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3/02/26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處罰孩子的意義在哪?」

    一位媽媽問我,
    處罰孩子的意義在哪?
    這不是一位支持人本的媽媽,
    而是一位篤信嚴格才能成才、打罵才會聽話,
    卻對於目前女兒凡事擺爛,
    極度無奈且無助的媽媽。
    「回到家,餐袋就丟在那裡,我沒有幫她洗她就放給它臭!洗完澡,濕濕的毛巾就放在地上不管!一個女孩子衛生習慣這麼差!你看她衣服也穿不好,都不怕被別人笑耶!真丟臉!」
    「吼她,才有可能動一下!每天這樣,越來越離譜!都這麼大了耶!」
    「她這麼大了,難道還要我打嗎?我現在都搞不清楚,處罰她的意義到底在哪裡了?」
    ▪️
    她都這麼大了,
    當然不能再打了呀!
    再打!你們的關係只會越來越糟呀!
    處罰孩子的意義在:
    父母在適合的時機,能給孩子做適當的提醒(警示)。
    不合時宜、不適度的打罵恐嚇,
    只會造成反效果!
    孩子都大了,
    妳唯有花更多更多的心力,
    去靠近、去理解你的孩子,
    用愛去融化她內心的冰山,
    改變,
    才會有可能呀!
    ▪️
    還記得半年前曾寫過一篇:不能暴怒嗎?(連結放在留言區)
    是對於溫柔教養迷思的釐清,
    造成家長莫名焦慮論調的ㄧ個反思。
    我說,
    父母必需要在孩子年紀還小時,
    適度的表達自己的(負面)情緒,
    這也是在培養孩子適應社會的能力。
    讓他從小就知道,
    自己遇到的每個人,
    都有可能會情緒失控,
    他才能夠真實的正確的理解這個世界。
    在家裡你或許可以不打不罵,
    但是你無法保證,
    孩子在學校不會被老師辱罵同學欺負,
    長大在社會中不會被老闆和同事苛責,
    不會被未來結婚的另一半歇斯底里的謾罵呀!
    ▪️
    然而,打罵教養分成這三類:
    1.失控型
    父母很容易情緒失控,
    自己經常一發不可收拾,
    甚至會扯出很多與當下無關的事情。
    2.掌控型
    表面上是出於好意,
    但實質上是想控制,
    讓孩子什麼事情都得對他言聽計從。
    3.警示型
    父母完全是出於善意,
    並沒有真的想把孩子怎樣,
    更沒有人身攻擊的意思,
    通常都是就事論事。
    其中警示型,
    是最合適且利大於弊的處罰方式。
    孩子一方面明白了別人的生氣,
    有些時候可能只是一種提醒,
    也不會覺得別人對他兇一點就受不了。
    不會覺得老師一兇他就不想上學,同學一戲弄他就害怕。
    另一方面能夠強大自己,
    去面對社會當中的那些掌控或者惡意的暴言暴行。
    ▪️
    讓我想到一則案例,
    是蘿蕊・葛利布,著名的諮商師寫的書:也許你該找人聊聊
    裡頭提到的案例。
    一位從小總是被別人欺負被看不起的媽媽,
    因為童年的陰影,
    導致自我內心的自卑。
    他總是對女兒的吼叫,
    表面上是出於愛,
    但實際上是為了讓孩子完成自己童年未完成的夢想,
    用女兒來療癒自己的創傷。
    而他自己並未覺察,
    他總是嚴格的要求孩子。
    孩子衣服沒穿好,
    身上有一點點的污垢,
    他總會吼孩子。
    孩子什麼事情都得聽媽媽的,
    最後這個孩子迷失了自我,
    得了嚴重的抑鬱症……。
    這是一個掌控型又或失控型的媽媽,
    沒有覺知的打罵與控制,
    孩子通常都會走向極端,
    甚至一輩子都走不出來。
    ▪️
    在孩子還小尚未有獨立判斷的能力時,
    採取「中庸之道」的警示型處罰,
    是有其必要性的。
    特別在孩子身心安全及辨識個人界限的守護,
    能提供很好的效果!
    父母只要懂得識別一下自己的打罵、吼叫,
    是基於怎樣的目的,
    就不會不小心落入極端,
    變得難以收拾。
    ▪️
    我始終認為,
    情緒教養父母能從小教自己的孩子,
    其實是最好的。
    因為,
    總不能期待別人粗魯對待完你的孩子後,
    還能夠溫和的給你的孩子解釋吧?(笑)
    #不打不罵是烏托邦教育
    #打罵孩子建立在合宜的時機與清楚的目標
    #亂打亂罵與不打不罵都不是愛
    吉米說:
    我這麼可愛,媽媽你怎打得下手?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