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自己走在時間線上,「過去」將我拉向一個方向,「現在」將我拉向另一個方向。我的看見與聽見,使得恐懼無處不在,我不知道自己身在何處。
上述這種在時間上,身體的不適感,如失焦的鏡頭,
看見、聽見、觸碰、移動、直立都在鏡頭的斑爛炫目裡。
自我的清晰感,如對焦的鏡頭,
下一秒成了散景。
循著模糊的軌跡,尋找前一刻的拍攝者。
突然想到用失焦 來隱喻創傷倖存這件事。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 隨著媒體(新聞、電視劇等)及心理健康的推廣,我們逐漸知道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是什麼,也了解造成 PTSD 的事件,大致可分人為與天災兩種,前者如交通事故、火災、性侵暴力等;後者則有地震、颱風、海嘯等,使得我們對倖存者多了一份理解,如台灣發生可能引起PTSD事件有921地震、SARS、太魯閣號事件、COVID-19等。PTSD主要症狀如下: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根據美國精神醫學會DSM-IV-TR診斷標準:
此人曾目擊、經驗、或被迫面對一或多種事件,牽涉實際發生或未發生,但構成威脅至死亡或身體傷害等。 此人之反應包括:強烈之害怕、無助感、或恐怖感受。 兒童可能以混亂或激動之行為表達。 此創傷事件,可以下列方式,被再度體驗:反覆之痛苦回憶或夢境,類似情境引發之強烈心理痛苦或生理反應。 持續逃避與此創傷有關之刺激,並有著一般反應性麻木。如避開話題、創傷地點,無法記起事件重要部分,減少重要活動與興趣,對前途悲觀,無法再愛,不期待再能有事業、婚姻、小孩、或正常壽命。 持續過度警醒。如難入睡或保持睡著,易怒,注意力不集中,易受驚嚇等。
此障礙總期間,超過一個月。造成臨床上重大痛苦,或功能損害。又在壓力事件後六個月方出現,屬延遲發作型。
簡單來說,當我們突然遭逢重大變故、創傷事件後,因創傷而出現的一種嚴重身心疾患。主要有三種核心症狀:經驗重現、逃避及過度警覺。亦可能出現生理症狀,如失眠、胸悶痛、心悸、呼吸困難......等症狀。
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CPTSD) 然而,我們並不一定只有遭受單一重大事件,才會造成心理創傷。更多時候,是我們也未發現自己正在經歷創傷,等到長大後,才慢慢「理解」,原來過去在關係中被對待的方式,也可能是一種創傷經驗,這樣的經驗是慢性、長期地多次發生。對於這樣的創傷經驗,我們稱之為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Complex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CPTSD) ,但在考慮是 CPTSD 前,需先排除人格疾患(註1)。
CPTSD 通常發生在生命早期,重複性的創傷經驗,如虐待、忽視或遺棄、經歷或目睹家暴、被迫或被操縱賣淫(性交易)、酷刑、綁架或奴役等。因為是生命早期經驗,所以會影響兒童發展,且這些經驗事件經常發生在照顧者身上,因此亦會影響依附關係。(參考:
依附關係的樣貌─理解關係創傷的一把鑰匙 )
1998年,美國 Vince Felitti 與 Bob Anda 醫師,研究童年逆境經驗(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ACEs )與成年後健康狀況的關聯(註2),研究指出童年不良經驗對成年後身心健康的影響,如大腦發展、免疫系統、賀爾蒙等激素系統、DNA讀取與轉錄的方式所造成的影響,同時,也會影響罹患心臟病、肺癌的機率。其中大腦發展的失衡,可能影響伏核(酬賞中心、物質依賴)、前額葉(衝動控制、執行功能)、杏仁核(情緒中心、恐懼)......等等,以上會進而影響孩子們對思考、感受自我、他人及世界的方式,如難以信任他人、覺得自己不值得被愛、感覺疏離、難以表達需求......等等。
以下幾種可能造成創傷的經驗,提供參考。
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CPTSD) 可能來自於以下經驗: 童年時與家長或照顧者的關係中,充滿畏懼與不確定性 ,甚至可能令人崩潰。 曾持續或一再感覺自己被忽視 或曾遭受生理、言語、性方面的虐待 。成長過程曾處於家庭暴力中。 由處於成癮狀態或有心理疾病但未受治療的照顧者 帶大。 曾在幼兒期或青春期 等特別敏感的發展時期受到虐待。 曾遭到嚴峻的社交壓力,像是被霸凌、社交障礙 或曾在生活環境中遭遇創傷事件,卻沒有照顧者保護或支持 。 受到歧視或感到無力時,照顧者並沒有 幫你說話或顧慮到你的需求。
(摘自 創傷療癒手冊)
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CPTSD)的症狀 除了PTSD 的所有核心症狀:
再經驗、麻木及過度警醒 外,CPTSD 症狀通常還包括以下:
1.
情緒調節困難:
CPTSD倖存者,其對感受性的語言較有限,且通常很難辨識、調節或表達情緒甚至失去對情緒的控制,可能表現出爆發性的憤怒或持續低落的情緒,如悲傷、憂鬱或自殺念頭。而這些情緒通常都與當下事件不符合比例原則,即在該事件下,所出現的情緒應不會那麼過度強烈或麻木,因此我們就會思考,也許該情緒並非是此刻才出現的,可能是過往的情緒來到現在,這一刻我們也稱情緒閃現(flashback)。情緒閃現是一種退化,當退化到過去的那一刻,恐懼、羞恥、憂鬱、焦慮......等等情緒,便掌控了我們的感覺。
除了情緒外,筆者在這邊提出另一種閃現 –
身體感覺 。創傷經驗,不會只出現於情緒的重現,身體感覺也會重現,只是我們經常忽略身體感覺或僅認為是生理的不適感。你曾問過自己:為什麼有一直未檢查出異常的生理不適嗎?
