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清末的語言認知戰看台灣當下的「中國用語」爭議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如今提起嚴復,一般都尊為翻譯大家,然而他在這場認知戰裡卻是丟盔棄甲。
近來某出版商生物教材以中國用語「土豆」指稱馬鈴薯,再度引發認知戰爭議。巧的是,清末中國也打過一場很類似的語言認知戰,交戰雙方是嚴復等人所創的「本土」翻譯名詞和外來「和製漢語」。而結果又尷尬,又值得借鑑。如今提起嚴復,一般都尊為翻譯大家,然而他在這場認知戰裡卻是丟盔棄甲。熊月之《西學東漸與晚清社會》便提到:「嚴復冥思苦索、刻意創立的名詞……絕大多數都競爭不過從日本轉譯的新名詞。」
黃克武《惟適之安》於上引文句外,還舉了好些當時人的尷尬實例,其中多數都和張之洞有關。一個是張之洞的門生出國前來訪,說是「手續」辦妥便啟程。張之洞覺得「手續」一詞很刺耳,囑咐門生不要使用類似的「新名詞」。門生笑著回答:「『新名詞』三個字也是『新名詞』。」另一個例子:「凡奏疏公牘有用新名詞者,〔張之洞〕輒以筆抹之。且書其上云:『日本名詞!』後悟『名詞』兩字即『新名詞』,乃改稱『日本土話』。」
重點是,中文,或說華文,難道因此敗壞滅亡了嗎?又或者,中國是否因為這樣的文化「敗戰」而最終於政治上選擇與日本合併呢?答案顯然都是否定的。黃克武歸結整場晚清認知戰時說:「論者以為它們〔和製漢語〕成為漢語外來詞彙中『主要來源之一,甚至可以說是最大的來源』,而且這些詞彙的流行『不僅使漢語的詞彙更加豐富』,同時也為科學技術輸入中國,帶來很大的便利。此一論斷應無疑義。」
當然,歷史雖然會重複,但每次重複總有不同。筆者並不認為當下台灣的語言認知戰會走至一面倒的局面,更不主張不加區辨套用語彙。但那種因為意識形態作祟而自打嘴巴(或說「打臉」)的情況竟出奇相似。原因在於,主張禁用中國語彙的人其實都無法清楚定義,要禁的到底是怎樣的語彙,只能籠統貼上「中國」標籤。於是,在人人自由心證下,隨各人語感及語言知識有別,不免產生歷史倒錯的謬誤。也就是一人所認定的「中國」語彙,也許在另一人或另一族群的經驗裡,已在台灣行之有年,又或是歷史悠久,早就成為華語通用詞彙。即使將須禁的「中國語彙」寬鬆定義成中國晚近流行用語,也會像張之洞的例子所呈現的,若語彙因種種主客觀因素而普遍為使用者接受,並於文化中扎根,那麼高築意識形態壁壘只能是徒勞無功。反之,若只是一時風尚,大張旗鼓嚴禁就成了庸人自擾。
話說回來,「禁用中國語彙」說之所以能有這麼大的號召力,正是因為並非理性論述,而是訴諸人們對中國崛起的非理性恐懼,以及對中國打壓台灣的厭惡與憤怒(再加上,由於欠缺細緻的操作定義,反而人人都可以憑己意操作)。真要理性貫徹起「禁用中國語彙」,在台灣的華人就幾乎無法溝通了,除非是改以外語,或法令明文歸為國家語言的原住民語,以及手語。
再者,不僅無從以華語溝通,台語何嘗不然。沒錯,台語有「字」,但這些所謂「正字」越是古奧,豈不越接近傳統中國?縱然將台語全改成拼音表記,語彙內涵也有一大部分源於中國大陸。畢竟,再怎麼否定「閩南」、「福佬」等用語,都改變不了身為對岸移民後裔的事實。必須強調,在文化發展上,根源與流變並重,且根源不只一種,同時流變也會形成新的根源。然而,硬要藉切割中國元素來包裝源於台灣的假象,容易流於掩耳盜鈴,無法讓台灣文化「更加豐富」,更無助於台灣文化的健全發展。
