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說法軌理─思惟說法所有勝利(四)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若器倒覆,及縱向上然不潔淨,並雖潔淨若底穿漏」此乃斷器三過。斷器三過六種想,病想,醫想,藥想,療病想,善士想,久住想。這六種想念過經典的人都知道,可是往往很難去修持住。現在就來簡略這六想概念如何修持慢慢菩提路。

思惟說法所有勝利,發起承事大師及法,以何意樂加行而說,於何等境應說不說所有差別。

發起承事師法,以何意樂加行而說,其中意樂者視謂應安住,海慧問經所說五想:自所應起醫想,於法起藥想,於聞法者起病人想,於如來起善士想,於正法起久住想。應斷高勝忌妒推延懈怠數數宣說所生疲厭讚自功德舉他過失於法慳吝顧者財物謂衣食者等應作事念。

以前我最怕聽到什麼?那就是有人對我說不要殺生,要吃素,念佛做功德等等術語。我每次一聽到就覺得很噁心,為什麼念佛一定會做功德?林林總總的問號在心裡面打轉著,直到接觸了菩提道次第廣論之後,才發現好多人學佛學的方向錯了。念佛容易,學佛難,正心一念難,修行更難。

現在就簡單地說吧!

現在有一堆人拿著功德箱,要你捐錢,做功德,說這是做善事,善事做的多可以離苦得樂,真的是這樣嗎?念佛對修行有用嗎?當然有用。那你問我為什麼現在很多人念佛,還會得憂鬱症,煩惱越來越多,心情越來越暴躁,讓人覺得念佛的人個性很孤僻,很難親近。這就是上面一段我說的話:發現好多人學佛學的方向錯了。

廣論裡:「心未轉故任說幾許深廣正法,如天成魔,即彼正法而反成其煩惱助伴,是故云初一錯乃至十五,故此講聞入道之理,諸具慧者應當勵力」。知道很多佛經,很多道理,看了很多公案,心裡卻沒有轉化過來,嘴上念很經,腦袋雜念很多,想很多,執著地想著世俗的事情,放不下心裏面的事情,所以才會越念佛煩惱很多,一邊唸佛,一邊要放下,才是正確的修行方式,可惜了,世俗如我,瑣事纏身,難以真正做到放下,只要心中的懸念還在,煩惱就存在,如果我們還聚集在懸念之中裡,轉不出來,就真的如天成魔了。

舉個世俗實例來說吧!

身上帶著滿山滿谷的佛珠,佛飾品,感覺很佛樣,不知道對佛菩薩是不是真的很尊敬,恭敬,對念佛恭敬如一。法師說不可以批評社會上學佛的人,要對法很恭敬,的確,要對法很恭敬,所以我就不評論了,但是我還是要說下去,因為不說下去,我如何將不恭敬的法導正,錯誤的學佛導正呢?我要說的是,我們念佛經和聖經以及可蘭經都沒有錯,世界上任何一種宗教所有的經書都是好的,勸人為善的,只有講經的人的心不一樣而已。

就日前演藝圈腦得沸沸揚揚的宋逸民的教會事件,從媒體上來看,霧裡看花,彷彿跟過去演藝圈發生混外情的事件一樣,經過多數人轉述有轉述,傳播又傳播,只有當事人最清楚事情的真相,這裡不討論是是非非,就信教來說都是個人自由,你對你的宗教信仰的恭敬度,一顆心慈悲心和善心,假使你沒有一顆對善心的出發,懸念著世俗的一切,自然而然地落入的世俗的圈套,奉獻變成的欺騙,捐獻變成了詐騙,對法的恭敬度,以及放下世俗的貪嗔癡,專心一致的對善行去做,一心求善,不為任何人,只求自己能離苦得樂的心,如果你信法或者信教,讓你不快樂,就表示這樣的傳播聖經和佛經給你,這樣對你沒有幫助,反而害了你,因為你尚未真正了解法的用意,念很多經只是表面的虛偽,讓你以為接近佛,實際上是錯的,所以這也是為什麼你念經會念的發脾氣,看到不喜歡的人、事、物,都會起厭惡,憎恨之感,一個人真正懂得念佛,即使看見不喜歡的人與事也不會有任何忌妒恨意之感,這才是真正的修行。

