在談論家人時會使用得如此自然。 紀錄片導演以自己的家人為拍攝對象,也不得不代入第一人稱,將自己也投入作品中,因為他們跟大部分的人一樣,都
Thumbnail
故事描述著一個紀錄片導演,回到家鄉,拍攝自己的家人,和家人的互動,他的角度是從「我」的第一人稱視角開始,對他來說拍攝家人,也是重新認識的一個過程。
Thumbnail
2023年3月,我在參與為期六天的「金馬影展青少年電影課」時,有幸觀賞了盧盈良導演的作品《神人之家》,也聽到導演本人的分享。雖然無法完整記得觀後的感受,但我記得我非常喜歡,也給出四顆星的評價(滿分5顆星)。時隔近一年,2024年2月,這次在府中15《回家之後》紀錄片故事特展中,又再一次遇到了這部
Thumbnail
面對家人,我們通常用第一人稱視角來描述彼此的關係,像是我的媽媽、我的爸爸、我的兄弟姐妹等,強調歸屬性和親暱感,只有家人才會這樣說的這麼自然。 這部紀錄片的導演就是以自己的家庭為拍攝對象所以會帶入第一人稱來拍攝,因為他們也有家庭和家人,所以很難保持客觀的角度拍攝。 個人感想: 因為導演本身是
Thumbnail
這部電影故事講述了女兒家家用一生的執拗固執,想逃離家卻又不得不回家的故事。透過觀眾的自身經歷跟角色所陳述的行為,不論是被父母催促著婚事、照顧父母的辛勞、失去親人的感受等等的,只要重疊度越高就會越加的感同身受。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我們聽過很多離家的故事。爲了愛情離家出走,討厭家庭離家出走,都是因爲意見和家人不合而離家,永遠的離開了。 但是,你有聽過爲了生存而離家嗎?爲了自己的家人,爲了不再貧窮,爲了讓家人更加幸福而離家出走,最後卻從沒有幸福的結果。 這,就是我父親的故事了。
Thumbnail
「正因為沒有血緣,所以少了點期望。」 「能夠選擇自己的家人,羈絆會比較深吧。」 《小偷家族》描述沒有血緣關係的一家人;一起生活、一起旅行、一起在屋簷下「聽」著煙火的一家人。直到某次偷東西被抓包後,才被公權力介入,拆散了一家人。導演是枝裕和在本片企圖描繪何謂「家」,以及在多元成家的
回家之後-紀錄片故事特展中,總共有三部紀錄片,《神人之家》、《日常對話》、《給阿媽的一封信》,而這三步就是從三個不同的角度出發,神人之家是我,日常對話是她,給阿媽的一封信是你,而我選擇介紹的是日常對話。 導演兒時,身為同性戀者的母親因受不了父親長期家暴,便帶著導演與妹妹到處躲藏,以逃離持刀父親的搜
Thumbnail
《神人之家》是2022年公開上映的台灣紀錄片,由盧盈良執導,以導演自身家庭為故事背景,講述了他與他家人之間的故事。(取自維基百科) 展覽介紹📽️ 導演盧盈良是一位嘉義人,從高職開始對電影非常有興趣,因此獨自來到台北生活。當家人用bbcall聯絡他時才發現他是真的下定決心離開。 2
「回家之後-紀錄片故事特展」是在府中15 3-5樓的特展。展覽中,講述的是三部台灣的紀錄片《神人之家》、《日常對話》、《給阿媽的一封信》,三個都是和家人有關的故事,都是把導演自己和家人的生活拍下來的故事。我覺得很特別,很少看過這樣的紀錄片,甚至我來之前都不知道有人會把自己生活拍成電影,今天只有看到預
Thumbnail
回家之後,我們都屬於彼此 面對家人,我們總是習慣使用第一人稱視角來描述彼此的關係,例如「我的媽媽」、「我的爸爸」、「我的兄弟姊妹」等,強調歸屬性和親暱感,也只有在談論家人時會使用得如此自然。 紀錄片導演以自己的家人為拍攝對象,也不得不代入第一人稱,將自己也投入作品中,因為他們跟大部分的人一樣,都
Thumbnail
故事描述著一個紀錄片導演,回到家鄉,拍攝自己的家人,和家人的互動,他的角度是從「我」的第一人稱視角開始,對他來說拍攝家人,也是重新認識的一個過程。
Thumbnail
2023年3月,我在參與為期六天的「金馬影展青少年電影課」時,有幸觀賞了盧盈良導演的作品《神人之家》,也聽到導演本人的分享。雖然無法完整記得觀後的感受,但我記得我非常喜歡,也給出四顆星的評價(滿分5顆星)。時隔近一年,2024年2月,這次在府中15《回家之後》紀錄片故事特展中,又再一次遇到了這部
Thumbnail
面對家人,我們通常用第一人稱視角來描述彼此的關係,像是我的媽媽、我的爸爸、我的兄弟姐妹等,強調歸屬性和親暱感,只有家人才會這樣說的這麼自然。 這部紀錄片的導演就是以自己的家庭為拍攝對象所以會帶入第一人稱來拍攝,因為他們也有家庭和家人,所以很難保持客觀的角度拍攝。 個人感想: 因為導演本身是
Thumbnail
這部電影故事講述了女兒家家用一生的執拗固執,想逃離家卻又不得不回家的故事。透過觀眾的自身經歷跟角色所陳述的行為,不論是被父母催促著婚事、照顧父母的辛勞、失去親人的感受等等的,只要重疊度越高就會越加的感同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