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17|閱讀時間 ‧ 約 11 分鐘

恰到好處的安慰

    《恰到好處的安慰 》

    當我們看到對方的悲傷,心裡面一定不知道怎麼辦才好。我們不知道應該要做些什麼或說些什麼,才能提供一點點幫助。說到底,我們認為自己根本沒那個本事安慰別人。安慰別人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金錢嗎?想一想,在過去的經驗裡,有哪一件別人為我們做的事真的能夠治療我們的痛苦?想要提供協助,我們得要全盤清楚了解後才能幫忙嗎?以上問題都能在這一集的節目裡找得到答案喔。

    amp-img-attr
    Photo by on 

    恰到好處的安慰

    聆聽

    聆聽不僅能建立信任,也能幫助我們體會他人的感覺。當一個好的聆聽者,你可以點頭示意,但是,在對方說話還没說完話的時候,你最好別急著講話,即便說話者在這中間會有一陣子的沉默可能會讓你覺得有點尷尬。好的聆聽者大約有95%的時間需要保持沉默,這樣才能不打斷對方,將焦點引導到說話者本身,鼓勵他繼續講下去。當對方說完後停下來,請留3秒鐘保持沉默後才換你說話。因為,說話的人可能會在這段空檔思考還有什麼要補充的。如果你太快接話,那麼對方就很難繼續表達他的想法。

    尋求事實聆聽

    當我們為了擷取資訊、尋求資源,確認對方說話內容的細節,稱為尋求事實聆聽。然而這種存有目的的聆聽方式會促使你在對方說話的當下,不斷地問問題來釐清事實的真相,阻礙說話者繼續分享的意願。當說話者只想表達感受,但提問者卻提出偏離對方想真正想要表達的內容。尋找事實的對話容易造成兩方的疏離,沒有交集。提問者只想知道真相,並不關心說話者的感受。

    批判式聆聽

    當聽話者只想分析並評估聽到的內容,就是批判式聆聽。我們的大腦喜歡做出分析與評估,這樣的習慣讓我們能夠做出對自己最好的決定。但是批判式聆聽無法協助正在受苦的其他人。分析與評估純粹是以個人觀點出發,用自己的評論做原因分析,充其量只是自己的感受,與說話者的感受無關。

    以上的聆聽方式各自有其優缺點。如果你是對方所信任的人,你可以試著問問對方只想要得到安慰還是想要聽真相。你才能先透過同理聆聽,專注對方的感受,在聆聽過程中,使用不同的聆聽技巧。

    換你說話

    該說什麼?不該說什麼?

    原則1:你無法解決那個問題。

    我們無法解決人們的重大問題,對一位得了癌症末期的朋友,我們不能對他說「你要不要戒菸試試看」;對一位失去孩子的朋友,我們不能說「你可以去領養一個孩子」。

    原則2:你永遠不會知道對方的真正感受

    即便你有同理心也不代表你真的了解對方的感受。我們很常回應對方「這件事我也遇過,你的心情我都懂」,這些話否定了說話者的獨特經驗。承受了相同事件的不同人,各自都有不同的感受。

    你可以試著問問:

    · 「你今天過得好嗎?

    將重大事件轉換成對方可以掌握的問題。

    · 「你對這件事有什麼感覺呢?

