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體修復與死亡現場的恢復--閱讀《拼圖者的生命觀察》與《命案現場清潔公司》後的生命省思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最近讀了兩本書,一本是楊敏昇法醫的《拼圖者的生命觀察》,另一本是得第一環境維護公司的《命案現場清潔公司》,前者是法醫記錄自己解剖大體,以及為大體修復的故事;後者則是發生命案、意外事故或自殺案件後,負責將現場恢復「原狀」的清潔公司所分享的故事。
大約是自林立青由工人視角書寫《做工的人》、《如此人生》兩本著作以來,市面上出現許多由職人所帶來產業內部視角的書寫。最近在圖書館醫療、生命主題的書架上借了這兩本,發現到修復大體與將死亡現場恢復其實是一套完整的流程,讓生者的生活得以繼續,只是法醫的工作較為人知。
前陣子閱讀了《我的十堂大體解剖課》,是慈濟大學的教授教導學生用敬重的心面對生命,這本《拼圖者的生命觀察》則是原先因為對推理很有興趣而踏入法醫工作的作者,在解剖、修復大體的過程中,反過來理解生命的故事。因為法醫的工作,作者能夠得知亡者生前的生活背景,也希望能與家屬談話給予一些安慰,然而他講的話卻時常讓家屬更受傷,例如安慰父親車禍過世的兒子瞬間死亡好過生重病拖著生命,他尤其不能理解人為何要自殺,但命運卻讓他經手好幾件自殺身亡的案子,甚至其中一件還是他兩天前才聊過天的學生,他不得不重新反思生命、重新理解生命。我想,做這樣的工作,人需要把自己的情緒與理智分開,一次使用一邊,否則會很難面對,作者的父親過世時,他也是將大體冷靜地處理到一個段落後,才到一旁的角落流淚。為了理解情緒、生命,作者到生死學的研究所進修,因緣際會下和大體美容師成立大體修復團隊,彌補現今殯葬業所缺乏的大體修復工作,讓久病的、受傷、破碎的大體一定程度修復,讓家屬見到亡者美好的最後一面後再離開。看到那些來請他為親人修復大體的案例,理解到原來為親人還原生前的樣貌,某種程度上也是想還原對方在心中最後的形象,對方可以不再帶著傷、帶著憔悴或破碎的面容離開人世,這也是轉化悲傷、送別的儀式。
另一本《命案現場清潔公司》,書寫內容更聚焦在他們的工作上,甚至有工作現場的照片,有一張讓我特別震驚,是亡者在床上過世後,屍水滲入棉被中,床鋪上形成了一個人形的照片,幸好照片都處理成黑白色。在閱讀這本書時,我總是感覺空氣悶濕、氣氛凝重,作者說人死亡的數小時內就會滲出屍水,而屍臭更是會沾黏在空間的每一處,且充滿病毒,即使自行清潔還是無法完全去除,需要由穿著防護衣的清潔團隊使用消毒工具方能解決。人死亡後皮膚會脫落,同樣沾黏在地板、房間中碰觸到的地方,作者總在這時感慨到人的外表真的只是皮囊,這個感慨在他的眼中顯得特別真實而強烈。作者發現近年來越來越多「孤獨死」的案例,由於亡者與家人許久才見一次面,因此被發現時已死亡多日,他希望大家平時能「雞婆」一些,多主動關心身邊的人,盡量減少這樣的情況出現。
前陣子跟母親吃飯時,她跟我聊到她很享受自己的獨居生活,笑說如果她就倒在家裡,也不會有人發現。我知道她想表達的是生命無牽無掛、自由自在的狀態,但聽在小孩耳中還是有點難過的;這也讓我一看完這本書就想到她,馬上問她最近過得如何。
看完兩本書時心裡都覺得很沉重,在打這篇心得時,也想著大家會不會不想看呢?大家對生充滿期盼,對死充滿恐懼與忌諱,在華人社會尤其如此;我也是最近才學著思考這件事,但是有個深刻的感受是 : 當我思考「未來」時,我有無盡的想像、想做的事,那是因為我用「生」當作它的基礎;然而當我將「死亡」想成未來的一種可能時,想做的事會瞬間被過濾掉一大半,篩出最最重要的那些事,無謂的恐懼、憤怒、焦慮都被過濾掉,我想只帶著那些最最重要的事過我的每一天、計劃我的每一步,我想這是「面對、正視死亡」能帶給我們的收穫。
和家人相處的時光都是很寶貴的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四大主題 : 東南亞移民工在臺灣的生活、馬祖西莒打工換宿小故事、讀書分享、設計最適合自己的職涯的實驗故事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我以前都會點開司機資訊欄看,有時看到他們說是因為疫情被裁員所以來外送,或是看到說自己是單親爸爸,都覺得很辛苦。前幾天剛好沒特別看司機資訊,後來在門口見到他也沒有多想,直到他跟我說:「一共是397元」
性犯罪者為何與我們是「親密」的呢 ? 一個原因是性犯罪有很高的比例是熟人所為,第二個原因則是,即便是陌生人,他們也會先表現得溫柔、友善,待受害者卸下心防後採取行動。
今天清晨爸抽血,我醒來之後就沒睡著,出去散步、買早餐,吃完後去裝水,要走回病房的時候看見轉角落地窗前,一個阿姨跟輪椅上的爺爺在曬太陽,直覺叫我走過去,如果錯認就晃回來就好。
昨天朋友騎車載我到位在桃園的臺北監獄,為的是送書給裡面一位印尼移工受刑人。 書店在七月時收到他從監獄寄來的信,他用英文寫著他聽說我們書店有外文書,他想看Tasaro GK的Muhammad系列的第二集,因為第二集他已經看過了,除此之外還想要幾本英文書。我那時找了找發現店裡沒有這本書......