還有我們一般眾生,即使你信了宗教,不管是哪一個宗教,都要歡天喜地的接受,心甘情願的接受,面對生活的苦樂,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脾氣存在,人一旦生氣就毀了自己多年來的行,要怎麼樣不生氣,要如何能夠扣不出惡言,還能讓對方相信你說的話,有所感悟,我最近碰到一位貴人就是這樣,歷經不少人事風波,他說話很有藝術在我聽起來是在幫助我,其實他是在為自己解套,我也不知道該怎麼幫助他,因為我無能為力,智慧稍低,我只能做自己,做好自己的工作,等到緣分盡了,就是分開的時候。這就是佛法裡的隨緣吧,一切不必要在意,隨著自己的心去做事,尋求正道而行,上天會看的到,這一輩子自己的努力不就是求得一生平安,離苦得樂的生活嗎,在這世界上,我還有很多煩惱,因此我信教,在信教的同時,相信教裡可以讓我生平安,心中的不安不就是從來不相信自己,因為不相信自己,隨著環境時間的改變,身邊的人都改變了,所以不管你是相信上帝,還是釋迦摩尼佛,請先相信自己,相信自己可以改變一切生活,即使在不是很富裕的情況下,我依然可以自由自在的生活,無憂無慮的與人交談,沒有魔鬼上身的教義存在讓自己成天疑神疑鬼的,憂鬱,躁鬱,忌妒不安等等生活上的煩惱出現。這就是一個生活法。愛自己吧!相信自己吧!

