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少讀心理學的書,因為不知道怎麼用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讀了一篇文章,有新的體會。
比較少讀心理學的書,可能是不知道怎麼用吧。
心理學在研究人的行為、思想和情感,但當我遇到壓力時,還是難以在第一時間理性運用以前所學的心理學知識去調整自己的情緒。
不過,今天我讀了一篇文章,有新的體會。
先簡單講結論 : 讀心理學,可以幫助我們創造新的人格。
但為什麼要創造新的自我人格呢 ? 這是為了讓我們在面對困難時,可以擁有更多角度來看待問題。也可以說,我們可以在自己的內心打造一個屬於自己的智囊團。
可是,人格真的可以被重新塑造嗎 ?
先來看個例子。我們去餐廳吃飯,服務員送來了一杯水,我們說這個人是一個服務員,和說這個杯子是一個杯子,這兩種說法是同一回事嗎 ?
不一樣。
當這個人改行了,他就不再是服務員了,一個人是什麼,是可以改變的。杯子則不同,杯子不能改變自己,就是把它打碎了,它仍然是一個碎掉的杯子,而且杯子甚至不能選擇把自己打碎。
所以,人沒有固定的本質,只有一種存在的狀態。你想成為什麼,是可以自己主動塑造的,透過自我學習與成長,讓自己更接近自己想要成為的樣子。
你有什麼心理學的書可以推薦嗎 ?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閱讀的價值在於形塑自己的觀點,打造知識框架,擁有不同角度思考的能力,這樣才能減少盲點與認知偏誤,讓我們能更精確地理解問題,面對這個真實的世界。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生活中不可控的事件只佔了所有問題的 10%,真正麻煩的是你自己引起了另外的 90% 的困擾。 我們都得承認,變化隨時都在發生,而且往往不能退回。 面對這個快速變化的世界,即使我們讀書、聽演講、努力學習如何應對變化,現實中還是有可能感到困惑和壓力。 身邊就有很多這樣的例子,像是自己的工作被新的流程取代
快跑或許讓你看起來很厲害,卻不會讓你有智慧。 你是不是跟我一樣,害怕放慢腳步 ? 總是覺得只要不加入競爭,就會被淘汰。 但是,做得越多未必就會進步。而且,跑得比別人快,未必能最先到達終點。有時候只顧著速度、效率與生產力最大化,反而會讓我們失去品質,浪費更多時間。 有些時候,我們得快跑,比如躲開車
想要保持心理張弛有度,不是要克制緊張,而是要減少控制。 「你可不可以精明一點,不要神經那麼大條 …」 無論是在工作還是生活中,我們都希望能表現出自己最聰明的一面,但當我們過於追求完美時,就成了一種心理負擔。越想表現,就越沒有自信,反而更加的焦慮和不安。 就像在會議中,你越想著等一下要發言就越緊張 ;
一本書就像是一張藏寶圖,通往智慧之路,你就是挖寶的勇者。 這本宋怡慧的《用書打怪》,如果你翻過它,或是看過簡介,可能會認為它是一本介紹書單的單,但是我建議你不要把它當成書單來使用。 因為書單最大的功能就是收藏,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看到專家列出琳瑯滿目的書單,我們總是感到茫然,不知從何下手。於是閱讀的
時間是最寶貴的財富,浪費了就永遠不會再回來。 我們最常說的謊就是 : 「我沒有時間。」 說沒有時間運動,但是為什麼我們卻有辦法擠出幾個小時刷劇 ? 這裡是針對「我沒有時間」的 3 點建議。 █ 不急,是因為不重要,真的不重要嗎 ? 如果老闆氣急敗壞指著你的頭說「再不給方案報告你明天就不用來了」,你一