筆者出身語文科系,相當清楚語言並非中性的工具,而是實實在在制約著使用者。但縱然是從文化認同的角度看,要從語彙選擇過渡到政治認同與政治體制的改變,乃至生活方方面面的轉換,那是極大的跨越。真有一天集體走到這一步,那麼以土豆指稱馬鈴薯只會是小之又小的因素。最大的問題絕對是「台灣」作為共同體失去了凝聚人心的力量。而最須警醒的是,以認知戰為名,行自由心證式的排除與切割,只是製造不必要的內耗,削弱台灣共同體的根基。這不是打認知戰,這是不戰自敗。
日本人創造的漢字詞彙在晚清中國流行起來的時候,有不少人大肆撻伐,認為東洋用語不「雅馴」。但服部宇之吉以玄奘自鑄譯詞為例,說明詞語雅俗其實是習慣問題:「玄奘等所創作之語,在當時未必皆雅馴,而今人則不復問其雅馴與否。由是觀之,語之雅馴與否,畢竟不過慣與不慣而已。」當前的語言認知戰,在語用層面,說到底也是習慣問題;儘管有好壞之分,「畢竟不過慣與不慣而已」。現在有多少人會回頭學嚴復那樣用「常住母財」、「無遮通商」等語來對譯「fixed capital」和「 free trade」呢?
而在政治層面,最要緊的是以民主鞏固共同體,讓原住民、早期移民(與後裔),和來台時序又晚一些的陸配、香港人,及各種群體的新住民都能在台灣尋得安心的發展空間,不會在一言堂氛圍下連用語習慣都動輒得咎。已故學者余英時引朱熹「硬相守底道理」強調民主精神的重要性。斯人漸遠,通達的睿智卻總教人懷念。
民國一百一十二年四月十八日初稿,四月十九日修訂於嘉義鵲枝寫譯樓
初稿以筆名「魯育人」發表於「獨立評論」網站(2023.4.19)
avatar-img
31會員
184內容數
觀今不忘古,讀史亦論今。篇章散見報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南鵲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更重要的顯然是以肯認各群體存在的民主意識來取代單一的國族認同。已故學者余英時所引的「硬相守底道理」就是這個意思。
如今的二二八敘事需要的是以動態、異質的共同體框架回看這段痛史。
攸關母語發展的大事是福佬族群能否反思自身母語以往的霸權位階,能否放開心胸擁抱自身文化根源。
「本土化」應該是一種心態、一種情感,一套輕重緩急的價值體系,不應是割裂、扭曲式的根源主義。
如果真有心讓二二八成為全民有感(且非休閒感)的一個符號,就必須超越以「單一真相」為主要訴求。
更重要的顯然是以肯認各群體存在的民主意識來取代單一的國族認同。已故學者余英時所引的「硬相守底道理」就是這個意思。
如今的二二八敘事需要的是以動態、異質的共同體框架回看這段痛史。
攸關母語發展的大事是福佬族群能否反思自身母語以往的霸權位階,能否放開心胸擁抱自身文化根源。
「本土化」應該是一種心態、一種情感,一套輕重緩急的價值體系,不應是割裂、扭曲式的根源主義。