    因為你真心想要知道對方的感受。

    · 「你現在適應得如何?」、「不知道你現在過得好不好,但我聽人家說了,我覺得很遺憾

    任何重大事件發生好一陣子後,你可以這麼問。讓對方能表達自己在事件過了一陣子之後的感受。

    讓他知道,你站在他這邊

    · 「聽到這個消息,我覺得很遺憾」

    如果你也認同對方悲傷的狀態,例如你的朋友要去參加一個好朋友的葬禮,這句話也能安慰到他。

    · 「我對你有信心」

    雖然你能感受到對方的痛苦,但是你也相信對方是個健全的人,一定能夠走出來。

    · 提供一些懷抱希望的故事

    告訴對方他並不孤單。分享實際發生在你認識的人身上類似處境,但最後都能走出來的故事,告訴對方他會沒事的。實際的案例不包含網路流傳的故事。

    · 「我在乎你」

    深陷在困境中的人總以為自己不值得人愛、更沒人愛。說出你真心的仰慕、尊敬、崇拜或愛意,在對方眼裡能夠獲得極大的安慰與支持。

    · 人們需要空間

    很多人急忙想要為你解決問題。忘記了對方想要安靜獨處的意願。對方可能想說:「我不想講話,我好累。你可以安靜的待在我旁邊陪我嗎?。」

    · 「免謝許可證」

    陷入困境、生病或悲傷的人有「免謝許可證」。我們的真心協助不求回報。「這封簡訊只是想要你打招呼,你可以不用回喔!」

    永遠聚焦在對方的「感受」上,不要只關注事實。

    · 開心、真誠地送出你的禮物

    需要幫忙的人總是害怕成為別人的負擔。所以,我們要帶著愉快的心情,心甘情願的來做,因為你真的很樂意能幫忙。「反正我要去那裡,要幫你帶什麼回來嗎?」、「真棒!我終於有機會試試那一間的麵包」、「我早就想找你家小孩一起出去玩了」

    · 專注你此時此刻能提供什麼協助

    不是每個人在發生事件的當下會想要選擇分享他們的難題。當你發現自己的好朋友没告訴你時,你一定會生氣的想問為什麼。忍住這個想法吧!你的反應很正常,但是對他們而言真的太難了。人們有時候很難將自己的脆弱或傷口攤開給我們看。此時,別把焦點集中在那個人沒對你交代什麼的理由,而是專注在這個時候你能夠協助什麼。如果朋友什麼都不想說,我們可以等待機會;如果他真的不願意談論,我們就尊重,絕口不提。

    你能給什麼VS 他需要什麼

    為了支持他,發自內心做自己喜歡或擅長的事,來傳達你的關心。一點點的「小動作」也可以很貼心。對於一個失業的朋友,需要的是找一份全職的工作來支撐他的家庭,我們無法提供工作和金錢上的協助,不過我們可以將他的履歷表轉介給剛好有需求的朋友;也可以協助他申請政府補助計畫。對於一位需要住院一週的朋友,他需要的是一個很好的治療。但是我們還是可以協助他,幫他的家門口掃落葉、收收信、澆澆花,或是帶著他家的狗出去蹓蹓。

    大事情我做不來,煮一頓滿漢全席我也做不到。跟對方談論私人重大議題,我既無能力也不知道如何處理,更不想討論對方私人情感的點點滴滴,那會讓我不知所措。不過我確信對方正在某個困境中而他也會因為我的小動作為他的生活帶來一點點的不同。所以,我可以在UberEat點餐,讓他吃到熱呼呼的餐點;我也可以傳簡訊告訴他「你真的很棒」、「我真為你驕傲」;我也能為他禱告,祈求心靈平安。依照自己的能力付出,知道自己專長是什麼,付出就會是一件很棒的事;反之,當你在同情別人的當下,反而激起了自己的強烈情緒,那麼你可以先暫停幫這個忙。你可以找別人討論自己的困境,千萬不要跟正在受苦的朋友窩在一起大哭。

    你一定不想幫倒忙,但你卻時常這麼做:

    1. 我們的自我保護作用

    我們身上都會有保護機制,保護我們不至於受害。但是這樣的機制保護了你,卻妨害了我們主動關懷別人。

    · 否定

    打個比方,當你跟一個剛剛離婚的好朋友對話時,你可能會說「不用擔心啦!離婚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不值得你這麼難過。」,我們否定對方的痛苦。我們會假裝事情沒有發生,因為我們太痛苦了,無法接受事實。

    · 投射

    「我跟前任丈夫簽完離婚協議書那一刻,我超開心的。」我們將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投射在他人身上以為別人跟你一樣。事實上對方的感覺跟想法與你完全不同。

    · 移轉

    「他怎麼可以連想都不想,就簽字離婚!」

    別人的困境提醒著喚起我們過去的曾經。將對方現在的痛苦轉移到自己身上,你不只承接了上次的痛苦經驗,這一次比第一次經歷的時候更加難受。

    · 理智化

    「他會答應得那麼爽快,應該是他在外面有女朋友了!」我們無法掌握控制不住的情感,於是我們會呈現理智的反應。直接分析評論對方的狀況。

    2. 「你說的我都懂」;「我也遇過這種事」

    當朋友對你說她不孕治療的經驗,心情很不好。你可能會說:「你們只要好好地去度個假放鬆一下。這招對我很有幫助喔!」。

    當對方在訴說著他的痛苦時,真正的用意也只是希望你能說點什麼,表示支持。然而,我們喜歡分享自身的經驗,說著自己的故事,希望對方能安心,但是其實是暗示了對方「這沒什麼了不起的」。我們將對話帶回熟悉的領域,談論自己的經驗。因為,別人的不舒服我們感受不到,也是我們不想碰觸的痛。最後我們跟對方的感受難以有共鳴。

