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傷帶來的身體凍結與關閉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當我們身體處於失調時,如凍結或關閉,我們的前額葉皮質層就會當機,無法進行邏輯性的認知思考,同時邊緣系統,透過強烈的情緒來因應威脅,促使本能生存的行為,這是一種為了保護自己的無意識反應。而凍結與關閉,這兩者是不同的現象,儘管它看起來都是無法移動的狀態,因此我們經常會混淆,甚至將兩者當作相同的狀態。也許澄清這兩種的差異,在自我觀察或治療上會更清楚,才能獲得更好的治療策略。
自律神經階梯圖 /李奎諺臨床心理師

凍結 Freeze/Frozen:無法戰鬥或逃跑的狀態

生物化學反應:
1. 脫離身心容納之窗,來到過度激發(高度喚醒)狀態。
2. 肌肉緊繃,具有能量但無法釋放(僵直)。
3. 身體困住的感覺:交感與副交感神經能量相當,即身體想動但無法動彈。
4. 淺而急促的呼吸。
5. 眼睛睜大。
6. 當威脅消失,身體就準備好返回戰/逃狀態。
人類可能遭遇凍結的狀況:
無法逃跑或反抗的暴力、虐待,包含身體與情感,如性虐待、家暴。又或為混亂型依附風格(Disorganized attachment),該類型因親近與疏離都會帶來焦慮、恐懼,因此,他們有更多的內在批評與認知偏誤,更常與情緒脫鉤甚至從未經驗過情緒的調節,其可能在依賴與切斷關係間擺盪(或可說因恐懼而在焦慮 ─ 憂鬱間擺盪),有時擺盪的速度極其之快。大多數混亂依附者還是孩子的時候,父母或照顧者行為反覆無常且是孩子恐懼的來源,但同時他們又是孩子的照顧者、保護者,因此孩子很容易習得無助,轉而向內攻擊批評自己。。
人類凍結反應:
1. 情感麻木
2. 對事物經常感到無助與絕望
3. 經常感到羞愧、自責、罪惡感
4. 與人連結降低,減少眼神接觸
5. 失去時間與空間感
6. 易疲累
脫離凍結反應的方式:
1. 溫和、緩慢且微小的移動,如移動手指、微笑、眼神接觸......等等。過大的移動,身體反應進入戰或逃的狀態會引發個體危險感,使其再度陷入凍結狀態。凍結可能出現於全身亦可能出現於身體某部位,因此,必須耐心地尋找並增加身體各部位的移動。
2. 引導練習:呼吸、正念。
3. 共同調節,參考 如何為創傷建立平衡的節奏與調節方式 該篇文章最後一段。
4. 注意力放在此時此地此身。

關閉 Shutdown:癱瘓、假死的狀態

生物化學反應:
1. 脫離身心容納之窗,來到過低激發(低度喚醒)狀態。
2. 肌肉鬆軟無力。
3. 副交感神經系統(背側迷走神經系統)占主導地位,交感神經能量低。
4. 心跳、血壓下降。
5. 流向大腦的血流量減少,可能導致思考及記憶力下降。
6. 暫時停止呼吸、睡眠呼吸暫停。
7. 新陳代謝下降而減少對食物的需求。
8. 對疼痛的敏感度下降。
9. 外界刺激訊息在丘腦停止,未到達皮質,致無法理解或對身體內外感覺混淆。
10. 當威脅消失,身體就準備好返回戰/逃狀態。
11. 眼神渙散。
12. 可能呈現昏倒狀態。
13. 難以說出話來或感到喉嚨緊縮。
14. 身體想呈現蜷縮狀態。
動物關閉反應:
呈現裝死狀態,甚至有些動物會透過腺體散發惡臭,減少被獵食的可能。
脫離關閉反應的方式:
1. 溫和、緩慢地激發交感神經系統(專注於身體運動感覺/動覺),且避免進入戰或逃狀態。
2. 背側迷走神經系統的對立面是社會參與(連結)系統,因此,可以建立健康的社交活動或適當的依附、信任關係。
3. 協助尋找隱藏或不被允許表達的情緒,如憤怒,重新與情緒產生連結。
4. 減少並理解對關閉反應的羞愧感
5. 引導練習:呼吸、正念、瑜珈。
凍結、關閉 比較圖 / 李奎諺臨床心理師
此篇文章會顯示動態置底廣告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2K會員
166內容數
《聽聽心理說的話 PSYCHOLOGY LISTENING》 「人生不是有待解決的問題,而是等著被經驗的現實。」 心理非心裡,卻也說進您的心裡。這裡有一篇篇的生命經驗、心理治療的看見與心理學知識,轉換為療癒性的文字。當您看了,希望能讓您安住當下。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聽心理沙龍 的其他內容
行李箱/列車,是移動不安的冷冽,孩子是讓我們穩定寄託的溫暖。影片中,畫面經常是兩者一起出現,從一開始溫暖躲在冷冽裡(小雪、茂躲在行李箱裡),最後溫暖依然在冷冽裡(明、坐在電車裡),但最後的溫暖創造了有著窗戶的空間,亦有了陪伴,雖然是在傷痛之後。 當然中間也曾在尋找母親出現,從那時候,列車逐漸取代..