如果真有心讓二二八成為全民有感(且非休閒感)的一個符號,就必須超越以「單一真相」為主要訴求。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關一位研究員搜索山洞多年始終遍尋不著,直到有天黃昏,他扶著石壁慢慢往前,摸著摸著發覺不對勁,這凹凸不平滑的手感,是個「四」字。「有字啊!」......因為有字便有記錄,有紀錄就有歷史與故事,在漫長的一生中,當你終於摸到了先祖的證明、歷史的證明,那會是多麼的感動,就像摸到甲骨文而興奮的沈愷一樣。
Thumbnail
台灣是多元族群文化--常被台派拿來當作否定自身為華人的擋箭牌。他們會開始切香腸:台灣文化中有中華、南島、日本文化等等,所以台灣文化都外來的?真正中立理性的論述方式,應該是將兩者視為對等:『台灣文化和中華文化有相似相異的地方』,只有從這個視角出發,才有可能看出台灣文化更廣更深的發展性。
Thumbnail
國文老師批評臺灣108課綱刪減文言文的比重,本集許律師將從課綱爭議檢視教育與法律的關係,並從歷史的角度談臺灣課綱的沿革。討論課綱調整是純粹政治問題還是涉及法律問題,並探討課程綱要的發展及對教育問題的全面性考察。
Thumbnail
導論:一個西方觀點的評述 六 其實現代「語義」一詞並不適用於前節對中國語的觀察,因為中國語語法所關心的語義幾乎僅僅是字義而矣。現在讓我們按此進一步的觀察來探究一下中國語的表達能力問題。關於中國語的表達能力,香港的陳耀南先生於1980年寫了一本有趣的小書,名為《中國語文通論》。這本只有一百多頁的小
Thumbnail
清末民初,被外國人欺負,當時曾經有種想法,認為國家強弱和使用的語言有關。 而中國積弱不振,就是使用的語言造成。   因此,有人主張中文要改成拼音,如果無法立即改拼音,就先簡化,再改拼音。 中共簡化中文,目的就是要改拼音,早期有些簡體字,都附上拼音。   中文同音字太多,無法改拼音。  
Thumbnail
小弟不才這學期教了台語一小段時間,深感它在當今台灣社會真是充滿各種微妙感。像是先前金曲台語歌后鄭宜農沒在頒獎典禮上講台語,就引發正反不同立場強力衝突。別的不說,光是怎麼稱呼它都會讓不同族群的民眾憤怒不滿,實在動輒得咎。葉高華教授的小文〈說不出名稱的那種語言〉滿深刻地說出這種尷尬感。 根據葉老師的說
Thumbnail
 2020/10/23 「入關」指的即是1644年清軍入山海關取代明祚。網名「山高縣」的鍵政家2019年在網上鼓吹當代中國應該取法「入關」,才能從吃力不討好的舊秩序突圍。言下之意,美國是朝貢體系的中心,卻一如腐敗的大明,自居文明上國,純粹仰仗收取霸權的制度租金、壓迫本國與剝削邊緣國家度日....
Thumbnail
在國際場合,台灣被強制冠上中國的命名 Chinese Taipei;在島內,各種過去中華黨國對台灣人的錯誤命名與矮化,也為台派沿用至今,例如:『閩南語』、『本省人』、『中華文化』等等,都是一種試圖將台灣人合理化為中國人的話術。當這些名詞成了日常慣用,甚至成為學術正確,那意識形態的中國化也宣告完成。
Thumbnail
台灣常常對於自身的『量體』有很多錯誤的評估。舉例來說,像『反攻大陸』、『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就是一種遙不可及的幻想。但在文化語言上,有些島民不知哪來的自信,覺得自己有美國般強大的政經能量,有能耐和中國搶奪中華文化的話語權?還可以讓全世界的以 2300 萬人台灣華語為主,而不是 14 億人支語?