生活中不可控的事件只佔了所有問題的 10%,真正麻煩的是你自己引起了另外的 90% 的困擾。 我們都得承認,變化隨時都在發生,而且往往不能退回。 面對這個快速變化的世界,即使我們讀書、聽演講、努力學習如何應對變化,現實中還是有可能感到困惑和壓力。 身邊就有很多這樣的例子,像是自己的工作被新的流程取代
快跑或許讓你看起來很厲害,卻不會讓你有智慧。 你是不是跟我一樣,害怕放慢腳步 ? 總是覺得只要不加入競爭,就會被淘汰。 但是,做得越多未必就會進步。而且,跑得比別人快,未必能最先到達終點。有時候只顧著速度、效率與生產力最大化,反而會讓我們失去品質,浪費更多時間。 有些時候,我們得快跑,比如躲開車
想要保持心理張弛有度,不是要克制緊張,而是要減少控制。 「你可不可以精明一點,不要神經那麼大條 …」 無論是在工作還是生活中,我們都希望能表現出自己最聰明的一面,但當我們過於追求完美時,就成了一種心理負擔。越想表現,就越沒有自信,反而更加的焦慮和不安。 就像在會議中,你越想著等一下要發言就越緊張 ;
一本書就像是一張藏寶圖,通往智慧之路,你就是挖寶的勇者。 這本宋怡慧的《用書打怪》,如果你翻過它,或是看過簡介,可能會認為它是一本介紹書單的單,但是我建議你不要把它當成書單來使用。 因為書單最大的功能就是收藏,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看到專家列出琳瑯滿目的書單,我們總是感到茫然,不知從何下手。於是閱讀的
時間是最寶貴的財富,浪費了就永遠不會再回來。 我們最常說的謊就是 : 「我沒有時間。」 說沒有時間運動,但是為什麼我們卻有辦法擠出幾個小時刷劇 ? 這裡是針對「我沒有時間」的 3 點建議。 █ 不急,是因為不重要,真的不重要嗎 ? 如果老闆氣急敗壞指著你的頭說「再不給方案報告你明天就不用來了」,你一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前陣子我在餐廳聽到對面桌的人說:「我最近在唸心理諮商的書,之後想考心理師,老了可以一起開一間諮商所、發大財。」 有時候當新認識的朋友發現我是心理師時,就會滿懷期待的問:「你覺得我適不適合當心理師?其實我以前想過大學要唸心理學的!」 而相信同行們一定有過類似的經驗,即個案們往往在諮商一段日子以後便
Thumbnail
明白每個人的心靈都有「復原力」,好好增強感受著個部分並學習如何妥善利用「後設認知」,能夠幫助我們在工作、學習、人際關係、自我探索上達到更高程度的發展,以及更舒服的順應在這些關係裡。
想要改變自己,首先就要了解自己。其實大部分的人都不了解自己,因為這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而且也不是自己覺得如何就是真實的。 真實的自己,必須由事件發生時自己的反應,及與人相處互動的反應,來映照出來。 比如說,在咖啡廳服務員不小心將咖啡灑出噴到你的褲子上。 你會生氣嗎?還是會對著服務員微
Thumbnail
前陣子我在某個平台上看到一個網友的發文- 「我的心理師一直叫我專注呼吸跟練習呼吸,但我很想告訴他呼吸根本沒有辦法幫我解決問題」。 當時看到這篇文的心情是很五味雜陳的,因為這個網友很明顯的對諮商的功能有誤解,諮商從來都不是為了幫助一個人「解決問題」,而是透過諮商師的引導去覺察自己的認知(價值觀、信念
Thumbnail
心理學讓人知道為何在某些情境,人會有這些行為產生。而這本書最大的特點應該在於給大家一個方向去嘗試,讓自己有機會透過心理學有機會變成更理想的自己。而這些方法沒想到出奇地容易,你一定會想試試看......
