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咖啡杯中我們所喝到的的風味有許多種來源,精品咖啡最常使用的說法就是From Seed to Cup。意即整個咖啡的生產過程之中,每一個步驟都能夠影響到最終的品質。過去人們認為越靠近前段的生產部分,對風味的影響越大。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技術的進步,人們發現這樣的說法並非完全正確。事實上,從咖啡果實落地的那一刻起,控制處理法和發酵(註1)過程等因素,可以大幅度改變咖啡的風味。
註1:使用發酵來處理咖啡,原來的主要目的是依靠天然或人為添加的酵母,在發酵的過程中,除去附著於咖啡豆上的咖啡果肉。後來發現這個過程可以明確地改變咖啡的風味,很快的成為現代處理咖啡的標準做法。
水洗處理的起點,將咖啡櫻桃置入水槽,清洗並利用比重揀選優良的漿果。
最著名的例子之一是20世紀中葉,在水洗處理法於衣索比亞普及之後,當地的咖啡才開始以花香著稱。21世紀初長足發展的精緻日曬法,更為當地的咖啡風味增添了層次分明,變化多端的熱帶水果氣息。近一點的例子是知名咖啡大師Sasa Sestic,以自己師法葡萄酒的二氧化碳浸漬法來處理咖啡,並以其獨特的風味,在2015年的世界咖啡大賽上取得優勝。很快的這種作法便普遍傳播到了全世界的咖啡產區。
Sasa Sestic也是澳洲坎培拉知名的Ona Coffee 創辦人。
水洗處理加上乾式發酵(攝於La Mirigrosa. Panama)
其後更多的特殊發酵方式陸續加入行列,如2022HawaiiPCA的前兩名,都是以特殊酵素發酵處裡的咖啡。同年於台灣舉辦的環太平洋咖啡論壇(Pacific Rim Coffee Summit)中,發酵大師Miguel Meza甚至提出一份表格,明確的說明發酵所使用的酵母與其直接對應會形成之風味。至此,對咖啡風味的主要來源,大概可以分成兩派,傳統被視為環境卓越的農園多半主張更少的人為介入,讓天然的風土、海拔、品種等條件賦予咖啡風味。而非處於傳統優良種植地帶的農園,則越來傾向於使用後製手法來改善品質。
延伸閱讀▶︎▶︎
【烘豆師的咖啡小教室】一次搞懂咖啡處理法
庭院式日曬Patio Dry. Kotowa Estate, Panama.
而所謂的Infused Coffee,則是指在生產過程中,人工的加入非由咖啡本身或後製處理所帶來的香氣。曾聽聞過的手法有浸泡果汁,放在具濃烈香氣的酒桶中,或者是浸泡帶有某種香料的液體等方式,使得咖啡添加了原先並不存在的風味。
這並非全新的科技,為了讓本身不夠優秀的咖啡入得了口,在烘焙中、在飲用時,添加其他風味物質,來增香添味,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而在生豆的處理階段,早在某年的Best of Panama(註2),就已經加入一個組別:特別處理組,主要以浸泡果汁來做為強化與改變咖啡風味的手段(註3)。
兩者間作法的差異很顯著,並非同一概念。但都同樣帶來了全新且鮮明的風味與口感,提供了消費者更多的咖啡選擇。
註2:BOP. Best of Panama.台譯最佳巴拿馬,作為最頂尖的藝伎咖啡生產國巴拿馬所舉辦的評鑑與競標活動。
註3:當時這樣的做法,普遍不被業界接收,因而慘淡收場。
屏東日曬處理的咖啡,保留全漿果,利用發酵影響咖啡的風味。
前者在長久的努力之下,慢慢形成了現代處理咖啡的主流做法。目前普遍認為,這種方式屬於一種自然過程(註4),而後者則仍被歸類在人工添加香氣和口味。若添加的風味來源亦屬天然物質,無健康疑慮,也許對消費者來說差異並不大。但其生產難度與前者相去甚遠,可以輕易地做出媲美頂級精品咖啡的風味,並且與精品咖啡的定義並不相同,似應作為另一種產品獨立存在。
對此,曾有哥斯大黎加生產Infused Coffee的業者來台時,在被訪問到時指出,如今的離經叛道,也許是將來的業界常態,不妨保持開放的態度,且看將來市場觀念如何演變。
註4:仍有部分採購者認為,透過後製處理所產生的風味,也不能算是咖啡原來的風味。其中有趣的是,其多半已能接受也是上個世紀加入戰場的水洗處理法,卻不能接受21世紀才普及,脫胎於更傳統的日曬處理法,改進減少處理上造成的瑕疵後,更美味的精緻型日曬咖啡。
簡單的密閉包裝隔絕新的氧氣進入,也可形成半厭氧處理。(僅為示意圖,內非厭氧處理的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