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4-12|閱讀時間 ‧ 約 9 分鐘

成為畫畫人計畫(下)

一、前言

我想從下面這個案例開頭,來帶出這篇文章接下來想要談的東西:
A是一位繪畫能力相當高超的畫家,不僅技法純熟,也熟稔藝術史、美學。只要A開始一個案子,他可以在截止日當天準時交件,並給出超乎他人預期的成果。不過事實上,A在畫畫的時候很不開心,有時甚至會出現噁心的生理反應。
在這個案例中,有兩個因素影響A作為一個學習者的行為模式,一個是「A的繪畫能力」,另一個是「A和繪畫的關係」。「A的繪畫能力」讓他得以透過繪畫這個形式來展開創作、表達自我,或者接案賺錢。「A和繪畫的關係」則決定A在畫畫時的狀態、畫畫時心裡想到哪些經驗、他對於畫畫的自我敘事是什麼,而以上總總又回過頭來影響「A和繪畫的關係」。
這兩個因素還可以分成「能力高/正向關係」、「能力低/正向關係」、「能力低/負向關係」、「能力高/負向關係」這四個象限。在上面的案例中,A便位在「能力高/負向關係」裡。而自從高中以後,我在數學、理化領域就長期處在「能力低/負向關係」的狀態,借用一位友人的話來說,我在數理方面的興趣「被悶壞了」。
在學習這件事上,就我所知已經有很多的資源說明如何提升「XX能力」、培養「XX習慣」。然而,對於「如何建立學習者和XX之間的正向連結?」這個問題,(我自己覺得啦!)卻鮮少有更加深入的討論。相較於問學習者「學這個開心嗎?」、「你有覺得學這個跟你有關嗎?」,更多的是擔憂「現在沒學會這個怎麼辦?」、「別人都會了,我怎麼還不會?」。
作為教育者,我相信能力的養成與正向連結的建立都很重要;同時,身為學習者,我意識到我必須要處理我和畫畫之間的關係,而困難的是這個課題沒辦法只透過刻苦耐勞的技法訓練來解決。

二、學習動機

1.克服執念
前一篇文章裡,我提到自己在學畫畫的過程中,因為固定型思維,以及對畫畫的某些執念而阻礙我跟畫畫建立正向的關係。因此,我需要有意識地做一些事情來降低自己面臨的阻礙。
首先被打破的是「鉛筆只能拿來畫精確的比例」,這個信念當時讓我幾乎沒辦法在日常生活拿筆。畢竟假如畫得不正確,那哪有下筆的必要呢?為了對抗這個信念,我允許自己用鉛筆在素描本上塗鴉,甚至畫一些不知所云的東西,來讓自己「跟鉛筆當好朋友」。靈感來自Meditation for Artists — The Automatic Drawing Technique
再來打破的信念是「只能在書桌前畫畫」。不知從何開始,畫畫變成侷限在某個時空內才得以進行的事。假如不符合「一個完全可以自己運用且沒有人打擾的時間,身邊也有素描本和削好的鉛筆」的條件,就有藉口可以逃避畫畫。有幸得到《人生4千個禮拜》的啟發,讓我意識到事情不可能都在自己掌控之下運作,而且也不一定得在所有條件都準備妥當之後事情才能進行。有時候身邊沒有書桌,沒有安靜的書房,也可以開心畫畫。

2.呵護內在動機
我自己一直以來都知道自己很享受畫畫的過程,也覺得跟別人分享自己的作品、和別人一起交流與成長是一件讓我覺得充實富足的體驗。我希望自己可以出於這份動機而畫畫,而不希望自己在這個過程中感受到外在於這些體驗之外的壓力。
不過由於人置身於社會情境之中,難免會受到外在環境的干擾,有時候內心會萌生一些誘發以外在動機驅動我行動的念頭,像是「五年後我也能夠像曲奇放克一樣開線上課程賺錢」。當我意識到自己動筆的當下是出於這份念想時,我就不會畫畫了。
但,這不代表我反對用畫畫賺錢,也不代表我覺得有外在動機就會阻礙我與畫畫之間建立正向連結,我希望這股覺得畫畫的過程很有趣、很好玩、很值得投入其中的體驗可以被銘記在身體記憶裡,作為往後的學習基本燃料

