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7/11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最後一里路:照護年邁父母,我們需要做好哪些心理準備?

電影:《如父如子》劇照
電影:《如父如子》劇照

前言

2022的冬天與2023的春天,以疫情放開為信號,發出冬去春來的信號。
當我撰寫這篇文章時,只見滿街的人煙雜沓,防疫的記憶宛如一場夢。
然而,並不是每個人都走到夢醒時分。疾病是無情的,它們總是攻擊最虛弱的那一群人,比如有慢性病、基礎病的人,以及殘燭之年的老人。而兼具兩者的群體,更是飽受疾病的威脅。
新冠放大了這個容易被遺忘的事實,而我身邊就有朋友,在這段日子親自送走了家裡的老人。一切是那麼突然,那麼無可奈何。
實則,疫情之前的歲月,我們都要面對這件事,面對我們的父母正在衰老,以至於他們不再是家中的頂梁柱,而是在許多方面都需要年輕人扶持與照護的對象。
在年輕子女記憶中,那位能一把把孩子扛到肩上的父親,再也扛不動了;總是比誰都記事的母親,腦袋也開始糊塗了。
對於這件事,有多少年輕人做好心理準備?又該做好什麼樣的實質準備?今天我們就來談談這個對每個人都很重要的議題,如何陪伴父母度過他們人生的最後時光。

陪老人走完最後一程有多難

首先,讓我們為「長期照護」正名。
「長期照護」是我們首先要面對的,一般人說的「照顧」老人,其實並沒有把這件事說清楚。
長期照護是個更清晰的字眼,這反應兩件事,老人離世之前需要有人照料的時間,遠比一般人想像的更久。
自九年前,父親失智後便親自照護老人的東華大學郭強生教授,他今年五十九歲,談到他照護父親,他說:「我和父親是兩個老人一起過生活。」
郭強生教授的煩惱,也是現在許多人,以及未來許多人要面對的生活處境。
隨著國民的退休年限不斷上升,國民的平均壽命也在上升,如今活到「七老八十」早已不是新鮮事。這就意味著未來有更多人,包括你我,當我們到了退休的年紀,我們的父母還健在,而我們可能要一邊煩惱我們自己的養老問題,同時又要面對長期照護老人的事務。
此外,照顧聽起來就像照顧小動物、植物一樣,似乎不怎麼費力。但「照護」更能說明工作內容,照是照料、照顧,但光這樣還不夠,還需要進行「護理」方面的工作。
尤其某些老人晚年行動不便,怎麼推輪椅、使用呼吸機、用正確的方式幫老人洗澡、準備符合老人需要的餐點,而當老人有慢性病或失智症的情況,更需要子女有相應的護理知識和技能,或是聘請專業的護工,才能真正應對實際情況。

第二、老人常見的疾病有哪些?
照護老人之所以帶來不小的心理負擔,其中一個原因在於多數年輕人並沒有提前瞭解老年化常見的疾病,導致當老人出現疾病時一下子不知該如何處置,打亂子女原定的生活計劃、財務規劃,自然讓人壓力重重。
老人常見的疾病,容易被年輕人忽略,主要原因有二,其一、老人會遇到的疾病,年輕人也會遇到,但症狀有所不同。如《默沙東診療手冊》提到,年輕人罹患心臟病的表現通常為胸痛,但老人可能沒有胸痛感,而是感到呼吸困難或腹痛。
其二、老人對於疾病,相較年輕人有更強的病恥感,更容易隱瞞自己的身體情況,導致等症狀嚴重到一定程度才被發現。這就牽涉到容易被忽略的老人心理健康。
研究顯示,老年抑鬱的比率逐年上升。
一來,由於身體機能老化,老人行動不便,會影響老人的生活,以及社交,使得老人的生活更容易陷入孤單。二來,如新冠疫情,老人害怕買不到藥、搶不到食物,罹病後致死率等等,都會加重老年人的焦慮。而年輕人相對比較不焦慮,便可能無法共情到老人的情緒。
另外,經常被忽略的,是老年人的慢性病。表面上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可以依靠藥物控制,但前提是老人能夠穩定服藥,定期檢查。且即使老人服藥與接受檢查的頻率很穩定,依舊會隨著年齡造成器官等方面的衰退。
年輕人受傷或疲勞能通過休息來恢復,比如摔個跤,爬起來就好。但老人摔跤可能直接骨折,這也使年輕人因此容易忽視老人的身體變化。

第三、現代生活的快速變化
社會發展帶來生活的便利,但快速發展使年輕人不得不投入更多時間與精力謀生。交通的發達也使不少年輕人離開家鄉,千里迢迢到遙遠的城市學習或奮鬥,和老人之間的生活隔開距離,體察父母健康情況的難度相對提高。
此外,社會變化的速度,對年輕人來說已經是需要奔跑的程度,那對老年人來說要追趕的成本與要求也更高。
這都會促使年輕人與老人之間,無論是物理距離,或者心理距離都更加遙遠,別說照護了,就連保持聯繫的難度也隨之增加。

結語:慢慢走

針對前述的三種情況,只要我們把握三個原則,能一定程度減輕照護老人的負擔。

第一、做好心理準備
如拉姆・達斯在《學習做一個會老的人》中提到的,我們需要為老年做好準備。同樣地,我們也需要為父母的老年做好準備,尤其是在他們還沒準備好之前。
在他們平時還健康時,就多加提供他們關於老年生活的健康科普,在他們還未出現老年疾病之前,我們自己就先學習相關知識和技能,不但能有助於我們在需要照護他們時提供協助,避免兵荒馬亂,同時也能為迎接自己的老年生活提前安放自己的心。

第二、試著共情老人的心理困境
衰老對老人來說是正在發生的事件,他們的感受會比年輕人更強烈。對年輕人來說,與朋友道別,意味著「改天再見」。但對老人來說,可能與某些朋友一別就是永別。
當我們面對老人出現負面情緒時,我們先不要急著去鼓勵他們,急著輸送正能量。請先試著傾聽,去共情他們,站在他們的視角看待他們的心情與感受。更有助於我們接住老人的情緒,緩和我們照料老人過程中可能帶來的負面情緒。

第三、尋求幫助,引入外部資源
照護老人不容易,光靠我們自己,特別是獨生子女來說更加困難。有些人覺得照顧老人宛如家醜,故家醜不可外揚。這種觀點等於增加自身照護老人的難度,也讓老人的病恥感與接受照護的羞恥感更加強烈。
坊間有些照護老人的公益團體或社團,我們可以試著通過它們,尋求與其他有照護老人需求的夥伴,有一個心理上的支持,或是在經濟許可情況下通過專業護工加以協助,都是使我們能更省力,好陪父母走得更遠,直到他們離開的好方法。
最後,我們要接受最後一里路不只是父母離開那一刻,還包括他們走了之後,我們自身也需要被安放的哀傷與悼念,以及相關的儀式、法律等問題。這些都需要我們一一完成。
毋寧說,人生道路本就不容易,這最後一里路,能陪伴父母走完已是難得。 既然如此,我們別急著走,陪老人用他們的步伐,和他們一起慢慢感受彼此,慢慢道別,慢慢走到盡頭。
作者:高浩容。 哲學博士,前臺灣哲學諮商學會監事。 著有《小腦袋裝的大哲學》、《寫給孩子的哲學思維啟蒙書》等著作。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