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3/02/18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城市的勝利 – 勝利的姿態不只一種

城市的勝利 – 勝利的姿態不只一種
By 愛德華。格雷瑟 Edward Glaeser
這本讀完應該有半年了
一直沒空好好整理
(跟其他書不一樣,跟自己研究有關的總是得比較…認真 ㄎ)
城市的勝利探討了許多城市可以被定義為“勝利“
(當然勝利的定義也很廣
有深刻的吸引力、具有一定的經濟活動與基礎、有文化特色、有生活上的活力、有一定的韌性等)
*活力 – 創新
基本上格雷瑟花了不少篇幅在探討城市的活力何在
是在那些始於微末的創業初期
是青年熱血的聚集
是街頭巷尾的互動
是生活與生存、不同個體間碰撞而出的知識傳播與創新
書中提及
「衰退工業城鎮的復興之路既漫長又艱難……他們必須回到他們的根源,也就是
小規模企業經營與商業……不是所有的城市都能東山再起,但人類的創意擁有強
大的力量,城市的人口密度更能加強這股力道。」(p101.)
這個前提就是城市必須保有一定條件吸引各階層的人來到此處
並產生互動進而建立或淺或深的連結
格雷瑟運用許多案例講述一個議題
城市的經濟或觀光都不能證明其是成功或失敗
更核心的是它具不具有協調式的韌性
可以在面對劇變時做出改變
也就是桑內特在棲居中提到的
這是不是一座開放式的城市(不論是在軟體或硬體上)
「底特律與其他許多工業城市的失敗。反映的不是城市整體的缺失,而是這些
城市失去了活力,無法進行城市的再創新。」(p28.)
「當城市擁有許多小商號與技術市民時,城市往往能走向繁榮,底特律曾經是
彼此聯繫的許多小發明者所構成的忙碌蜂巢。」(p28.)
*活力 – 共同的建造
書中還花了不少篇幅探討另一件事
即是城市的大規模建設並不一定(且很大可能無法)能帶來真正的振興
許多衰退的城市或是被視為“貧窮”的都市區域
都渴望藉由硬體建設來達到吸引某些群體的方式
卻往往忽略現存其中或將搬至的那些人
會如何使用這些新空間/設施、能不能在這城市活下去
「城市復興以建設為中心是荒謬的,我們必須牢記,城市不是建築物,城市是
人。」(p29.)
若是一座偉大的城市
就必然不會完全的光鮮亮麗、無垢無敗
正是因為城市若夠偉大
就必然具有一定的包容性
可使不同階級的人群與需求
都在此被滿足
政府所需的並不是去除那些委於泥土之中、城市根底(甚至是地下)生存的各類人
而是應該提供機會
使其隨著城市的不停生長
有向上、突破現況的機會
「許多官員面對城市一振不崛時,總是不時地幻想利用大規模建設計畫來重振
昔日繁華-新體育場或輕軌系統,會議中心,或住房計畫。然而,公共政策可以
抵擋都市變遷浪潮的例子實在少之又少……公共政策應該幫助『窮人」,而非
『窮地方」。」(p28.)
「城市不會讓人變窮,是城市吸引窮人前來。」(p29.)
*活力 – 多樣性的吸納與保存
而上述所提的包容性與創造的可能
正是來自於因為城市密集度夠高所形成的多樣性
當一個城市只依靠單一產業時
就會造成穩固性低
致使結構中的一小細項損壞
就會如骨牌一樣連番倒塌
例如我們十分熟悉的原本的世界車城底特律
「根據歷史經驗,單一產業城市,如底特律與曼徹斯特,長期的表現不會很
好……珍。雅各解釋這種現象的發生,是因為新觀念是結合舊觀念產生的。」
(p59.)
