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罰孩子的意義在哪?」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一位媽媽問我,
處罰孩子的意義在哪?
這不是一位支持人本的媽媽,
而是一位篤信嚴格才能成才、打罵才會聽話,
卻對於目前女兒凡事擺爛,
極度無奈且無助的媽媽。
「回到家,餐袋就丟在那裡,我沒有幫她洗她就放給它臭!洗完澡,濕濕的毛巾就放在地上不管!一個女孩子衛生習慣這麼差!你看她衣服也穿不好,都不怕被別人笑耶!真丟臉!」
「吼她,才有可能動一下!每天這樣,越來越離譜!都這麼大了耶!」
「她這麼大了,難道還要我打嗎?我現在都搞不清楚,處罰她的意義到底在哪裡了?」
▪️
她都這麼大了,
當然不能再打了呀!
再打!你們的關係只會越來越糟呀!
處罰孩子的意義在:
父母在適合的時機,能給孩子做適當的提醒(警示)。
不合時宜、不適度的打罵恐嚇,
只會造成反效果!
孩子都大了,
妳唯有花更多更多的心力,
去靠近、去理解你的孩子,
用愛去融化她內心的冰山,
改變,
才會有可能呀!
▪️
還記得半年前曾寫過一篇:不能暴怒嗎?(連結放在留言區)
是對於溫柔教養迷思的釐清,
造成家長莫名焦慮論調的ㄧ個反思。
我說,
父母必需要在孩子年紀還小時,
適度的表達自己的(負面)情緒,
這也是在培養孩子適應社會的能力。
讓他從小就知道,
自己遇到的每個人,
都有可能會情緒失控,
他才能夠真實的正確的理解這個世界。
在家裡你或許可以不打不罵,
但是你無法保證,
孩子在學校不會被老師辱罵同學欺負,
長大在社會中不會被老闆和同事苛責,
不會被未來結婚的另一半歇斯底里的謾罵呀!
▪️
然而,打罵教養分成這三類:
1.失控型
父母很容易情緒失控,
自己經常一發不可收拾,
甚至會扯出很多與當下無關的事情。
2.掌控型
表面上是出於好意,
但實質上是想控制,
讓孩子什麼事情都得對他言聽計從。
3.警示型
父母完全是出於善意,
並沒有真的想把孩子怎樣,
更沒有人身攻擊的意思,
通常都是就事論事。
其中警示型,
是最合適且利大於弊的處罰方式。
孩子一方面明白了別人的生氣,
有些時候可能只是一種提醒,
也不會覺得別人對他兇一點就受不了。
不會覺得老師一兇他就不想上學,同學一戲弄他就害怕。
另一方面能夠強大自己,
去面對社會當中的那些掌控或者惡意的暴言暴行。
▪️
讓我想到一則案例,
是蘿蕊・葛利布,著名的諮商師寫的書:也許你該找人聊聊
裡頭提到的案例。
一位從小總是被別人欺負被看不起的媽媽,
因為童年的陰影,
導致自我內心的自卑。
他總是對女兒的吼叫,
表面上是出於愛,
但實際上是為了讓孩子完成自己童年未完成的夢想,
用女兒來療癒自己的創傷。
而他自己並未覺察,
他總是嚴格的要求孩子。
孩子衣服沒穿好,
身上有一點點的污垢,
他總會吼孩子。
孩子什麼事情都得聽媽媽的,
最後這個孩子迷失了自我,
得了嚴重的抑鬱症……。
這是一個掌控型又或失控型的媽媽,
沒有覺知的打罵與控制,
孩子通常都會走向極端,
甚至一輩子都走不出來。
▪️
在孩子還小尚未有獨立判斷的能力時,
採取「中庸之道」的警示型處罰,
是有其必要性的。
特別在孩子身心安全及辨識個人界限的守護,
能提供很好的效果!
父母只要懂得識別一下自己的打罵、吼叫,
是基於怎樣的目的,
就不會不小心落入極端,
變得難以收拾。
▪️
我始終認為,
情緒教養父母能從小教自己的孩子,
其實是最好的。
因為,
總不能期待別人粗魯對待完你的孩子後,
還能夠溫和的給你的孩子解釋吧?(笑)
#不打不罵是烏托邦教育
#打罵孩子建立在合宜的時機與清楚的目標
#亂打亂罵與不打不罵都不是愛
吉米說:
我這麼可愛,媽媽你怎打得下手?
avatar-img
12會員
119內容數
當一個大人(教師)懂得使用正確的對話方式,孩子(學生)會喜歡跟你在一起,你也會更喜歡孩子。正確的對話讓人生命經驗一致性的連結,教育只要往這個方向走,問題將不會是問題了。茶米老師的校園日誌,分享校園對話的實際案例,也紀錄茶米老師的成長。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獎懲制度一直都是雙面刃,當我們採用此方法不外乎希望孩子能「主動」去做他本應該做之事。   問題是,既然是「應該做的事」何必有賞有罰?   到底我們是希望孩子「他律」還是「自律」呢?
