欸不是,週五下班想獨活吃拉麵,跑了辦公室附近的兩家都排隊,台北人怎麼還留在台北城?
我堅強,喝碗餛飩湯上路。到信義誠品聽講座。好險有來,十分精彩。
今日的講座是
葉郎和
重點就在括號裡對談,講各自從錄影帶、DVD、MTV、電影院、串流等等的觀影體驗。
早期的電視機、電影院
從電視談起,早期對於男人來說,看電視是件不合宜的事,反倒是女人為主要收視群,並由女人挑選電視,將電視視為要符合整個居家風格的傢俱之一,所以當時電視有木質設計,還有和櫃子為一組的,較為典雅的設計;後來演變成男人主導購買電視,才改為現今常看到的黑色、科技感為主,展現高大尚的風格。
對出身台南的葉郎來說,現在以手繪海報大紅的全美戲院,是兒時常去的戲院;另一家在台南的東安戲院,荒廢已久,但建築物仍在、樓下的市場也還在經營,原來當時戲院是陳建仁的媽媽經營的。葉郎小時候在這看了《末代皇帝》,當時即被電影配樂、畫面震懾。
回想自己,根本是30歲了才在大螢幕上看《末代皇帝》修復版,對我而言是好新的記憶哪。時空壓縮的感覺。
高中時代的眼淚:MTV
再談盜版。盜版違法,但因為盜版,反倒讓身在臺灣的他,在從日本來的LD(在VCD之前,很短暫存在的一種檔案格式)裡看到侯孝賢當時的作品。
更酷的是,聊到MTV這個場域。在一個小包廂裡,播放電影。原來當時有被美國針對,爭論小包廂放映算不算公開放映,延伸版權問題。最後臺灣敗訴,只能放取得公播權的電影。
不能看電影,那麼唱歌吧。於是MTV轉型為KTV,錢櫃的前身就是做MTV的。
回想起來,高中時期去過MTV,真的是這一代人的回憶場所呢。現在年輕人怎麼能懂呢(擺出老人姿態)。
在影院惦惦看電影是唯一方式?
葉郎說,疫情之後大家回到電影院看電影,好像遇到更多途中看手機、走來走去、大聊的人。除了我們可能會覺得和過往習慣不同,難以接受之外,藉由這些情況,是不是能有一些新的可能?
例如,兩廳院舉辦過不限制觀眾走動的場次;或是一直以來的經典,洛基恐怖秀的表演形式;開放彈幕式的電影播出。
他說,雖然常常說電影院是最懶的一個產業,別人在形式上創新,電影院只會升級硬體設施:更大的螢幕、更好的音響、畫質等等(笑)。
但最近電影院嘗試轉播、直播劇場;美國開放上班族中午進來午休,付兩百元,就是睡覺,沒放電影;或是和zoom合作,用影廳螢幕開線上會議;日本也有過讓觀眾加入電影,觀影前下載app,劇情播到主角傳出訊息,你的手機同步收到那則訊息,或是讓觀眾決定主角的下一步行為,延伸不同劇情等等(後者在Netflix的《黑鏡》即有,後續如《與惡》劇場版、薩泰爾的《FeatChill フィーチャ》也都效法)。
現代人已經和行動裝置密切結合,因為太多人用手機、平板看影片,導致影響拍攝的手法,要在小螢幕看,那麼人物要多特寫、畫面要明亮、清晰,不用細節。或是像是預告片,片商也逐漸改為直向,以符合手機螢幕,讓人不輕易滑掉。
收藏:為愛、為延續體驗
最後關於收藏。葉郎分享自己最近整理,把DVD都丟掉了。因為和其他書之類的收藏,DVD的畫質已經不比串流來得好,故成為率先淘汰的選項。
關於收藏,對於消費者而言很多是為了愛,於是想支持、擁有。對賣方來說,比如Netflix近期開始賣周邊T恤、開發遊戲,則是為了延長體驗,一部劇集可能兩三天追完就沒有了,玩遊戲讓你參與這個IP的時間拉長。當然持續參與也是為了符合觀眾的欲求,算是相輔相成。
拉拉雜雜隨手記錄以上,未能完善。如要完善,可購買葉郎新書
《從前,有個錄影帶店》,我心微死,因為出版社是新經典⋯⋯他們不太出Kobo電子書(醜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