也許可以讓這隻貓及音樂,在某天成為憶起愛的象徵。 孩子們,有一天妳們終會離開這個家到遙遠的地方,希望當妳們按下播放鍵,能再次感受睡前的愛(還有爸爸碎念著快點睡)。 孩子們已經習慣在睡前要去摸摸這隻伸懶腰樣的木製貓音樂盒,手握著發條說:轉轉轉。神隱少女的音樂與爸爸的碎念聲,陪著他們躺在床上,睡睡(念
創傷帶來感覺的遺落,而這也成為資源, 使我們得以於暗滲透時擴展,於光透出時型塑, 在擴展與型塑中,成為我。 暗與光,這是將自身揉捏或繪製成創傷容器的過程。在型塑時,混亂、對抗、防衛、凍結不斷地滲進容器裡,也成為容器本身,而我們形塑的不是容器本身,而是重複在容器的背景裡揉捏塗抹。
一個人與母親的關係,造就了對待世界的基礎。 每個人都有創傷,創傷使得某部分的我們停留在那,這樣的停留會使我們無意識地複製過去的相處模式(親子關係),雖然看似不適應,因我們潛意識總想修復過童年的傷,通常,長大的親密關係正是對親子關係的複製。若我們對此無意識,則會一直落入負向的關係樣態......
生命河流是一連串不斷從星辰身的外在感官透過視覺的神經系統進來的離斥過程,歷經了感官、理知及意識心魂,透過想像(imagination),再流到外在客觀的內在感官的融合過程,是意志力的過程,亦是感官知覺、記憶圖像與想像的連續交會過程。 來到意識心魂的深處,自我組織的活動或是隱含著靈性世界的訊息....
在我們這個時代,許多人在不知不覺中盲目前行,以尋求自我實現,殊不知可能因為否認生命本能、直覺與我們內在男性女性的自我,逐漸走向自我分裂的狀態。其實我們每個人內心也都有狗狗托托、稻草人、樵夫與獅子,在生命的旅途中,經歷受傷與復原的循環。然而越能與內心的稻草人、錫樵夫、獅子的相遇,越能讓身心逐漸一致。
行李箱/列車,是移動不安的冷冽,孩子是讓我們穩定寄託的溫暖。影片中,畫面經常是兩者一起出現,從一開始溫暖躲在冷冽裡(小雪、茂躲在行李箱裡),最後溫暖依然在冷冽裡(明、坐在電車裡),但最後的溫暖創造了有著窗戶的空間,亦有了陪伴,雖然是在傷痛之後。 當然中間也曾在尋找母親出現,從那時候,列車逐漸取代..