其實身體就像個說書人,姿勢、疤痕、動作、疾病、體型,都在說著過去的生命經驗。這個說書人,最喜歡用隱喻的方式來告訴您發生什麼事,如當生病了,我們會嘗試很多方式,來證明那個疾病或症狀,而不是關照身體怎麼會有這樣的發生。我們逐漸與自己的身體脫離,也漸漸地不允許且抗拒任何不正常的身體反應。(參考:
靜靜地好奇那個緊繃,也許您觸摸的是背後的生命故事 )
例如:有個來談者,呈現的姿態是緊繃的,但他未意識到自己是這樣的身體狀態,治療過程中,亦發現當身體放鬆時,會無意識地回到緊繃。那我們就可以從身體感覺,慢慢地去探索為什麼身體會是這樣的狀態?當他覺察身體是這樣的狀態時,也許他就能憶起發生了什麼事?
2. 負面自我概念:
他們習慣以僵固、混淆的負面眼光看待自己,有更多的無助、內疚或羞愧感受。長期受虐或忽視的情況下,無力或無法承認父母或主要照顧者是壞的,或當時還無法在內心將好、壞二元整合,另外父母或主要照顧者是當時安全感的唯一來源,因此會向內攻擊自己,責怪自己,覺得自己毫無價值,他們無法信任自己、他人及世界,認為周遭的人與環境是不安全,而且他們逐漸相信自己是無力改變的,對自己、世界的微弱感受或無感受,經常會去思考活著的意義為何。
3. 人際關係困難:
由於難以信任他人或負面的自我概念,人際關係可能會受到影響。CPTSD倖存者 ,可能會逃避、發展不健康的關係或難以維持穩定的關係,因為這是他們過去所經驗到的,特別是親密關係之人。虐待與愛交織的早期生命經驗,讓他們在人際關係,特別是伴侶關係,渴望愛與被愛裡,仍隱含著虐待的元素。虐待可能是語言、情緒、肢體上,而這些也會再次出現於親密關係裡。
上述三者為必要症狀。
4. 意識改變:
自我意識與現實世界的分離,如一個人可能會與自己(失去自我感)或世界(失去現實感)脫節,也會有忘記原本身份的情況,有些人甚至會忘記他們曾經的創傷(解離性失憶)。
一開始,解離是安全、自我保護的自然反應,為了幫助因應極度的傷痛,讓痛苦隔絕於意識之外。但長期持續的解離會影響我們的日常活動,並會扭曲或破壞時間感與生活的連續性,這可能損害學習與社交互動。其中,兒童的解離較難被發現,有時候他們看起來只是在發呆、經常做白日夢或注意力不集中等,當發現孩子經常如此,可以多觀察與詢問。
對解離的想像 :在這邊,我想提及一個關於解離的想像,可能會有些虛幻,也許您能試著讓自己以感受去感受它。在我們投身地球後,還是嬰孩的我們,仍保有靈性世界的殘餘,如信念。此時,我們身體是柔軟的,使得我們很容易與他人連結甚至活在他者之中,因此我們容易受干擾,自我也容易被晃動。當慢慢長大,身體愈趨地球化,也就是身體逐漸成為堅硬的軀殼,與外界有了明確的界線,我們愈關注自身,愈能意識自我,「我」的存在。
童年創傷也被困在這身軀殼裡,它不安於此地,需要更大的空間,因此,必須再退回到那柔軟的物質身,讓創傷的心魂得以釋放,自由來去甚至躲藏。此時,自我意識為了抵抗硬化的身軀,削弱了它對身體主導的力量。此刻,需協助讓軀殼恢復成堅硬,也就是回到地球化的狀態,有直立於地球的力量,讓自我意識能專注於讓自身回到中心。
5. 意義系統喪失:
信念決定了我是誰以及我的行為方式,因此不一定是宗教信仰或未隸屬於任何團體,是一種失去核心信仰、價值觀及希望。缺乏自我,無法以一種持續穩定的自我與他人、世界相處甚至認為存在毫無意義,帶著無望感。跟負面自我概念不太相同的是,喪失可能是一種空白或已經模糊得讓人看不清,它不一定是負面,但它會因為空白而出現更多在思考、關係上的困難。
就像深入黑暗中,黑暗仍有它的紋理質地,只是很難看見,必須去觸摸,但是觸摸又讓人感到恐懼,最後只好絕望地待在黑暗裡,一動也不動。有時渴望微光能看見黑暗的模樣,但一點光影,不小心都可能讓我們退到深處。
也許可以這樣問問自己:
我如何表達我對他人與這世界的看法?
關於我與自己的關係?
所有這些症狀都可能改變生活,並對個人、家庭、社交、教育、職業或生活的其他重要領域造成嚴重損害。
註1:
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與邊緣型人格障礙症(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BPD)會有共同病徵,如情緒調節異常、負面自我概念。雖需鑑別診斷兩者的不同,但兩者仍會可能共病。
註2:
童年逆境經驗(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ACEs )
涵蓋10種逆境經驗如下:
照顧者的羞辱咒罵
照顧者暴力對待
照顧者性騷擾/性侵害
情緒疏忽
生理上疏忽照顧
父母離異或遭棄養
母親遭受他人暴力對待
照顧者藥酒癮
照顧者有嚴重心理/精神疾患或曾試圖自殺
家人曾入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