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在休息時,肌肉卻無法放鬆,我們可以一起好奇為什麼這些肌肉仍然需要收縮。我們的身體知道為什麼必須維持緊張(收縮)甚至無法動彈的狀態,只要慢慢地、靜靜地覺察與緊張相關的意識下有著什麼,他正等著你看見。
從小我們就被訓練坐著,這個 坐著 在告訴我們什麼?
在家要好好坐著 (如坐好才有飯吃),在學校要好好坐著 (才不會被罰站),或是在其他場合要好好坐著。筆者的意思不是說坐著是件壞事,而是當我們坐著,為了符合社會期待、害怕、恐懼等,必須專注在眼前某件事情,我們正切斷此刻與身體的連結,為了安全、生存,我們被訓練成漸漸忽視內在需求的大人。不僅是坐著,在任何一個片刻,都可能有這樣的發生。
特別是現在,全球處在Covid-19的籠罩下,我們專注在外界訊息的抓取,透過抓取的資訊來決定下一步動作。這使我們處在大量使用前額葉、杏仁核的狀態,常常忘了最能感受到安全的爬蟲腦(腦幹),即身體感受。我們常處在動員 (Drive)與警戒 (Threat)的系統,越使用,它就越擴大,而忘了我們也有自我安撫系統 (Soothing),可以從身體感受進入到這系統裡。
身體就像說書人,姿勢、疤痕、動作、疾病、體型,都在說著你的生命經驗。這個說書人,最喜歡用隱喻的方式來告訴您發生什麼事,讓我們以為我們生病了,我們會嘗試很多方式,來證明那個疾病或症狀,而不是關照身體怎麼,怎麼會有這樣的發生。我們與自己的身體脫離,也漸漸地不允許且抗拒任何不正常的身體反應。
那天一位來談者,因為長期頸部緊繃、疼痛,生理檢查都無明顯異常,而前來求助。在某次心理諮商,我準備了兩樣物品,一為穿著棉線的數顆圓球,一為穿著竹筷的數顆圓球。您可以想像得到兩種狀態,一個會隨著棉線隨意移動的圓球,一個是完全不會動的圓球。來談者只能感受到痛跟麻,而且對於我的語言引導有困難移動,就像那穿著竹筷的圓球。我用著像是駭客任務的慢動作,移動著穿著綿線的圓球,先從可以移動的身體部位開始跟著,慢慢地來到頸部。幾次下來,他也漸漸意識到,這樣的疼痛跟他認為不可或難以動彈的生命有著類似的處境。我們一起看見,身體感覺就像說書人,正在說書中的生命故事。
我們如何去感覺或有意識地看見感覺底下有著什麼呢?
追蹤感官感受 tracking sensation
在感覺到身體緊繃或其他感覺前,我們要先學會如何感覺到它。在說書人面前,雖然你已經跟他相處多年,就像每次都聽一樣的故事。這次試著讓自己像個孩子,充滿著好奇的眼神與專注的耳朵。
看著外在世界,我們多數人都有追蹤、搜尋目標的能力。同樣地,觀察內在感受,也能實踐這樣的能力。只是感受著、看著甚至追蹤內在感覺的移動,多給自己一點時間,就能給自己創造更多的空間,意謂著更能涵納內外的擾動。涵納,之前的文章曾提到,其包含兩個概念,身體容器與接納。身體是個容器,既然是容器,想像它有著容量與界線。它是一個有彈性的容量與界線,只是容器會因為我們的生命經驗,可能僵化、疲乏或警覺,讓自己只能維持在某個狀態裡,但長大的我們,其實有著未看見的內在或外在資源 (雖然有些人真的非常缺乏這類經驗),無論是透過他人或是自己,當我們找到一點點資源時,就能開始練習慢慢鬆動容器的容量與界線。
感官感受來自哪裡?
來自身體內的經驗,通常並存著可見與不可見的外在刺激。當感官感受的語言涉及以下:運動覺、本體覺、平衡覺(前庭系統)、自主神經系統,而非僅是意識上的概念思維談話,這裡不是說治療性談話無幫助,而是前者較會觸發程序性或內隱性的記憶,再次完成過去未竟的生物性反應,藉此恢復Core response network (CRN)系統(註一)。
我要怎麼感覺?