任何一個宗教信仰,都是教人向善的。因此信仰你的神,不是信仰說教的人,我們信教,信法,是因為相信他會帶領我們走向一條永生之路,基督教的永生之路和佛教的成佛之路是一樣的,因為都是教大家在世間離苦得樂之後,走向沒有死亡的一條道路。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謝立婷隨寫人生沙龍街
49會員
390內容數
1.各類自然文化與社會政治議題 2.各類生活關察文 3.講不完的教育專題文章 4.各類主題徵文 5.菩提道次第廣論 6.現代詩 7.現代小說
2024/06/06
這篇文章描述了提升自信心的重要性以及在面對困難時堅定自信的方法。它強調了在面對打擊時如何改變自己的修為和行為,以維持自信心。此外,文章還闡述了佛教觀點,說明瞭佛菩薩對自信心的重視,以及如何培養和保持自信心。
Thumbnail
2024/06/06
這篇文章描述了提升自信心的重要性以及在面對困難時堅定自信的方法。它強調了在面對打擊時如何改變自己的修為和行為,以維持自信心。此外,文章還闡述了佛教觀點,說明瞭佛菩薩對自信心的重視,以及如何培養和保持自信心。
Thumbnail
2024/05/02
原文:我鄙惡行影,明見於法鏡,意極起痛惱,我當趣正法。   解釋:看到有人作惡,我要自反省,努力尋求正法改進。   我們一生當中無時無刻都在造惡業,職場上有很多前輩都會警告我們,要我們不要跟他一樣,有以惡報惡的心態。因為以惡報惡最終傷害的是我們自己。但是作惡之人真的沒有報應了嗎?也許當下
Thumbnail
2024/05/02
原文:我鄙惡行影,明見於法鏡,意極起痛惱,我當趣正法。   解釋:看到有人作惡,我要自反省,努力尋求正法改進。   我們一生當中無時無刻都在造惡業,職場上有很多前輩都會警告我們,要我們不要跟他一樣,有以惡報惡的心態。因為以惡報惡最終傷害的是我們自己。但是作惡之人真的沒有報應了嗎?也許當下
Thumbnail
2024/04/29
  原文:若心不能住一所緣,於一所緣,為令如欲,勘能住故,修止等時,若數觀察,住心不生,故於爾時則須止修,於止觀時以此當說。   心不能住一所緣,當我們關注一件事的時候,非常專心,不為所動。反之,當我們心不能專注在善緣上,容易胡思亂想,亂想的時候就煩惱所在的根源。   從踏入社會工作開
Thumbnail
2024/04/29
  原文:若心不能住一所緣,於一所緣,為令如欲,勘能住故,修止等時,若數觀察,住心不生,故於爾時則須止修,於止觀時以此當說。   心不能住一所緣,當我們關注一件事的時候,非常專心,不為所動。反之,當我們心不能專注在善緣上,容易胡思亂想,亂想的時候就煩惱所在的根源。   從踏入社會工作開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三障除了講煩惱障、業障、報障之外,瑜伽大教王經講三種重障,是我慢、嫉妒、貪欲。學佛的人要知道,佛教我們作佛,佛就是得大圓滿、大自在,世界上最完美,沒有一絲毫缺陷的人。千經萬論,無非教我們放下妄想、分別、執著,這是大事!禪宗六祖惠能大師頓斷煩惱,一斷一切斷,一悟一切悟,這是上上根人,稀有難逢。
Thumbnail
三障除了講煩惱障、業障、報障之外,瑜伽大教王經講三種重障,是我慢、嫉妒、貪欲。學佛的人要知道,佛教我們作佛,佛就是得大圓滿、大自在,世界上最完美,沒有一絲毫缺陷的人。千經萬論,無非教我們放下妄想、分別、執著,這是大事!禪宗六祖惠能大師頓斷煩惱,一斷一切斷,一悟一切悟,這是上上根人,稀有難逢。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在修行過程中面對健康渴望的掙扎,尤其是身體氣血阻塞與心病的相互影響。作者反思內觀經驗,提出健康的意象能幫助釋放執著、妄想及緊張。通過將佛的意象融入心身,能夠在修行中維持平靜與喜悅,強調正確的心態對於身心調理的重要性。這篇文章提倡藉由認識自性是佛,來達成全然健康與自在的生活。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在修行過程中面對健康渴望的掙扎,尤其是身體氣血阻塞與心病的相互影響。作者反思內觀經驗,提出健康的意象能幫助釋放執著、妄想及緊張。通過將佛的意象融入心身,能夠在修行中維持平靜與喜悅,強調正確的心態對於身心調理的重要性。這篇文章提倡藉由認識自性是佛,來達成全然健康與自在的生活。
Thumbnail
菩薩為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求菩薩道時會要求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目標而發願,「自行願」的「自」表示自己,「行」表示行動、修行,「願」表示誓願或目標,因此可理解為「自己發願並實行的誓願」,以期達到心靈和行為上的進步與提升,圓滿自身的智慧。
Thumbnail
菩薩為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求菩薩道時會要求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目標而發願,「自行願」的「自」表示自己,「行」表示行動、修行,「願」表示誓願或目標,因此可理解為「自己發願並實行的誓願」,以期達到心靈和行為上的進步與提升,圓滿自身的智慧。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提升自信心的重要性以及在面對困難時堅定自信的方法。它強調了在面對打擊時如何改變自己的修為和行為,以維持自信心。此外,文章還闡述了佛教觀點,說明瞭佛菩薩對自信心的重視,以及如何培養和保持自信心。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提升自信心的重要性以及在面對困難時堅定自信的方法。它強調了在面對打擊時如何改變自己的修為和行為,以維持自信心。此外,文章還闡述了佛教觀點,說明瞭佛菩薩對自信心的重視,以及如何培養和保持自信心。
Thumbnail
原文:我鄙惡行影,明見於法鏡,意極起痛惱,我當趣正法。   解釋:看到有人作惡,我要自反省,努力尋求正法改進。   我們一生當中無時無刻都在造惡業,職場上有很多前輩都會警告我們,要我們不要跟他一樣,有以惡報惡的心態。因為以惡報惡最終傷害的是我們自己。但是作惡之人真的沒有報應了嗎?也許當下
Thumbnail
原文:我鄙惡行影,明見於法鏡,意極起痛惱,我當趣正法。   解釋:看到有人作惡,我要自反省,努力尋求正法改進。   我們一生當中無時無刻都在造惡業,職場上有很多前輩都會警告我們,要我們不要跟他一樣,有以惡報惡的心態。因為以惡報惡最終傷害的是我們自己。但是作惡之人真的沒有報應了嗎?也許當下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