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集介紹了常見處理法中的 ① 傳統日曬(Natural)② 水洗處理法(Washed) ③ 精緻型日曬(Natural)④ 去果皮日曬(Pulp Natural)。
今天要來介紹:
跟蜂蜜沒有關係的「蜜處理(Honey Process)」
及印尼知名的「濕刨法(Wet-hulled process)」
還有其他常見說法,但僅為處理過程中變更部分條件,非獨立的處理法:
A、厭氧發酵 B、酒桶發酵 C、特殊處理法
⑤ 蜜處理(Honey Process)
大家聽到蜜處理是不是想說是以蜂蜜去後製,是不是想說喝起來甜甜的?其實蜜處理與蜂蜜一點關係都沒有,咖啡甜度也比日曬處理法的低。原名是源自於西班牙語,是「黏答答」的意思。因為有保留部分果肉,咖啡豆乾燥前濕濕黏黏的。聰明的超譯者翻譯成英文時,如果叫黏答答處理,可能會降低大家購買慾望(笑)所以就從像蜂蜜般黏答答的處理法,成為蜜處理法了。
因為水洗法非常耗水,所以巴西發明了去果皮日曬(Pulp Natural),以哥斯大黎加為代表引進此處理法後,改良到連最後沖洗的階段都捨去,反正保留的果肉比日曬少,完整保留果肉的日曬都能掌握發酵程度了,何況只保留部分果肉。早期有說蜜處理與去果皮日曬最大的差異是滴水不沾,但現在常見的分類稱謂有白蜜、黃蜜、紅蜜、黑蜜。
那怎麼分類白蜜、黃蜜等,一般說法是說分類模式是依照使用機械去除果皮時,「保留果肉的比例」做區分,保留越多的果肉,顏色越深。但實際上應該是「發酵程度越高,顏色越深」。
保留10%果肉以下,顏色很淺的生豆,通常被稱為白蜜,因為沒有殘留太多果肉,發酵程度低,風味近似水洗。會有部分處理廠視為是同一種產品。
保留90%果肉,但用低溫抑制發酵,生豆的顏色依然可以很淺。像這樣過程多樣化的處理法,利用細節變化風味,但因為大方向都是保留部分果肉所以同屬於蜜處理,據說在哥斯大黎加就高達4萬種以上。
⑥ 濕刨法
印度尼西亞當地的特殊處理法,因為產地潮濕多雨,咖啡生豆難以乾燥,通常在水分仍超過20%時,即做去殼處理(除去羊皮層Parchment),缺乏保護且高水分的咖啡生豆容易吸附異味,常有從潮濕倉庫中吸附而來的土壤及霉味。另外,此種處理法的咖啡處理的好是藥草味,處理不好是草藥味。
還有大家常看到的「厭氧發酵」、「酒桶發酵」、「特殊處理法
」,這些其實只是處理過程中部分條件的變更,而非獨立的處理法。
A、厭氧發酵
知名咖啡大師Sasa Sestic,以自己師法葡萄酒的二氧化碳浸漬法來處理咖啡,並以其獨特的風味,在2015年的世界咖啡大賽上取得優勝。很快的這種作法便普遍傳播到了全世界的咖啡產區。不過此種方式應還不能算是全新的處理法類型,因其只有在發酵階段中有差別,與上集中提到的水洗處理法後段的乾、濕發酵程序類似,一般常見的全名為「厭氧發酵日曬」、「厭氧發酵水洗」等,其實就是像是前者的完整稱呼應為「乾式發酵水洗」、「濕式發酵水洗」。
厭氧發酵可以再區分為「半厭氧(被動厭氧)」及「全厭氧(主動厭氧)」。半厭氧是單純將咖啡封入密封桶,等待喜氧菌消耗完氧氣後,自動轉為厭氧菌主導。而全厭氧則是主動抽光氧氣,一開始即利用厭氧菌發酵。
B、酒桶發酵
將發酵程序從常見的「發酵槽」移置到「酒桶」中,在發酵桶的厭氧發酵還可以說有厭氧菌及喜氧菌發酵的差異。酒桶發酵多了利用桶中殘留酒味,影響咖啡風味,已經跨足Infused Coffee的領域。其他方式若是人為讓生豆吸附、直接注入風味等,都不屬於處理法的一環。(註)
推薦閱讀▶︎▶︎
特殊處理法與Infused Coffee
註:非洲棚其實也不是無所不能。風勢強勁的地區,在棚架中懸空乾燥的咖啡生豆,很容易因此乾燥過快而造成品質明顯下滑。譬如巴拿馬地峽知名產區波奎特(Boquete, Panama)北臨加勒比海,南面太平洋,海風交替吹拂下,必須因地制宜的將透氣材質埋入地面,再將咖啡置於其上乾燥,外觀如同庭院式乾燥一般。
C、特殊處理法
早的期咖啡發酵依靠當地風土水質,天然存在的酵母發酵。現已知若在發酵時添加特定酵素,會為發酵後的咖啡帶來特定風味。部分農民與後製者,在處理時不再如以往只依靠天然酵母,會主動加入想要添加的酵素。
小結
一樣的咖啡豆會因為處理法的不同產生不同風味,真的是非常有趣。而我們熟悉這些處理法後,更能為自己挑選符合自己的咖啡。咖啡在採收後最好在幾個小時內盡快處理(後製),以保留其中的風味。但如果處理不當反而是破壞咖啡的美味,所以咖啡的處理過程也是影響咖啡風味的重要一環。現在的後製過程花樣百出,讓我們更可以體驗更多不同咖啡的風味,但是也要小心加入人工香料及化學物等的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