    但是,人們根本就不想要分享你的細節跟感受,他們只想知道你曾經遇到同樣的事,而自己並不孤單。即便大家都曾經遇到過同樣的事,並不代表你們的感受是相同的。

    3. 愛比較

    當自身的經驗與對方雷同,我們很容易起比較心。比較了自己過去的經驗與他人現在的處境。原本要安慰別人的,結果在對話中,自己成了主角,對方不得己得要來幫忙處理你的情緒。更別說對方會想要真誠的表達他的感受了。

    但願我能消除你的痛苦,或者至少驅除其他好事者,將你的痛苦與其他人的經驗相提並論

    4. 自以為是專家

    即使你真的是專家,你提供的專業也是對方需要的,我們也沒資格送上任何建議。網路上面充斥著許多資訊,正巧這個資訊剛好是對方需要的,我們會很希望藉著這個機會讓對方試試看。但是對悲傷的人來說,這些建議一點幫助也沒有。當人們因為不聽你的建議,而吃虧。你對他的同情心相對也會比較少。因為你會認為那是他自找的。

    看見對方的痛苦時,我們很難忍住不去分享自己看到的事實。但這絕對不是這個階段該做的事。如果你真心要給對方建議,你可以說,「我相信你知道應該怎麼做」「如果你想知道相關的訊息,請告訴我」。

    有時候,人們對受苦的人問東問西,也只是確保那件事不會發生在自己身上。

    5. 停止最糟情況的假設

    這個假設會讓對方更害怕。對於剛離婚的好朋友,你會跟她說「一個女人帶著一個孩子未來有多麼辛苦」的假設嗎?

    6. 強迫正面思考

    有些陳腔濫調的話語,例如「事出必有因」、「這是上天的安排」、「你要多往正面想」、「至少你還活著」。許多的研究支持這個論點,當我們在別人的受困經驗中強迫正面思考的力量,往往阻礙悲傷的人談論自己的感受,反而讓他們封閉自己。

    7. 消防隊才是英雄

    「你真勇敢」聽起來很正面,但是受苦的人聽起來可能是:「你真慘!我無法想像如果我是你的話要怎麼活下去」;「你好堅強」聽起來好像那個人很厲害,但是其實他的內心可能是破碎的。受苦的人不是英雄,消防隊才勇敢。

    我們永遠不知道對方吞了幾顆抗憂鬱的藥才能有今天的勇敢。如果不了解對方走過來的來龍去脈,避免用這些評論的方式來安慰他人。

    結語

    聽完了這一集的內容,你抓到安慰人的重點了嗎?

    1. 確認他順利分享自己的故事

    2. 確認他說話的份量佔了整個談話的95%。如果離題或失焦了,重新引導焦點到對方身上。

    3. 聚焦在他目前的感受,詢問對方「你今天感覺如何?」,然後,傾聽不打岔。

    4. 受苦的人才是最了解自己經驗的人,不要自以為聰明想著解決他的問題。接受事實與沉默的時間,聚焦在你們雙方關係的流動上。

    5. 做你能做的到,即便是小事,也能讓對方悲慘的日子有所不同。

    書中的許多例子都讓我心有戚戚焉,有些是我無意識對別人不自覺做出的反應,有些是別人在不自覺中對我說過的話而造成的傷害。當時的我無力做任何應變,只顧著帶著自己的傷口,一步一步地就這樣長大了。

    所以,我還真的不太會安慰人,不過看完了這本書的安慰人清單之後。我也很認真例了自己的清單。左思右想發現這篇文章或許也可以安慰到你喔!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喜歡透過閱讀日常發掘不同觀察視角,熱愛寫作與分享各類主題觀點:🌱內在思考 👁️學習觀點 💡超越自我。邀請您一起走出習慣性思考框架,讀讀不同的觀點、看看不一樣的生命。或許您也可以定義自己的價值,開展出另一種生命的可能!更多關於我:https://taplink.cc/readingyasmine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