「(底特律)沒有嘗試吸引聰明、富有的企業家前來,反而大興土木。他犯的
錯誤跟卡瓦那一樣,以為建築物就是真實的城市。幾個世紀以來,領導人總是
以新建築物來彰顯城市成功的意象……這種認為城市可以藉由建設走出衰退的想
法,是犯了建築的迷思,以為數量龐大的新建築物可以讓城市繁榮。成功的城
市總會進行建設……但建築物是成功的結果,不是成功的原因。」(P94 -p95.)
然許多人會說
若不剔除城市中的低下者、貧困者是否會拖累城市?
許多的都市研究者都提過
不論是貧窮或那些不可見光的活動/人(如娼、非法移工、街民等)都如水
你堵住這邊則必然會流向他處
因此根本沒有可以消滅的貧民窟
只有被分散到國土各處的貧民
城市最終要面對的
終究不是無止盡的空間建設
而是如何使其中的人轉變
格雷瑟提出一個概念
貧民窟的出現不是因為城市相對於鄉村或市郊的高密度
它們是相反的因果
正是因為城市的密集與繁榮才吸引了窮人前來
這個產有各種可能的地方
唯有在城市中
那些在他處被視為“無用”的人民
才有可能在此地找到“可用”之所
「地區的比較不能只從貧窮來看,也要注意它們協助窮人向上提升的軌跡。如
果一座城市吸引一波接一波的窮人前來,協助他們成功,目送他們離開,然後
又吸引新一波貧窮的移民,那麼這座城市已經成功發揮社會最重要的功能。」
(p119.)
這亦對應城市的新陳代謝
(但不是代謝派那種空間上的,而是群體上的、精神上的)
一座城市要具有多樣的、健康的器官
(不管是核心動力的心臟、主導意識的腦袋、還是儲存與回收廢物的排泄器官
們)
如同一處自然環境應該具有複層的生態系統
才能支持更多元的群體在此找到安適之處
進而培養移動(mobility)到他處的能力與機會
簡而論之
城市不一定要留住人才,但要成為培育人才的地方
那才是一個城市得以永續生存、具有韌性面對各種變化的基礎
那才是一個城市真正的勝利
*城市的其他
書中還探討了許多議題
例如
推動城市建設的尺度與對象
「現實主義者懂得推動小而合理的計畫,而非虛擲龐大而昂貴的骰子……投資基礎建設真的的回報不是觀光收入,而是吸引有技術的居民……這些人才能真正讓城市重新振作。」(p101.)
例如
規劃設計的形式不論是從上而下亦或從下而下
重要的都是參與的方式與想法能否互相傳遞
「個別的鄰里社區應該要有清楚的權力來維護自身的特殊性……比較合理的作法
或許是允許個別社區在經由大多數民眾的同意下,自行訂定一套有關建築風格
與用途的規則…..因為大的城市不是靜態的。」(p218.)
例如
若非以生活為基礎的都市規劃設計
最終都很難維持
或容易受到使用者的大改變而面容劇變
或是根本就遠離而不使用
「政府不應該推動剛好是某些人喜愛的生活方式。政府的工作是允許民眾選擇
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由民眾自行負擔選擇的代價。」(p224.)
書中探討諸多與城市相關的議題
從為何要住在城市、城市的好處、城市不同階級的人如何使用城市等
以各面向來探論怎樣是城市的勝利
以及我們如何受到這樣的勝利所吸引
不停的往城市聚集
當然
牽涉人文科學的,例如社會學、人文地理的探討從來沒有一錘定音的可能
沒有一個手法可以適用於所有
不同條件(國家、政治、教育、經濟等)必會造就不同的結果
差一釐則離千里
所以沒有單一成功案例可以參考
但卻有各種必然的失敗原因
繞過它們
則城市設計不一定會成功 卻可以降低失敗的可能
「托爾斯泰也許是對的,他說:『幸福的家庭都很類似,不幸的家庭卻有獨特
的不幸之處。」城市剛好相反,失敗的地方很類似,成功的例子卻很獨特。」
(p294.)
常跟學生說做case study不一定要找很好、完美的案例
有時可以好好的理解一個失敗的案例
也是很好的學習
大概就是這樣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