Thumbnail
在臉書社團看到有家長貼文抱怨,孩子洗澡都亂洗,有些身體部位沒洗乾淨,打也打了,罵也罵了,孩子依然故我,看完頗為那位被打罵的孩子感到不捨,幸好,底下有近三百則家長留言,讓人覺得溫暖。
Thumbnail
育兒過程中,父母難免會遇到孩子的各種行為問題,這些問題常常會引發父母的憤怒。當父母在生氣時處罰孩子,事後常會感到愧疚和後悔。這種愧疚感不僅影響父母的情緒,也可能影響親子關係和孩子的心理發展。
Thumbnail
這篇文章講述家長面對小孩說難聽話的困擾,以及採取的教育方式。從嚴厲的懲罰到轉變為鼓勵誠懇的教導,希望能夠改善小孩的言行舉止。
孩子2~3歲的時候 開始進入不要不要期 這也不要 那也不要 有時候生氣還會亂丟東西和打人
孩子約三歲開始 我和先生開始面臨到孩子各式各樣的情緒爆走 我逐漸懷疑人生 心想著這不是我要的親子關係 自以為教養方式"不打孩子" 選擇用罰站、斥喝、講道理、冷處理、鼓勵是對的 殊不知過了一年多 已經耗掉我家親子間不知多少的親密關係
Thumbnail
「昨天我在我小孩面前崩潰大叫了,我也不想這樣,小孩到了三多歲什麼都不要,爸媽的話都不聽,想要的東西不給他就大吵大鬧,難道是我不會教嗎?真的心好累....」 如果小孩很難教,那就改變我們的「教法」。 教養不能用「蠻力」
我的父執輩都是日本教育走過來的,所以隨手就是一個巴掌、抽出皮帶就鞭,真的是涼伴干絲,小菜一碟。但是我非常厭惡這樣的行為。我到今天都還看不起毆打或欺負無還手能力的人,何況是小孩,有些還是至親? 記得大女兒上學時,老師問我,可以適度的處罰嗎?我回家想了很久,直接寄了一封信給老師。如果我的小孩有危及到生
Thumbnail
在一次的輔導研習中,我向講師(精神科醫師)提出了一個問題: 「 我們應該在孩子犯錯之後,給他什麼處罰才不會傷害到孩子、又能達到處罰的目的? 」
Thumbnail
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其實無論是孩子或是家長,彼此都正在經歷一場學習之旅。 而在教養的過程中,我們時常會看到一個狀況: 許多人直覺認為應建立一套獎懲分明的機制,才能夠形塑孩子的正向性格,但在對孩子進行懲罰後,卻發現他開始對你感到害怕,不僅見到你就緊張,甚至開始迴避你。親子之間好像生疏了。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獎懲制度一直都是雙面刃,當我們採用此方法不外乎希望孩子能「主動」去做他本應該做之事。   問題是,既然是「應該做的事」何必有賞有罰?   到底我們是希望孩子「他律」還是「自律」呢?
Thumbnail
在臉書社團看到有家長貼文抱怨,孩子洗澡都亂洗,有些身體部位沒洗乾淨,打也打了,罵也罵了,孩子依然故我,看完頗為那位被打罵的孩子感到不捨,幸好,底下有近三百則家長留言,讓人覺得溫暖。
Thumbnail
育兒過程中,父母難免會遇到孩子的各種行為問題,這些問題常常會引發父母的憤怒。當父母在生氣時處罰孩子,事後常會感到愧疚和後悔。這種愧疚感不僅影響父母的情緒,也可能影響親子關係和孩子的心理發展。
Thumbnail
這篇文章講述家長面對小孩說難聽話的困擾,以及採取的教育方式。從嚴厲的懲罰到轉變為鼓勵誠懇的教導,希望能夠改善小孩的言行舉止。
孩子2~3歲的時候 開始進入不要不要期 這也不要 那也不要 有時候生氣還會亂丟東西和打人
孩子約三歲開始 我和先生開始面臨到孩子各式各樣的情緒爆走 我逐漸懷疑人生 心想著這不是我要的親子關係 自以為教養方式"不打孩子" 選擇用罰站、斥喝、講道理、冷處理、鼓勵是對的 殊不知過了一年多 已經耗掉我家親子間不知多少的親密關係
Thumbnail
「昨天我在我小孩面前崩潰大叫了,我也不想這樣,小孩到了三多歲什麼都不要,爸媽的話都不聽,想要的東西不給他就大吵大鬧,難道是我不會教嗎?真的心好累....」 如果小孩很難教,那就改變我們的「教法」。 教養不能用「蠻力」
我的父執輩都是日本教育走過來的,所以隨手就是一個巴掌、抽出皮帶就鞭,真的是涼伴干絲,小菜一碟。但是我非常厭惡這樣的行為。我到今天都還看不起毆打或欺負無還手能力的人,何況是小孩,有些還是至親? 記得大女兒上學時,老師問我,可以適度的處罰嗎?我回家想了很久,直接寄了一封信給老師。如果我的小孩有危及到生
Thumbnail
在一次的輔導研習中,我向講師(精神科醫師)提出了一個問題: 「 我們應該在孩子犯錯之後,給他什麼處罰才不會傷害到孩子、又能達到處罰的目的? 」
Thumbnail
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其實無論是孩子或是家長,彼此都正在經歷一場學習之旅。 而在教養的過程中,我們時常會看到一個狀況: 許多人直覺認為應建立一套獎懲分明的機制,才能夠形塑孩子的正向性格,但在對孩子進行懲罰後,卻發現他開始對你感到害怕,不僅見到你就緊張,甚至開始迴避你。親子之間好像生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