標題正確的全文應該是要叫「中華民國為中共國人的祖國」。   台灣一直過去都被小粉紅們說中國是台灣的祖國?可是中華民國的前身為大清帝國。 在國民黨撤軍來台之前,台灣這塊土地是很複雜的,有大清帝國的人民來台、有大元帝國的人民來台、有大明帝國的人民來台,甚至還有大日帝國,跟原住民族共16族。 換言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關一位研究員搜索山洞多年始終遍尋不著,直到有天黃昏,他扶著石壁慢慢往前,摸著摸著發覺不對勁,這凹凸不平滑的手感,是個「四」字。「有字啊!」......因為有字便有記錄,有紀錄就有歷史與故事,在漫長的一生中,當你終於摸到了先祖的證明、歷史的證明,那會是多麼的感動,就像摸到甲骨文而興奮的沈愷一樣。
Thumbnail
台灣是多元族群文化--常被台派拿來當作否定自身為華人的擋箭牌。他們會開始切香腸:台灣文化中有中華、南島、日本文化等等,所以台灣文化都外來的?真正中立理性的論述方式,應該是將兩者視為對等:『台灣文化和中華文化有相似相異的地方』,只有從這個視角出發,才有可能看出台灣文化更廣更深的發展性。
Thumbnail
國文老師批評臺灣108課綱刪減文言文的比重,本集許律師將從課綱爭議檢視教育與法律的關係,並從歷史的角度談臺灣課綱的沿革。討論課綱調整是純粹政治問題還是涉及法律問題,並探討課程綱要的發展及對教育問題的全面性考察。
Thumbnail
導論:一個西方觀點的評述 六 其實現代「語義」一詞並不適用於前節對中國語的觀察,因為中國語語法所關心的語義幾乎僅僅是字義而矣。現在讓我們按此進一步的觀察來探究一下中國語的表達能力問題。關於中國語的表達能力,香港的陳耀南先生於1980年寫了一本有趣的小書,名為《中國語文通論》。這本只有一百多頁的小
Thumbnail
清末民初,被外國人欺負,當時曾經有種想法,認為國家強弱和使用的語言有關。 而中國積弱不振,就是使用的語言造成。   因此,有人主張中文要改成拼音,如果無法立即改拼音,就先簡化,再改拼音。 中共簡化中文,目的就是要改拼音,早期有些簡體字,都附上拼音。   中文同音字太多,無法改拼音。  
Thumbnail
小弟不才這學期教了台語一小段時間,深感它在當今台灣社會真是充滿各種微妙感。像是先前金曲台語歌后鄭宜農沒在頒獎典禮上講台語,就引發正反不同立場強力衝突。別的不說,光是怎麼稱呼它都會讓不同族群的民眾憤怒不滿,實在動輒得咎。葉高華教授的小文〈說不出名稱的那種語言〉滿深刻地說出這種尷尬感。 根據葉老師的說
Thumbnail
 2020/10/23 「入關」指的即是1644年清軍入山海關取代明祚。網名「山高縣」的鍵政家2019年在網上鼓吹當代中國應該取法「入關」,才能從吃力不討好的舊秩序突圍。言下之意,美國是朝貢體系的中心,卻一如腐敗的大明,自居文明上國,純粹仰仗收取霸權的制度租金、壓迫本國與剝削邊緣國家度日....
Thumbnail
在國際場合,台灣被強制冠上中國的命名 Chinese Taipei;在島內,各種過去中華黨國對台灣人的錯誤命名與矮化,也為台派沿用至今,例如:『閩南語』、『本省人』、『中華文化』等等,都是一種試圖將台灣人合理化為中國人的話術。當這些名詞成了日常慣用,甚至成為學術正確,那意識形態的中國化也宣告完成。
Thumbnail
台灣常常對於自身的『量體』有很多錯誤的評估。舉例來說,像『反攻大陸』、『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就是一種遙不可及的幻想。但在文化語言上,有些島民不知哪來的自信,覺得自己有美國般強大的政經能量,有能耐和中國搶奪中華文化的話語權?還可以讓全世界的以 2300 萬人台灣華語為主,而不是 14 億人支語?
標題正確的全文應該是要叫「中華民國為中共國人的祖國」。   台灣一直過去都被小粉紅們說中國是台灣的祖國?可是中華民國的前身為大清帝國。 在國民黨撤軍來台之前,台灣這塊土地是很複雜的,有大清帝國的人民來台、有大元帝國的人民來台、有大明帝國的人民來台,甚至還有大日帝國,跟原住民族共16族。 換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