移工阿姨Siti從2001年就來臺灣工作,以前還有每三年就要回國的規定,陸陸續續在臺灣工作10多年了,明年如果護照不能延長就會回到印尼。她來的時候身邊還沒什麼朋友來臺灣工作,反而是她後來推薦自己的大姊、二姊也來工作。在這之前她在新加坡工作過2年,使用的語言是馬來語和英語,她現在還聽得懂但不太會講。在
我以前都會點開司機資訊欄看,有時看到他們說是因為疫情被裁員所以來外送,或是看到說自己是單親爸爸,都覺得很辛苦。前幾天剛好沒特別看司機資訊,後來在門口見到他也沒有多想,直到他跟我說:「一共是397元」
性犯罪者為何與我們是「親密」的呢 ? 一個原因是性犯罪有很高的比例是熟人所為,第二個原因則是,即便是陌生人,他們也會先表現得溫柔、友善,待受害者卸下心防後採取行動。
今天清晨爸抽血,我醒來之後就沒睡著,出去散步、買早餐,吃完後去裝水,要走回病房的時候看見轉角落地窗前,一個阿姨跟輪椅上的爺爺在曬太陽,直覺叫我走過去,如果錯認就晃回來就好。
昨天朋友騎車載我到位在桃園的臺北監獄,為的是送書給裡面一位印尼移工受刑人。 書店在七月時收到他從監獄寄來的信,他用英文寫著他聽說我們書店有外文書,他想看Tasaro GK的Muhammad系列的第二集,因為第二集他已經看過了,除此之外還想要幾本英文書。我那時找了找發現店裡沒有這本書......
移工阿姨Siti從2001年就來臺灣工作,以前還有每三年就要回國的規定,陸陸續續在臺灣工作10多年了,明年如果護照不能延長就會回到印尼。她來的時候身邊還沒什麼朋友來臺灣工作,反而是她後來推薦自己的大姊、二姊也來工作。在這之前她在新加坡工作過2年,使用的語言是馬來語和英語,她現在還聽得懂但不太會講。在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ㄧ直很關心跟老年的相關議題,前陣子在網路上看到日本有1位年輕的作者,因從事遺物整理師及特殊現場清理的工作的關係,目睹過很多死亡現場,其中,有很高的比例,都是死亡後1~3個月,因味道或害蟲增加,才被鄰居發現。於是,她透過製造及展示孤獨死現場模型屋,希望能讓大家更正視這個問題….
