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涵靜老人自認一生正大光明,從開辦上海宗哲社,接掌《自立晚報》,再到天帝教復興,務求正當合法,財務全然透明。
正:不帶走一片雲彩
走進天帝教風格簡約的光殿,光幕前的神案通常是那四個大大的字:「正大光明」。
○許願了願,正大光明
涵靜老人晚年在天人研究學院上課,談起當年追隨宗主的經過,尤其允諾開辦上海宗哲社那一段,忍不住對這些入室弟子說:
「我一生做事正大光明,許了願我一定要了願,講了話一定要做到。」
老人家以「信」作為「正大光明」的實踐,既然應允宗主在先,隨即劍及履及在後,積極展開上海宗哲社的籌辦。
○劍及履及,籌辦上海宗哲社
他登門造訪聲望極佳的王震與王曉籟兩位先生,拍著胸脯保證全力承擔,對方只須掛名。今天看來可能是給足對方甜頭,可換位思考,籌辦宗哲社這等大事,願意點頭同意掛名,可不是料準了以此功德換取日後的天爵,而是看中涵靜老人即使身在染缸般的官場,依然正大光明的品格。再有,涵靜老人當時就坦白告知成立宗哲社的初衷。
有幸在南京遇見高人,受傳廿字。大師有意以二十個字教化人心,南京宗哲社成立在即,他發願在上海普化,懇請二老登高一呼。
二老給的答案雷同:
沒問題。把申請表拿來,隨時都樂意簽名。
拜三位發起人正大光明的形象,上海宗哲社成立大會當天,全國最大的兩家報紙《申報》與《新聞報》大幅報導,宗哲社的名氣立時在全國打響。
○《自立晚報》時期的四不:不黨、不賣、不私、不盲
涵靜老人把官場的正直作風帶進來台後主持的《自立晚報》。套用維生先生的說法,涵靜老人奉行的正是新聞工作先行者張季鸞的「四不精神」:「不黨、不賣、不私、不盲」。
張季鸞先生一九二六年復刊《大公報》時,即公開主張以「四不」為圭臬:「不黨」,一秉大是大非,利於國家者擁護之,危害國家者糾彈之。「不賣」,言論獨立,不以媒體作籌碼,也不接受任何政治資源的補助。「不私」,秉公為大眾喉舌,絕不圖一己之私。「不盲」,張季鸞從對立面作出解釋:「隨聲附和,是謂盲從;一知半解,是謂盲信;感情衝動,不事詳求,是謂盲動;評詆激烈,昧於事實,是謂盲爭。」
涵靜老人在「四不」之前,也曾自云是「三不老人」。典故出自孟子對「大丈夫」的定義:「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不因富貴而退志,不為貧賤而變節,面對權勢的威脅,依然不改其志,有為有守。
○為民主發聲,報紙兩度停刊
他主持《自立晚報》期間,中國公學的業師于右任把當年在上海創辦的《民立報》專欄「天聲人語」四字相贈,涵靜老人遂藉《天聲人語》這個專欄為民喉舌,臧否時政,發表不少讜論。也因為積極爭取新聞自由,報社兩度遭到政府停刊。
民營報社被迫停刊,等於掐死命脈。涵靜老人硬是挺住,雖然發不出薪水,報社員工不但沒有人走路,涵靜老人還想方設法發給生活津貼。停刊後復刊,這位正直的善士不改堅持,走的依然是正直的老路。與此同時,他沒忘記民營報業經營不易,通過此前在上海從政建立的人脈,為廣大新聞同業爭取廣告營收,打下民營報業日後壯大的基礎。
他接手《自立晚報》時,報社風雨飄搖。幾年經營下來,為報社建立極為正面的形象。《自立晚報》宛若正直敢言的代名詞。
十五年後,他選擇瀟灑退出。
○天帝教復興,建立正當性
天帝教復興後,他以一貫光明正大的精神開展帝教的弘化事業。
天帝教可以缺乏知名度,卻不能缺乏正當性。
一九八一年,涵靜老人發出天帝教「始字第一號」最速件,檢附〈復興先天天帝教緣起〉與《天帝教教綱》、《天帝教教義——新境界》,呈報內政部,懇請援用軒轅教及天德教成例,准予公開活動。
第二年的二月十五日,天帝教收到內政部長林洋港函覆,同意公開傳播。
○申請財團法人,財務透明化
對涵靜老人來說,這還只是第一步。歷來宗教傳播,經常敗在少數不肖之徒乘隙歛財歛色。涵靜老人於是在同年的三月十九日,申請財團法人,務使一切財務透明化。
天帝教的正大光明究竟只是嘴上嚷嚷,作作樣子呢?還是照實奉行?曾經出任淡江大學戰略研究所所長的維生先生有學生任職調查局,曾受命調查天帝教的資產。這位先生幾經明查暗訪,很感慨地對維生先生表示:「沒想到天帝教如此正大光明,說是一套,做還是同一套。所有的財務透明化,不見半點捐款跑進私人口袋。」
把這位先生的感慨與涵靜老人一生的行事為人整合,大抵就不難理解:何以一代宗師在有形人間的個人遺產會掛零。
「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那是詩人筆下的浪漫想像;對於一代宗師,卻是抱持不求個人福報思想,生死以之的生命實踐。
Podcast連結:https://is.gd/TeLi2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