在這裡,提供幾種方式,沒有順序,用您最能感受到的方式進行。
1. 不帶批判、評價,只是單純地觀察每個身體感覺,如某個身體部位的僵硬、柔軟、溫度、緊縮、移動的衝動......等等。觀察這些感覺如何在你命名、說出它們時,可能出現的變化。這過程,外界、內在訊息不斷襲來,但我們這次讓自己做一件事情就好,我的身體有哪些感覺?
當注意到一個感覺後,試著問問自己,還有其他感覺嗎?允許自己沉浸在這樣的感覺裡,接下來怎麼了?允許身體接下來想做什麼?賦予身體感覺時間性。
2. 學習追蹤此刻感覺的變化,可能變強、變弱或移動到他處。學習在不同感覺中移動,不特別攀緣依附哪一種,即使它伴隨著負面情緒。
3. 學習將感覺影像化,我們就可以決定他與我們之間的距離,也可以從具象的改變,體驗到感覺的改變。譬如緊繃的部位,若可以看見它,它會什麼樣子,形狀、顏色、質地、大小、氣味......等等,有沒有可能會移動或其他變化。
4. 有時候,當我們靜靜地時候,反而感受不到身體的感覺,此刻我們可以做一些簡單的動作。譬如現在身體各部位的姿勢是什麼?坐著的時候,慢慢地墊起腳尖再放下、轉動腳踝、將手指指間輪流互相觸碰、感覺背部靠在椅子上、用手感受牆壁的堅固程度或輕輕地推牆壁......等等。
5. 有時候,不是感覺不到,而是沒有語言可以形容那種感覺。就像情緒辨識一樣,我們可以先學習關於情緒的語言。而關於感覺的形容詞,這邊提供幾項給大家參考:壓力、氣流、張力、疼痛、刺痛、瘙癢、溫度、大小、形狀、重量、運動軌跡、速度質地、元素、顏色、情緒 (如封閉、振奮、垂墜、提升...等等描述)、聲音、味道、氣味......等等,以上為筆者在進行追蹤感官感受技巧時會用到的特質,當然還有更多的感覺特質,等待您去探索。
6. 因為過去經驗,某些感官感受可能是一種威脅,促使我們出現戰、逃或凍結反應。我們可以探索其他相對安全或中和的感官感受;透過滴定技巧,一點一點地接觸伴隨威脅的感官感受,增加自己的承受力;也可以透過重力毯、抱枕、布偶......各種柔軟或具有包覆、重量感的物品來支持自己現在的身體。
7. 最後,通常感覺會伴隨著情緒與意識 (念頭),反之。在接收外在訊息,身體永遠比大腦快,正確來說腦幹永遠比前額葉快,且腦幹會將接收到的訊息傳遞到邊緣系統、前額葉。也因為這樣,大腦與身體可能處在不一致的狀態 (身心分離,這在麻醉患者身上,是一個很明顯的例子,之後可以跟大家聊這部分),而出現生命困境。但一開始所說的,大量使用前額葉,已是我們慣用的方式,甚至讓它掌管一切。仔細想想,是不是感覺、念頭、情緒三者無限循環,已分不清誰是因、誰是果。因此,我們可以從感覺或情緒為初始點介入,慢慢地鬆開這樣具有張力的循環。
緊繃,他是有意圖的,嘗試在跟我們說什麼。我們思考漸漸長大適應,為了生存,有時我們不得不跟緊繃 (感覺、情緒)分開。而那是長久以來不願意或已經遺忘的片刻經驗給您的線索。
那是過去的緊繃,而現在您,有能力、有選擇如何觸摸他。
註一:
CRN 系統為大腦下皮質層系統,涵蓋自主神經系統 (ANS)、情緒運動系統 (EMS) 、網狀喚醒系統(RAS)、邊緣系統(LS)。身體經驗創傷療法,目的在恢復此系統功能,因為創傷、壓力,可能會導致此系統失衡。譬如陪伴創傷過程,可能出現激動反應,包含自主神經或內臟器官激活 (ANS)、恐懼情緒 (LS)、肌肉緊張(EMS),強烈的感官喚醒(RAS)。
哭泣,有時可視為是激活的神經系統恢復平衡的行為,但前額葉皮質層會有意識地抑制情緒。有時來談者眼眶泛淚,臉部僵硬,邀請她可以在這樣的感覺裡一下下,她說:我不敢。
參考資料:
Payne P., Levine P. A., Crane-Godreau M. A. (2015). Somatic experiencing: using interoception and proprioception as core elements of trauma therapy. Front. Psychol. 6: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