也許可以讓這隻貓及音樂,在某天成為憶起愛的象徵。 孩子們,有一天妳們終會離開這個家到遙遠的地方,希望當妳們按下播放鍵,能再次感受睡前的愛(還有爸爸碎念著快點睡)。 孩子們已經習慣在睡前要去摸摸這隻伸懶腰樣的木製貓音樂盒,手握著發條說:轉轉轉。神隱少女的音樂與爸爸的碎念聲,陪著他們躺在床上,睡睡(念
創傷帶來感覺的遺落,而這也成為資源, 使我們得以於暗滲透時擴展,於光透出時型塑, 在擴展與型塑中,成為我。 暗與光,這是將自身揉捏或繪製成創傷容器的過程。在型塑時,混亂、對抗、防衛、凍結不斷地滲進容器裡,也成為容器本身,而我們形塑的不是容器本身,而是重複在容器的背景裡揉捏塗抹。
一個人與母親的關係,造就了對待世界的基礎。 每個人都有創傷,創傷使得某部分的我們停留在那,這樣的停留會使我們無意識地複製過去的相處模式(親子關係),雖然看似不適應,因我們潛意識總想修復過童年的傷,通常,長大的親密關係正是對親子關係的複製。若我們對此無意識,則會一直落入負向的關係樣態......
生命河流是一連串不斷從星辰身的外在感官透過視覺的神經系統進來的離斥過程,歷經了感官、理知及意識心魂,透過想像(imagination),再流到外在客觀的內在感官的融合過程,是意志力的過程,亦是感官知覺、記憶圖像與想像的連續交會過程。 來到意識心魂的深處,自我組織的活動或是隱含著靈性世界的訊息....
在我們這個時代,許多人在不知不覺中盲目前行,以尋求自我實現,殊不知可能因為否認生命本能、直覺與我們內在男性女性的自我,逐漸走向自我分裂的狀態。其實我們每個人內心也都有狗狗托托、稻草人、樵夫與獅子,在生命的旅途中,經歷受傷與復原的循環。然而越能與內心的稻草人、錫樵夫、獅子的相遇,越能讓身心逐漸一致。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如果你常閱讀創傷相關主題的文章,應該會常接觸到一個專有名詞,叫做「解離」。「解離」是指在個人壓力已經超出當下能承受的範圍時,個人的認知思考、情緒、身體感受三者分離的狀態。
●          團體工作/專業工作中, 面對壓力,常見創傷喚起的神經系統反應 ■          戰(反擊,來避免再受傷) →攻擊、指責 ■          逃(移動,到更安全的地方) →迴避、打岔、說笑、理智化 ■          凍結(關閉感受,以避免感受到
Thumbnail
情感上的疏離並不總是壞事。當您需要保持界限、避免他人不必要的能量超載,甚至在危機情況下幫助他人時,它會派上用場。但是,當情感疏離成為一種自動的內在防禦機制時,它就會變成它的不健康孿生兄弟(情感麻木)。 “感受到強烈的情緒有什麼好處?” 你可能會問。答案是...如果沒有感受我們的情緒,
Thumbnail
痛苦的來源,經常來自大腦的自我設限。保持開放的態度,可以跳脫固執的信念。
Thumbnail
我們的心會受傷,會試到傷透心為止,絕望之後便不敢再伸出去了 受傷的心第一類來自童年,被父母或照顧者「情感疏忽照顧」,他們不理你,忽視冷漠不回應,你會以為自己不好或做不好,責怪自己。此匱乏並將延伸到成人的不安全依附關係 受傷的心第二類是「關係裡的互動」,是真心換絕情
Thumbnail
這篇是給稍微有所準備,要練習面對創傷的人 創傷反應的自動防衛機制是「解離(讓頭腦逃走,只讓身體留著承接痛苦)」這一類的保護 是一種逃避巨大能量威脅的反應, 是因當時無法反抗而向內縮的保護反應,外面無法逃離,於是從內在把自己抽離 讓「我不在我裡面」,或直接失去意識,某種程度類似休克
這是一個意識層面、實際情況不斷交疊的過程,簡單來說就是大腦的直覺反應與心理的防備反應,在那些非我的能量裡所產生的分裂情緒。 - 我們不可能知道每個人到底經歷了什麼、整合了什麼,能夠明白的是,那些能夠說出口的都是淺層的,和解能夠藏在對話裡,也會躲在殘酷的事實裡。 - 有時過於理性而失去了情感連
Thumbnail
當傷口的鮮血掩蓋我們,使我們停留在表層,這滿滿湧出的內在憤怒、悲傷、憂鬱、罪惡、焦躁、羞愧等種種攪和一起時,我們無法得知“實際感覺(傷)”是什麼模樣。心理治療師能與你一起洗滌、消毒、辨識,並將這樣的狀態整理、包紮後回應給你,讓你在心中,能好好安放、癒合。
