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3/01/14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杜佑《通典》-射術上德】

箭有多少威力,取決於你的弓。
弓有多強,取決於你本身的力量。
神色不動,調和氣息與肢體,統一心志,就是射箭的基本體式。
不用害怕弓太軟,只要能遵從基本,箭就射得遠。
不用怕力氣不夠,只要能遵從基本,自然就拉得開。
當你的「力」(這邊說的是整體)比弓更強,自然能平和的開弓,瞄準,射無不中。
所以凡是初學者,第一步要學的就是「開滿弓」。
能夠駕馭你的弓,你的肢體自然就會穩定。
學會了穩定的開弓瞄準,之後才是「射」。
那個,如果你以為王趙公要說的是射箭秘訣,可能會覺得他在講什麼幹話。
其實說白了,萬事無捷徑,腳踏實地循規蹈矩就是法門。
雖未書明,射術第零課便是強身健體。
挑選合適的弓。
坦白說,就算是現代槍械也是一樣。
關鍵不在於兵器的優化,而在於使用者對自己肉體的控制。
這是武術跟瑜珈很相似的地方。
而王趙公的射術,坦白說我越看越覺得跟日本弓道留下來的東西很像。李信李廣的家族,所傳承的是不是也是這種「道」呢?
以我目前所見的中國戰爭,其實「弩」才是軍隊的量產型兵器。
弓跟射,屬於個人技能的部分。
看上去甚至會覺得,春秋戰國除了燕趙,可能並沒有在戰場上用弓的習慣。
你看王趙公一開始教的是「坐射」。
北狄以至匈奴的弓騎兵,或許才是把弓箭帶進中國戰場的主角。
射箭之始,只射一丈外的平行定點目標。百發百中後,慢慢拉長距離,到百步之遙。百步射擊穩定之後,射術就算是小成了。
接下來,要射高處、低處。
就是說一開始練的是水平射擊,距離拉開之後就會體察到「拋物線射擊」。
隨著仰角跟俯角的變化,拋物線射擊也需要相應的調整。
再來就是射動靶。
或是叫人拉著跑,或者是隨意拋擲,來預估移動。
這樣一來,射野獸跟敵人才會有準頭。
在練習的過程中,有一些惡習是要特別注意的。
弓身右傾,箭長不足。開弓時右手為了避開下巴偏移,下巴為了收緊而低頭。
瞄準時胸部跟著前傾,拉弓時背向後仰。
這些都是射箭常犯的毛病。
所以老師都會跟你說,身體豎直才威武,開弓過額就像長角的猛獸準備戰鬥。
開弓放箭的動作,就像抱著滿月將其吐出。
調整箭羽則如同走在細線之上。
這些讓人更有想像空間的威武動作,都是為了讓你能更好進入完美的射箭體勢啊。
王趙公如是說,能寫到這樣著實嚇了我一跳。
古時候教功夫就很那樣啊:「不夠威武!」、「要像猛獸作勢欲撲!」、「懷中抱月!」
就像《破壞王》的教練,只會要澤村典隆反覆練習動作,不會告訴他為什麼要這麼做。
一個唐朝人卻說明了這些。
因為啊,王琚並不是發明一個射箭套路,而是試圖在解釋數百年來流傳的套路。
解經寫註,在唐代也算來到一個高峰。我們現在看《史記》,三家集注裡面也有兩家是唐朝人寫的。以前是皇帝看不懂,才叫裴松之給史書做註。
唐朝如此興盛,直覺就會想到兩件事。
第一是平民進士科的開展。
由隋煬帝楊廣起頭,唐代承襲的「平民也可進士」的新時代科舉,對於知識的向下普及,產生這樣的效果也十分合理。
剛好嘛,射術也是「造士」必備。
與其讓大家在那邊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亂練一通,國家提供學習標準,才是雙贏的手段。
不是,你可能會想,唐朝雖開科舉,世族的力量還是主軸啊,他們怎麼會願意讓下等人來分一杯羹?
所以我說這個就要了解到,西漢就開了科舉的脈絡。
漢武帝之世大盛,就是因為漢武帝想要讓新血進入朝廷,來對抗死老頭跟死老太婆。
唐高祖李淵的需求,其實只看故事也會知道,不過我還在想故事要不要寫這點。
好,總之就是隨著晉汾之戰,李淵也需要新力量來平衡朝廷派系。
李世民需要嗎?當然需要。
因為他殺了李建成。
如果朝廷裡面的派系已經完全為李世民所用,甚至主流在他,他不需要殺死李建成的。
楊廣跟楊勇就是一個上好例子。
爭太子爭到殺死對手,就是賭博賭到翻桌子,贏家是不會翻桌子的。
相對的,武則天更是需要中的需要。
但這些下等進士,到底能不能夠蔚為一股力量?基本上要再看落落長的《唐書》才知道。
先期嘴砲我自然覺得不行。
第三勢力如果夠強,武則天何須還政李唐。
第三勢力如果成功展開翻轉,完成體制內的改革……衝組就不會那麼大聲了。
而唐朝終究是給衝組衝了。
不過這是比較大塊在說,中間應該還是有一些此消彼長的事情,等著我們去發掘。
差點就要句點了,忘了還有關於集註高潮的第二個可能沒說。
國際化。
這樣講比較好聽,實質上該說是溝通上的障礙跟再理解。
就是說過去南北朝大家都是「不求甚解」。真的沒有很想要了解對方在說什麼。
北魏史料挺多的,我現在懶得翻隨手舉例。
比如說校尉是啥?為什麼不叫萬夫長?
外國人覺得萬夫長好懂,於是北齊北周也叫萬夫長。
隋朝也叫萬夫長。
可是北齊北周跟隋朝都是二三十年的小王朝,我大李唐不想重蹈覆轍啊。
要就要學數百年的前周前漢這種系列吧。
好,房總你去學一下。
房玄齡學了來說,這個校尉就是很重要。
李世民:校尉是三小?
房玄齡:就是萬夫長。
李世民:這樣不行,你在旁邊寫註解我自己讀吧,不然一千零一夜你也說不完。
大概是這樣的感覺,再次強調此案例為子虛烏有之事。
除了向前朝學習古籍,需要再次的理解翻譯。宗教也是唐代重要的一環。你看玄奘大師就很合這個例子。他就是覺得以前的翻譯不對頭,才想要去找原文書。
從原始的土地,文化中,了解原文的意義。
這是很多鍵盤俠所忽略的事情。
學外語不是在你的國家上課就能會的。除非你的外籍老師也深耕你的國家多年。
文言文也是一種外語。
「箭惡其檽」。
惡的字典解釋是罪過、不良的行為。疾病。汙垢、穢物。糞便。不善的、壞的。粗劣的。醜陋。不適、不快。極、甚。害。
檽的字典解釋是黑棗,木耳。讀作儒的時候是樑上短柱。
你要怎麼用字典湊出這句話的意思?
了解這句話都是不夠的。
要了解前後文是什麼,這篇文章在說什麼,當時當地的人的想法是什麼。
唉唷這些事情三不五十就會拉出來重講一次。
總之呢,翻譯就是溝通。
超脫於字面與原作的心靈結合,才能得到最高的理解。
別的國家我不知道,但中文非常棒。
中文隨著資訊發達在快速的融合。
日文漢字已經有很多詞在中文字使用地區都可以被接受理解了。中國中文,台灣中文,馬來西亞中文,香港中文,新加坡中文……
正在快速的合成。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