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督導*之後,莫名低潮再次襲來,這次持續了一個多禮拜,干擾了生活、睡眠和工作。跟專業和自我有關,身體不適、工作挫折跟教養孩子的壓力越攪和,越搞不清楚究竟哪個成分比較多。越想搞清楚,越是模糊。
「你需要我怎麼幫你?」這句探問,待在那裡,讓我知道人在,就是幫我的忙。
「不能解決的問題,幹嘛煩惱?能被處理的,我才會在意」前輩聽我說話,回應我給她的感受,讓我感到被試著理解,那種站在一起的感覺,困境好像不只有我承受。
接著,是今天剛上班時,一位老師從line捎來繪本的內容,看到裡頭的文字寫著:「有些時後,我會擔憂,擔憂接下來可能發生的事,也擔憂以前發生過的事」,我眼淚默默的掉下來。這個奇妙的巧合,不只是正念的提醒,也是我學著表達脆弱的回饋。
站得遠遠的,想隱藏的是脆弱,想要的是安全,反過來卻成為專業工作上的限制。不只是認知的衝撞,更是自責的源頭。
「當心理師之前,要先會當一個人。」還是學生的時後,我似懂非懂的讀過去。身在其中,才體會到要成為案主眼前的那個人,靈魂會經歷痛苦,人際認知會被衝撞,自我需要脫離舒適圈。做為輔助,專業知識與技巧才更有效能。
身處情緒泥沼很難忍受,但我始終相信內在的痛苦勢必帶著個人意義,它用一種不能言說的訊息促使人們停下來,直到我們麻痺,或讀懂了它想要告訴我們的。
僅以此文感謝我的伴侶、兩位主管,一位老師巧妙的出現,以及那願意嘗試的自己。
*督導:為了使諮商工作更有效能,執業中的心理師通常會自費聘請一位資深的心理師前輩,針對過往諮商歷程研討,並從中調整與學習。在督導的討論當中,很可能會觸碰到個人的心理議題,心理師有義務排除其對心理諮商工作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