Thumbnail
解離(Dissociation)是心理學上用來描述一系列與意識、記憶、身體感覺或身份有關的心理現象的術語。解離可能是一種應對壓力、創傷或極端情緒的防禦機制。以下是解離可能涉及的一些現象:例如意識分離、記憶缺失……
Thumbnail
即使我們表面看似正常,心裡的創傷仍可能繼續導致情感痛苦和困擾。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難免會遇到心理與身體的挫傷經驗;而有沒有可能,兩者間有著類似的修復機制?這篇文章將探討心理與身體創傷的連結,以及如何思考「傷」;期待我們所處的世界,有更多溫暖的接觸與傾聽💡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如果你常閱讀創傷相關主題的文章,應該會常接觸到一個專有名詞,叫做「解離」。「解離」是指在個人壓力已經超出當下能承受的範圍時,個人的認知思考、情緒、身體感受三者分離的狀態。
●          團體工作/專業工作中, 面對壓力,常見創傷喚起的神經系統反應 ■          戰(反擊,來避免再受傷) →攻擊、指責 ■          逃(移動,到更安全的地方) →迴避、打岔、說笑、理智化 ■          凍結(關閉感受,以避免感受到
Thumbnail
情感上的疏離並不總是壞事。當您需要保持界限、避免他人不必要的能量超載,甚至在危機情況下幫助他人時,它會派上用場。但是,當情感疏離成為一種自動的內在防禦機制時,它就會變成它的不健康孿生兄弟(情感麻木)。 “感受到強烈的情緒有什麼好處?” 你可能會問。答案是...如果沒有感受我們的情緒,
Thumbnail
痛苦的來源,經常來自大腦的自我設限。保持開放的態度,可以跳脫固執的信念。
Thumbnail
我們的心會受傷,會試到傷透心為止,絕望之後便不敢再伸出去了 受傷的心第一類來自童年,被父母或照顧者「情感疏忽照顧」,他們不理你,忽視冷漠不回應,你會以為自己不好或做不好,責怪自己。此匱乏並將延伸到成人的不安全依附關係 受傷的心第二類是「關係裡的互動」,是真心換絕情
Thumbnail
這篇是給稍微有所準備,要練習面對創傷的人 創傷反應的自動防衛機制是「解離(讓頭腦逃走,只讓身體留著承接痛苦)」這一類的保護 是一種逃避巨大能量威脅的反應, 是因當時無法反抗而向內縮的保護反應,外面無法逃離,於是從內在把自己抽離 讓「我不在我裡面」,或直接失去意識,某種程度類似休克
這是一個意識層面、實際情況不斷交疊的過程,簡單來說就是大腦的直覺反應與心理的防備反應,在那些非我的能量裡所產生的分裂情緒。 - 我們不可能知道每個人到底經歷了什麼、整合了什麼,能夠明白的是,那些能夠說出口的都是淺層的,和解能夠藏在對話裡,也會躲在殘酷的事實裡。 - 有時過於理性而失去了情感連
Thumbnail
當傷口的鮮血掩蓋我們,使我們停留在表層,這滿滿湧出的內在憤怒、悲傷、憂鬱、罪惡、焦躁、羞愧等種種攪和一起時,我們無法得知“實際感覺(傷)”是什麼模樣。心理治療師能與你一起洗滌、消毒、辨識,並將這樣的狀態整理、包紮後回應給你,讓你在心中,能好好安放、癒合。
Thumbnail
解離(Dissociation)是心理學上用來描述一系列與意識、記憶、身體感覺或身份有關的心理現象的術語。解離可能是一種應對壓力、創傷或極端情緒的防禦機制。以下是解離可能涉及的一些現象:例如意識分離、記憶缺失……
Thumbnail
即使我們表面看似正常,心裡的創傷仍可能繼續導致情感痛苦和困擾。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難免會遇到心理與身體的挫傷經驗;而有沒有可能,兩者間有著類似的修復機制?這篇文章將探討心理與身體創傷的連結,以及如何思考「傷」;期待我們所處的世界,有更多溫暖的接觸與傾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