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小孩準備寫作業時,總是拖拖拉拉。
趕快寫完就可以玩了呀!
「我不想寫~」
那你想做什麼?
「我想玩~」
真的隨便她,讓她要幹嘛就幹嘛,她卻抱著玩具躺在沙發上,發呆看大家。
你不寫作業,也不去好好的玩,你到底想要做什麼?不然功課乾脆收起來,不要寫算了!
「我要寫作業~」
你到底想要什麼!無論要做什麼都可以,就是不要停在那裡!浪費時間!我總是在內心大喊。
今天在車上聽《下一本讀什麼》是關於 #遊戲化教學的技術 的作者訪談,裡面提到要用獎勵、點數、排名的遊戲化去讓教學變有趣,這種兌換獎品的制度其實很常見,但效果不是不持久,就是新鮮感不夠,吸引力不夠。那還有什麼新把戲呢?
作者提到「真正吸引孩子的到底是什麼?」很簡單,卻也很困難的一個問題!孩子想要的,我們真的知道?也真的是我們所給予的誘惑嗎?如果是?那為什麼不夠力呢?作者舉了幾個例子:小組前三名不用交期中報告;最後一名要出來清唱四句;積分先20分的第一名,然後,其他組「積分歸零」。學生並不是因為想要第一名而努力,是「不想出去清唱」,「想讓別人積分歸零」而努力,真是太嗨了!
那我家小孩到底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呢?真的想玩嗎?又真的想寫作業嗎?只是想發呆放空嗎?
「連結」「相信」突然躍入我腦中。
小孩想要與我們有連結,而我只想趕她去寫作業;小孩想要我相信她,而我滿腦子只有她上次的拖拉;小孩想要相信自己可以完成,但她耳邊只有我的謾罵咆哮。是這樣嗎?被罵到不相信自己的小孩,是不是就選擇擺爛、虛度時間,反正也不會更差?抑或是…這只是我的故事?
訪談中還談到小孩的自主性,作者強調在遊戲化的過程中,只有一開始會提到獎勵,後續就不會再強調。而不是一直說「可以加十分唷」「你這樣拿不到十分唷」「你看別人都幾分了」,這樣孩子感覺是被操控的,不是主動的,沒有了自主的動機,成效就不彰。
要能夠停下來,思考小孩真正想要的是什麼?要能夠停下來、閉起嘴巴,吞回提醒,這個「停頓」對於一個有情緒的我,談何容易?就像是要盛怒的我,想起 #開口就說對話 裡的安全感,當沒有安全感時,推出對話,重建安全感時,根本就是天方夜譚。
但是,至少,現在這個念頭,出現了。它不再是無中生有。有了一點點的小火苗,就是有了開始,我相信「相信孩子」「閉上嘴巴」這個想法會越來越常出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