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06|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影評】《做工的人》:做工的疼惜做工的

電影版比較像是前傳的感覺,覺得如果沒有看過影集的人,可能會比較難做情感的鋪陳,特別是電影版在「理解」這件事的著墨點更多:例如小傑理解爸爸的工作嗎?理解什麼是為了朋友付出嗎?一般人能理解做工的人的辛苦嗎?

摘掉你的有色眼鏡,才能看見角落有光
記得有次去聽作者林立青演講,開始前幸運地和作者見了面,像個崇拜已久的小粉絲終於見上一面的欣喜,也請他幫我在兩本書上簽名留念,現在再想起來,那八個字似乎也呼應了電影想表達的一部分:做工的疼惜做工的
台灣的社會階級某部分來說應該還是蠻根深蒂固的,宮廟仔、做工的、8+9,這些在一般人的詞彙裡難免和底層生態脫不了干係,或是帶點歧視,或是帶點嘲諷,無論是哪一種,大部分的時候都是貶義居多。
縱然網路世界不乏那些「真正做工的才不會去看」、「騙一堆低端仔」等等的言論,但當真正從書籍翻拍成影集,又從影集到大螢幕,作為一個讀者、觀眾到影迷,還是感到一點欣慰, 因為終於有人讓這些照不進陽光的角落裡,得以擁抱一絲溫暖。
吃苦當祝福,再痛都會過去的
在電影版裡用小傑的視角敘述了噗嚨共三人組如何在一次又一次的患難與共中互相扶持,進而成為生死之交,突然間好像有點懂得了那樣的情懷,在那些不曉得如何求救、不懂得找尋協助與資源的情況下,三個臭皮匠總好過一個諸葛亮,即使被騙,身邊也總還有人陪你一起哭一起笑。
無論是辛苦了一整天搭上捷運時卻被嫌臭、或是明明一樣簽了租屋合約卻被騙而投訴無門,最慘的當然還是以為自己碰上了善心律師免費打官司,沒想到是遇上了利用資訊落差的大騙子,大部份時候他們都選擇自認倒霉,因為他們從不認為正義會站在自己身邊,與其據理力爭又多被記一筆,不如摸摸鼻子繳錢了事,這些故事真實得令人心酸,就像林立青筆下的移工、外籍配偶等等,都因為沒有管道或是沒有對應的資訊來源,而彷彿一腳踩進泥濘的土堆裡,只求不再向下,已是萬幸。
另外從年幼的小傑也可以看到,作為弱勢的家庭,面對同儕的壓力也是童年惡夢,或許因為小朋友的世界尚未建構完全,無法全面的同理,但是直球對決通常也讓人更為受傷,也因此小傑在觀察到有人比他更辛苦、更弱勢的時候,反而產生一種認同感,雖然不確定是來自於同情還是惺惺相惜,最後也獲得了一種歸屬感。
想起小時候家裡經濟環境也不好,或許是基於一種類似的情感,或僅僅只是物以類聚,當時也和一位家境條件不佳的女孩玩在一起,就像小傑想幫助對方蓋房子,當時的自己也總是盡可能地和對方分享一切,長大後才逐漸理解,或許是因為差不多的背景,彼此的交流和同理上才能一致,也才不會對自己匱乏的感到自卑,對自己擁有的感到不足,我想,是那樣的心情吧
多擠一點同理心,就能看見少一點視而不見
影集於我在情緒的鋪陳還是比較到位,特別是最後那些不得不的決定,正如當初翻閱原著時,數度在書店的角落沉默許久,只為了抑制那即將翻湧而上的悲傷。影集的最終,隨著動力火車的嗓音緩緩落下,就像扭開水龍頭一般,讓所有觀眾的情緒奔騰而出。
回到電影的部分,個人感受比較深刻的反而是父子間情感的著墨,當小傑說:「我只是不想要他們笑你」時,眼底也冒上一些熱氣。想起小學時,也常常覺得家裡窮,所以父親放學來接送時,執拗地要求他們在最後一個接送區,因為通常走到那裏時,同學基本上都已經被接走了,小時候不懂,那樣的要求會造成父母甚麼樣的感受與傷害,長大了才明白,就像在捷運車廂裡不敢與小傑相認的阿祈,那是父親最深的愛,也是最痛的決定。
或許我們沒辦法選擇自己的家庭背景,也不一定能和過去的一切和解,但正是這樣的生命經歷,讓我們多了一點同理的心,我想,無論影集或電影,都不是要去揚起勞動階級的是非塵土。更多的是,當我們與之同行時,也能理解大家都是平等的,職業不分貴賤,有時候正是因為社會冠上的有色眼鏡,才讓這麼多的角落成了死角,進不了光。
我或許不相信人性本善,但也盡量讓自己在歲月的洗鍊下,對於那些我未能體會,或是不曾接觸的個體,能給予基本的善意與理解,畢竟這世界有時候更為罪惡與醜陋的,往往都不一定是在那晦暗的小角落裡,更多的是在我們鈎不著的penthouse之中。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歡迎收藏、愛心、點留言:)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人生就像一盤綜合滷味,熬煮各種酸甜苦辣鹹,分享一段魯味人生,佐料你的日常,讓我們在彼此的故事裡,都能越魯越對味。曾於A day Magazine、背包客棧、Udn聯合報及女人迷留下點點足跡,擅於情感觀察、影劇評等。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