Thumbnail
第六章 「成為一個人」是什麼意思   p.127 本文首次提出是一九五四年在歐伯林學院的一個會議上作演講用的。當時我嘗試用比以往更具完整體系的形式,把心理治療的一些概念組合起來,這些概念都是我日積月累下來的成績,這篇講稿後來經過些微的修改。   我在芝加哥大學的諮商中心工作時,有機會為許多
Thumbnail
最近喜歡上認知行為相關書籍,分享書籍的IG中提到這本書把認知行為的內容架構有系統的介紹。這本帶有情緒索的書名,提供了什麼改變人行為的觀點呢?文章中討論了確認目前問題狀況訂定目標、人跟著情緒行動、社會規範跟群體環境影響等觀點。
Thumbnail
這篇文章分享了我去找心理師諮商的經驗,探討了自尊感、童年期經歷以及心理師諮商的影響。透過心理諮商,我重新開始肯定自己,踏出舒適圈,並在職場和生活上做出了許多重要決定。這段經歷的合作也讓我體會到了心理諮商的重要性,並認為只有在願意談論自己的情況下諮商才會有效果。
Thumbnail
p.83 第三部 成為一個人的過程   長久以來我一直觀察著,人在治療關係中,成長和變化過程。   p.85 第五章 心理治療中可見的一些變化方向   在第二部中,雖然我作了些有關案主變化過程的扼要描述,但描述的焦點是擺在造成變化的治療關係上。本章和下一章的內容將要更詳盡地處理案主內
Thumbnail
適合近期在人生角色中,有點迷惘的你 《 感情這件事:五種角色,在愛的學習中遇見心理學家 》這是一本讀法很特別的書。它可以像是在閱讀一篇一篇的故事、也可以像是在追劇享受著每一個章節的樂趣。
Thumbnail
前陣子我在餐廳聽到對面桌的人說:「我最近在唸心理諮商的書,之後想考心理師,老了可以一起開一間諮商所、發大財。」 有時候當新認識的朋友發現我是心理師時,就會滿懷期待的問:「你覺得我適不適合當心理師?其實我以前想過大學要唸心理學的!」 而相信同行們一定有過類似的經驗,即個案們往往在諮商一段日子以後便
Thumbnail
明白每個人的心靈都有「復原力」,好好增強感受著個部分並學習如何妥善利用「後設認知」,能夠幫助我們在工作、學習、人際關係、自我探索上達到更高程度的發展,以及更舒服的順應在這些關係裡。
想要改變自己,首先就要了解自己。其實大部分的人都不了解自己,因為這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而且也不是自己覺得如何就是真實的。 真實的自己,必須由事件發生時自己的反應,及與人相處互動的反應,來映照出來。 比如說,在咖啡廳服務員不小心將咖啡灑出噴到你的褲子上。 你會生氣嗎?還是會對著服務員微
Thumbnail
前陣子我在某個平台上看到一個網友的發文- 「我的心理師一直叫我專注呼吸跟練習呼吸,但我很想告訴他呼吸根本沒有辦法幫我解決問題」。 當時看到這篇文的心情是很五味雜陳的,因為這個網友很明顯的對諮商的功能有誤解,諮商從來都不是為了幫助一個人「解決問題」,而是透過諮商師的引導去覺察自己的認知(價值觀、信念
Thumbnail
心理學讓人知道為何在某些情境,人會有這些行為產生。而這本書最大的特點應該在於給大家一個方向去嘗試,讓自己有機會透過心理學有機會變成更理想的自己。而這些方法沒想到出奇地容易,你一定會想試試看......
Thumbnail
第六章 「成為一個人」是什麼意思   p.127 本文首次提出是一九五四年在歐伯林學院的一個會議上作演講用的。當時我嘗試用比以往更具完整體系的形式,把心理治療的一些概念組合起來,這些概念都是我日積月累下來的成績,這篇講稿後來經過些微的修改。   我在芝加哥大學的諮商中心工作時,有機會為許多
Thumbnail
最近喜歡上認知行為相關書籍,分享書籍的IG中提到這本書把認知行為的內容架構有系統的介紹。這本帶有情緒索的書名,提供了什麼改變人行為的觀點呢?文章中討論了確認目前問題狀況訂定目標、人跟著情緒行動、社會規範跟群體環境影響等觀點。
Thumbnail
這篇文章分享了我去找心理師諮商的經驗,探討了自尊感、童年期經歷以及心理師諮商的影響。透過心理諮商,我重新開始肯定自己,踏出舒適圈,並在職場和生活上做出了許多重要決定。這段經歷的合作也讓我體會到了心理諮商的重要性,並認為只有在願意談論自己的情況下諮商才會有效果。
Thumbnail
p.83 第三部 成為一個人的過程   長久以來我一直觀察著,人在治療關係中,成長和變化過程。   p.85 第五章 心理治療中可見的一些變化方向   在第二部中,雖然我作了些有關案主變化過程的扼要描述,但描述的焦點是擺在造成變化的治療關係上。本章和下一章的內容將要更詳盡地處理案主內
Thumbnail
適合近期在人生角色中,有點迷惘的你 《 感情這件事:五種角色,在愛的學習中遇見心理學家 》這是一本讀法很特別的書。它可以像是在閱讀一篇一篇的故事、也可以像是在追劇享受著每一個章節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