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許玲齡
陽光煦煦,春風微微,《發現山茶》的佳薇、勇德在老龍眼樹下精心佈置茶席,聆聽鳥聲鳴叫讓人宛若仙境喝山茶。
從六龜新發27號馬路轉進,爬了一小段的上坡路,遇見這片山岩以老工法堆砌堅固的古老石坡崁,《發現山茶》重新改造韻味十足的老房子就到了。
《發現山茶》的何佳薇&李勇德夫妻倆人,從都會返鄉回六龜接下父祖輩開闢的山林,不只以文創、美學概念創新茶農的經營方式,而懷抱著土地、生態、對環境友善的理念,以自然農法栽種屬於喬木的台灣原生種山茶,更是返鄉種茶的堅持。
在《發現山茶》喝茶,不只喝山茶,入座茶席品茶之前,勇德引領大家認識夫婦兩人依照理想整修的老農厝,而後走進屋旁孕育茶苗的苗圃,觀察萌生新芽茶仔,已一年的種苗,以及屬於喬木的大葉種的台灣原生山茶,台灣原生山茶是大葉種的喬木,與金萱、翠玉等屬灌木的小葉種的烏龍、觀音等茶種不同。
這是實實在在認識六龜原生山茶,從種籽育苗、觀察生長緩慢的山茶苗栽,到高可達1、2層樓高的喬木茶樹。而不矮化茶樹,採茶就辛苦了,必須用勾子勾下樹梢(不可折斷樹枝)再採摘,野生山茶辛苦且得來不易呀!
而山林間野放生長的原生山茶,不修剪也不灑藥施肥,只靠雨水滋潤茁壯,既沒沒有農藥殘留,也無任何肥料的異味;且茁根於山林吸收著土地養分的茶樹,喝山茶,也是品台灣山林土地的好滋味呀!
在佳薇和勇德引領下,品茶先從茶香清淡但喉韻甘甜的白茶開始,對習慣於喝茶香濃郁的茶飲,這是全新的體驗!
市面難得喝到的白茶,茶葉不揉捻不發酵,靜置約三天自然萎凋好再烘乾,茶湯清澈茶香帶青味但茶湯入口甘甜且喉韻甚佳,耐沖泡,到第8泡雖然茶香已淡,但是仍甘甜。
第一泡喝白茶,第二泡喝喬木黃茶,製茶從萎凋、揉捻、手炒茶均自家完成,茶香耐聞且茶湯漂亮,入口茶香與甘甜有層次的逐漸體會,是品茶的全新體驗。
而重新整理打造的老房子,在裊裊茶香中,新風貌富魅力,《發現山茶》老房子內的茶席,採預約制,一次只接待一組2~4人,這次預約茶席人數多,《發現山茶》特地在院子裡擺茶席也更有風味。只可惜因為家族產業的因素不得不搬遷,期待著新空間完成後,再上山喝茶。
佳薇與勇德兩夫妻甚會說茶,也看出他們對茶的研究甚深,在他們引領下,更能體會山茶的精髓呀!
#勇德以構樹皮敲打出來的桌布,構樹也是台灣原生種植物,是梅花鹿的最愛,又稱鹿ㄚ樹,(近年來植物界最夯的研究是構樹與南島語系族群的DNA之關聯)構樹皮纖維長、韌性足,且具延展性,以往,台灣平地的平埔族群將構樹皮敲打後製成樹皮衣。
公元一七一七年《諸羅縣志》中提及台灣有原生茶樹的記載:「水沙連內山茶甚夥,味別色綠如松蘿,然路險又畏生番,故漢人不敢入採……」。
翻開我們熟悉的台茶史,「一七九六至一八二○年柯朝從福建引茶種入台,一八五五年林鳳池引進青心烏龍種於鹿谷凍頂山……。」 都說台灣茶種來自對岸中國,鮮少人知道原來台灣也有自己的原生茶種。
台灣山茶的第一部紀錄片是由一位阿根廷導演孔子君(Christian le Comte)花了兩年的時間拍攝。
原生茶樹(台灣山茶)的有效學名,在一九三七年就已由日人正宗嚴敬與鈴木重良兩人共同提出,他們當時就認為台灣山茶應該是一個獨立的種。二○○九年蘇夢淮正式確認了這個結果 ,提出Camellia formosensis作為原生茶樹的學名,之後則沿用《台灣植物誌》中所使用的「台灣山茶」為中文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