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05|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晒日子〉 —「酸柑茶人」經營人劉魏銘專訪

1月底,空氣還帶點涼意,花草蓄勢待發,等待春天的到來。新竹北埔郊外一棟老厝,這裡是劉魏銘老師的家,也是酸柑茶的家。
推開門,柑橘香氣撲鼻而來,小白兔(劉魏銘老師的狗)熱情地招呼我們上樓,遠遠看到牆面上繪著「酸柑茶人」四字,前院數車鐵架上擺滿酸柑茶、用竹篩承裝的中藥材、花卉,牆面上貼滿酸柑茶的知識與劉魏銘老師的報導,在這裡,生活與工作的場域是沒有分界的。

酸柑茶的由來與製程
虎頭柑是客家人過年時神放桌上供神的柑橘類產品,其酸口不好吃,可是丟掉非常可惜,於是人們取其酸跟茶、中藥結合,經過多次日晒、蒸煮,轉酸為甘,是早期非常典型的藥茶一體。
使用特殊金屬圓筒將虎頭柑頂端挖出一圓形缺口,保留柑皮作為蓋子,將果肉挖出、濾籽後加入茶葉與各式藥材,攪拌後回填至挖空的虎頭柑內,蓋上原本的柑皮後,用棉線仔細地綑綁,歷經「九蒸九晒」,反覆的蒸、晒、壓,直至茶磚內外乾燥。
「酸柑茶,一月開始製做,九蒸九晒後,七月入甕。」
一顆酸柑茶,日照時間超過一千多個小時。劉魏銘老師說:「陽光反覆地曝晒,將紫外線注入在酸柑茶裡,熟化後會產生一股醇厚的香氣,有種陽光日曝之後特別的風味。」晒,引出了酸柑茶最原始的滋味,經過充分的日晒可以保存的更久。

記憶.技藝
酸柑茶應該是每個北台灣客家家庭出身的孩子的共同記憶,飄著小雨的濕冷冬日裡,家家戶戶的屋頂冒出一圈一圈的白煙,屋內瀰漫著清香的柑橘味,夾雜著陣陣醇厚的茶葉香氣,一顆顆酸柑茶垂掛著圍繞在煙囪旁去除水分,劉魏銘老師回憶,他從曾祖父那代開始就在做酸柑茶了,還記得小時候都要幫忙塞茶葉。但是,時光的流逝也不小心帶走了這份技藝,曾是客家人很重要的這項茶品,到如今,卻鮮為人知,連茶葉市場也不承認。
老師感嘆地說道:「這個茶有它的價值,早期我們客家庄都把這個茶當藥在處理,不只是茶而已,現在可能因為醫療發達,這種傳統被當作是藥的茶漸漸被遺忘了,所以我花時間去收集酸柑茶的相關資料,整理成書,希望能用文字將這份情懷流傳下去。」

客家黑金剛
酸柑茶外型圓滾滾且表面冒著黑金色油光,厚實且堅硬,看起來就像一顆小石塊,第一眼會讓人摸不著頭緒,劉魏銘老師說,酸柑茶本身吸引人的外在條件並不多,所以我們從內涵上去加強,為了讓更多人知道原來這個茶不是只有傳統,也有很多新創的部分,讓人願意去嘗試這樣的東西。
老師的酸柑茶裡加入了各式傳統的中藥材,還有一些花卉,比如台灣特產的油菊、金銀花等,不斷試驗各種配方、調整比例,讓原先沈穩的茶香多帶了一份花的俏皮香馥。

符號.印象
酸柑茶是台灣特有的緊壓茶,如花瓣般的痕跡其實不是天生的。早期的客家人利用棉線綑綁酸柑茶,除了將蓋子固定起來,也藉由壓的更緊實使水分脫離,確保酸柑茶不會發霉。
形狀是對於產品的一個具體的印象,這是它的符號,深耕在大家的記憶中。
劉魏銘老師是少數至今仍堅持這項傳統的酸柑茶職人,他利用掌心的厚度,去調整其樣貌,蒸、晒、捏,隨著以上步驟不斷重複,酸柑茶會逐漸縮小,剩餘的棉線則越來越長,並滲進酸柑茶的日月精華,顏色由白轉淡咖。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