3.讓「想要」與「需求」匯流
身為一個超級討厭寫作業,常常過了繳交期限才百般不願意開始寫作業的人,我很清楚自己不會強迫自己去做不想要做的事。但我一旦知道自己想要幹嘛,就會一股腦栽進去,吃飯睡覺走路騎機車的時候滿腦子都會沈浸在其中。
這裡的「想要」指的是學習慾,那種內心不滿足、渴望成長的想望。「需求」指的是學習階段需要培養、練習、精熟的事情。在學習的過程中,時常會意識到自己需要學會某些東西,但現階段自己不想學。過去當我有這樣的感覺時,會困惑自己是不是懶惰、不上進,但看到陳雪的這篇文章後,每當自己學習慾低落時,我會告訴自己是我還沒準備好學這些東西,慢慢來沒關係(更何況,沒學會這些東西,也沒什麼大不了的)。
這種「不做也沒關係」的心態,反而讓我更敏銳地感受自己的學習慾望什麼時候會很高,什麼時候會趨近於零,進而在日常生活中協調出學習的節奏。

三、系統思考觀點

在回顧的過程中,我發現系統思考(system thinking)裡有豐富的概念可以指涉我在自主學習的體驗,於是參考了Donella H. Meadows所寫的《系統思考》,找了幾個我感受比較深刻的點分享。

1.時間延遲
時間延遲意味著改變需要時間,有時候降低時間延遲可以改善系統,不過有時降低時間延遲反而造成不可欲的非預期後果,「揠苗助長」就是一個經典的案例。
在學習上,時間延遲也無所不在。舉例來說,一個人可能聽過「人是有限的」這個概念,但從「我當然知道『人是有限的』啊!」的自以為是,到真正體會到「幹!人真的是有限的!」這個過程,就有體悟上的延遲。有了這個體悟後,從生活中的小事裡慢慢地調整、磨合,又會有實踐的延遲。
以我的狀態來說,我了解到我不可能在我期待有學習慾的時候,它就隨call隨到。當我連續一個禮拜都在研究臉部解剖之後,大概有快兩個禮拜不想畫畫。得經過一段時間沈澱之後,學習動力才逐漸恢復。

2.系統基模
根據《系統思考》,系統基模(archetype)是「一些常見的系統結構,能夠產生特定的行為模式」。藉由認識不同種類的系統基模,可以協助我有效地辨認自己的行為模式,進一步找到可以改變系統運作的槓桿點(leverage point)。
從我的學習歷程可以看到,我從4月到7月這段時間出現幾次「目標侵蝕」的系統基模。通常一個系統裡的主體(我)會為系統訂出目標(學會人像素描/風景速寫),不過由於(1)主體對壞消息更敏感,再加上(2)對自己的期望降低,以致於我判定自己畫得很爛,就乾脆不畫了。
有趣的是,「目標侵蝕」的經驗沒有讓我卡在那些目標裡,反而有機會讓我審視自己是不是陷入「目標錯位」的系統基模中。假如沒有釐清自己的系統目標,那便沒辦法產出自己真正想要的成果。
一開始,我將自己的系統目標侷限在「人像素描」和「風景速寫」上,但這和我內心真正想要的「將畫畫融入自己的生活當中」有所出入。我因為喜歡畫畫的過程,覺得沈浸其中的過程裡可以成為自己,才想要畫畫。換句話中,我並不希望自己「成為一個會畫畫的人」,而是希望自己「成為一個畫畫人」。釐清系統目標之後,才真正感受到自己有在成長的軌道上。

3.適應力與自組織
擺脫「只能在書桌前畫畫」這個執念之後,我開始試著用代針筆、彩色筆等素材畫畫。在當兵的時候,我隨身攜帶便利貼,無聊的時候就拿代針筆在便利貼上面速寫或塗鴉。抖抖村的利用碎片时间暴增画技的微练习法- 2很讚!
假如我依然固守著「只能在書桌前拿著素描本畫畫」這個執念,那麼我就無法去探索其他可以畫畫的機會,組合出不同的學習方式。學習方式的多樣性可以確保在環境變動的時候,自主學習的系統(學習者-環境)依然可以穩定運作,而不會因為缺少了某個因素,學習就會終止。

在《自主學習大未來》裡,有一個段落讓我非常印象深刻,我想直接引用這段文字,作為這兩篇文章的結尾。
從學校教育改為無校自學,凱蒂重新用上了她在孩子還是嬰兒期與學步期時培養他們興趣、撫養他們成長的方法。她看過孩子自然學會探索他們周遭的世界、嘗試與冒險、走路、講話、理解。她現在把這些經驗用來支持女兒成長。她聽她們說話、信任她們,並在周圍安排豐富的資源與機會。就像許多自學生,凱蒂也沒有使用一套包裝好的固定課程。更精確地說,她看到了孩子的興趣,並把這些興趣和她周圍的人、場所、事物連結起來,包括書籍、教材、數位資源、活動、課程、社區成員、公共場所。……在這些興趣的推動下,在細心成年人的幫助下,以及在更大社群共同智慧的支持下,孩子時時刻刻都在學習。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