Thumbnail
對我們而言,真正留下的不是房子、金錢、名聲,而是曾經深愛過的誰,以及被深愛過的記憶。 我們人的一生,必須經過「生與死」,每人必須走完自己的一生,親人或其他至親的人未必可以走出傷痛地幫自己曾經最愛的人整理遺物,或處理死亡現場。因此他們需要「遺物整理師」。這書透過「遺物整理師」的職業告訴讀者他對「生與
Thumbnail
在殯葬業工作期間的思考與感悟,探討生死與後事處理的重要性及對親友間的溝通與理解。提供四個步驟與三個重要事項,鼓勵讀者以輕鬆方式討論生死議題。
Thumbnail
《那些死亡教我如何活: 一位清掃死亡現場者20年的生死思索 特殊清掃:死体と向き合った男の20年の記録》 ✍️作者:特掃隊長 譯者: 莊雅琇 語言:繁體中文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22/12/06 📝閱讀記錄: 這本書是作者部落格文章整理而成,如此艱難的工作
一個清掃死亡現場者20年的生死思索 特掃隊長著 莊雅琇譯 2016 時報文化 ❍ ❍ ❍ ❍ ❍❍ ❍ ❍ ❍ ❍❍ ❍ 前言  與死奮戰的人 我一直找尋人生的答案,每當我在慘不忍睹的現場中努力揮汗、奮戰時,就會看到我正在跟「自己」這個難纏的對手博鬥,但也因為這股意念,才
Thumbnail
古時候人很難活到老,於是有了未知生,焉知死。但其實對殯葬業者而言,每天接觸的都是死人事兒,從死見生,這本書是殯葬業者的敘事,也是他和先尊的故事,但凡書中的故事跟打電話都不太有關係就是了。 先從自身談起,怎麼會接殯葬業,也同時鋪陳整本書,像擠牙膏一樣的敘事,拼湊他和先尊的故事。殯葬真的是許多人避之唯
Thumbnail
每年下學期都有一屆剛完成解剖課的學生來上生死學,從完成自大體老師身上學習知識,之後包括一連串生命儀式:縫合大體老師、告別式、到追思大會,乃至到大體老師家屬家訪,與家屬延續與大體老師的關係。無論在心理或社會層面上,都經歷了對自己和他人死亡命運的思考。
Thumbnail
去年媽媽驟然離開。在書友們的推薦下,我開始閱讀各種談死亡、悲傷的相關書籍,有像《繼續前行,悲傷就不會是盡頭》這樣的實用書,也有像《廚房》這樣的小說。這本《那些死亡教我如何活》則是由一位日本特殊清掃隊員所寫的散文集,用另一個路數,帶我瞧見生死的另一種面貌。
Thumbnail
這是一個探討生命的哲學文章,透過探討死亡與科技,呈現出了對於生命和生死的思考。科學進步醫藥發展似乎更能對抗死亡,但長生是否值得期待以及考科學結果背後不同的可能性和影響。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ㄧ直很關心跟老年的相關議題,前陣子在網路上看到日本有1位年輕的作者,因從事遺物整理師及特殊現場清理的工作的關係,目睹過很多死亡現場,其中,有很高的比例,都是死亡後1~3個月,因味道或害蟲增加,才被鄰居發現。於是,她透過製造及展示孤獨死現場模型屋,希望能讓大家更正視這個問題….
Thumbnail
對我們而言,真正留下的不是房子、金錢、名聲,而是曾經深愛過的誰,以及被深愛過的記憶。 我們人的一生,必須經過「生與死」,每人必須走完自己的一生,親人或其他至親的人未必可以走出傷痛地幫自己曾經最愛的人整理遺物,或處理死亡現場。因此他們需要「遺物整理師」。這書透過「遺物整理師」的職業告訴讀者他對「生與
Thumbnail
在殯葬業工作期間的思考與感悟,探討生死與後事處理的重要性及對親友間的溝通與理解。提供四個步驟與三個重要事項,鼓勵讀者以輕鬆方式討論生死議題。
Thumbnail
《那些死亡教我如何活: 一位清掃死亡現場者20年的生死思索 特殊清掃:死体と向き合った男の20年の記録》 ✍️作者:特掃隊長 譯者: 莊雅琇 語言:繁體中文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22/12/06 📝閱讀記錄: 這本書是作者部落格文章整理而成,如此艱難的工作
一個清掃死亡現場者20年的生死思索 特掃隊長著 莊雅琇譯 2016 時報文化 ❍ ❍ ❍ ❍ ❍❍ ❍ ❍ ❍ ❍❍ ❍ 前言  與死奮戰的人 我一直找尋人生的答案,每當我在慘不忍睹的現場中努力揮汗、奮戰時,就會看到我正在跟「自己」這個難纏的對手博鬥,但也因為這股意念,才
Thumbnail
古時候人很難活到老,於是有了未知生,焉知死。但其實對殯葬業者而言,每天接觸的都是死人事兒,從死見生,這本書是殯葬業者的敘事,也是他和先尊的故事,但凡書中的故事跟打電話都不太有關係就是了。 先從自身談起,怎麼會接殯葬業,也同時鋪陳整本書,像擠牙膏一樣的敘事,拼湊他和先尊的故事。殯葬真的是許多人避之唯
Thumbnail
每年下學期都有一屆剛完成解剖課的學生來上生死學,從完成自大體老師身上學習知識,之後包括一連串生命儀式:縫合大體老師、告別式、到追思大會,乃至到大體老師家屬家訪,與家屬延續與大體老師的關係。無論在心理或社會層面上,都經歷了對自己和他人死亡命運的思考。
Thumbnail
去年媽媽驟然離開。在書友們的推薦下,我開始閱讀各種談死亡、悲傷的相關書籍,有像《繼續前行,悲傷就不會是盡頭》這樣的實用書,也有像《廚房》這樣的小說。這本《那些死亡教我如何活》則是由一位日本特殊清掃隊員所寫的散文集,用另一個路數,帶我瞧見生死的另一種面貌。
Thumbnail
這是一個探討生命的哲學文章,透過探討死亡與科技,呈現出了對於生命和生死的思考。科學進步醫藥發展似乎更能對抗死亡,但長生是否值得期待以及考科學結果背後不同的可能性和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