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正值東西政治、經貿、軍事、科技、思想激烈碰撞。外在氛圍與內在安身立命需求這麼一拉一推,極易催生學貫中外的大才,林紓便是就中頗為著名的一位。最受當世及後世津津樂道的是,其人不諳外文,卻能憑口傳轉述而衍譯成篇。汪辟疆《光宣以來詩壇旁記》提及論者將林紓翻譯西方小說比擬作「六朝人譯佛經」,並惋惜《聖經》、《可蘭經》「無此高手譯本」。這是就譯事功深而言,至於鄭孝胥戲稱林紓的書齋「乃造幣廠也」,則可見譯作膾炙人口。
不過,現代人大概讀不來那些以古文譯成的《塊肉餘生記》、《巴黎茶花女遺事》等長篇名著。倒是,近來翻看林氏《畏廬瑣記》,有則法國記事或可稍窺說部意趣於一二:
歐西有樂器,類中國琵琶,彈之有異聲。有熟食之肆,市肉及脯。一日門外 至一貧婦,挈幼子,可一十二歲,見脯趣其母入購。貧婦不得錢請以琵琶為質,值二佛郎。逾日有長髯偉貌,衣華服臨肆,見琵琶驚曰:「此魯意十四時,宮中所用樂也。能授我者,請以五百佛郎易之。」肆人不可,曰:「此質物也,不能由我以鬻人。」髯請以一千佛朗易,又不可,髯曰:「然則請此質器主人來時,以我里居告之。」匆匆草數字,鄭重而去。肆人計髯以一千易此器,為器必古。果以五百與貧婦,轉市諸髯,則得利吾亦居其半。明日婦至,肆人請以五百佛郎易琵琶,貧婦不可,兒歎曰:「食且不充,嗜古何為。」婦不得已,怏怏得五百佛朗以去,肆人待髯久不至,循其所書者迹之,亦藐然無得,始恍然墜入術中矣。
曲折跌宕的情節,說穿了不外熟食鋪店主貪念作祟,原本打算以五百法郎向貧窮婦人購入據說為路易十四時代的古琴,再以一千法郎轉賣給衣著華美的大鬍子,豈料琴是得手了,大鬍子竟不見蹤影,至預留的住址也未得下落,才驚覺誤中詐術。此事最堪玩味的地方在於,店主若無私心,固不致受騙,若強取豪奪,卻也無損,反倒小奸小佞,自認弄巧,實乃成拙。一般人雖非大賢,亦非大惡,然正因平庸,讀這則記事當最有感觸。
我讀著讀著,老由衣著華麗的大鬍子想起擅於喬裝變貌的怪盜亞森羅蘋,就不清楚記事中的婦人與小孩是騙徒同夥,抑或母子遭遇引第三者同情,遂有詐富濟貧之舉。林紓譯著甚多,翻譯過福爾摩斯,卻未曾翻譯亞森羅蘋。但說來很巧,怪盜與名探於書裡書外都是因緣牽纏。亞森羅蘋作者盧布朗有一整本集子寫怪盜與名探的糾葛,甚至想襲用福爾摩斯之名,只是迫於福爾摩斯作者柯南道爾透過律師隔海施壓,將角色名字改作福洛克.夏爾摩斯(Herlock Sholmes),其後英譯本進一步變為福姆洛克.席爾斯(Holmlock Shears)。雖說欲蓋彌彰,好歹遮掩幾分本來面目。手邊企鵝版《亞森羅蘋故事選》放膽還其本來面目;畢竟,說到底仍是欲蓋彌彰。
小時候愛讀亞森羅蘋,長大轉而有種類似近鄉情怯的抵拒,不願見影視演繹混淆對舊友的回憶。反而與福爾摩斯由於相識不深,電影、電視劇大大方方一部看完又一部,從偵探年輕、中壯到老,再到以偵探之妹為主角,從配角華生醫師性別倒換,再到族裔更易。企鵝版《亞森羅蘋故事選》載名探與怪盜初會,怪盜識得名探,名探不識怪盜,一者問路,一者指路,錯身而去,卻註定兩人將因各自所長而針鋒相對。沒過多久,名探破獲怪盜作案用的古堡密道,怪盜送還初會時順手取走的懷表,彷彿武俠高手過招,你削去我一縷髮絲,我削去你一片衣襟,終究是亞森羅蘋技高一籌。
據學者研究,最早一篇亞森羅蘋中譯〈福爾摩斯之勁敵〉刊於一九一二年,與林紓在《平報》連載《鐵笛亭瑣記》(即後來的《畏廬瑣記》)約略同時。我不曉得林紓寫下法國記事時有無想起亞森羅蘋,又或者有什麼別的聯想。但那名身著華服的大鬍子,無論是義助孤兒寡母,還是偕同婦人兒童使詐,都足以讓我浮想聯翩。
民國一百一十二年一月三日初稿,一月六日增訂於嘉義鵲枝寫譯樓
初稿以筆名「南鵲」刊於《人間福報.縱橫古今》(2023.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