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3/05/12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食物身體記憶,在料理中長出力量

■文.圖/張雅雲(字耕農)
生命中的遇見,是偶然,也是巧合。偶然下,2017年暑假在蘭陽平原,和社區婦女一起練習「梳理自我,從日常生活中發覺生活敘事與力量」;用在地好味道,豐厚彼此的生命記憶。巧合下,2018年春天,在「松德婦女暨家庭服務中心」的熱心促成,有機會照見都會區弱勢婦女的處境;再度用工作坊的型式,和大家一起探索自家的飲食記憶,共學日常且基本的食農議題,共煮共食、並打造屬於自家的安心餐桌。
一群是在廣闊鄉村地區有連結的家政班婦女。另一群是在擁擠都會裡、卻與人群斷鏈如孤島般的婦女。要大家開口敘說,似乎不是那麼理所當然;紀錄整理更是讓人有壓力。然而,當最後一堂課到來時,一人一菜的料理辦桌會,讓每位成員自在、且自信地分享料理和個人作品。因而發現了最尋常的點,正是培力女性的最好場域。

在台北,聽見不一樣的阿姨姊姊們

沒想過,在繁華的信義區~遇見一群堅毅的女性。有人單親、有人是外籍配偶、有人獨自來台灣工作……,因為「松德婦女暨家庭服務中心」小郁主任的邀請,她們首次來參加一個不熟悉的工作坊。小郁主任說,以往開給這些婦女的課程,以職能訓練和心理課程為主。結合食物和個人生命紀錄的工作坊,還是首次嘗試;因為中心也期待給這些婦女有此不一樣的經驗。
於是,在課程設計上,自己結合了日常生活中的食農知識探索、個人的生命記憶,還有共煮共食的料理分享。幾位成員經濟壓力重些,總在週六上午趕來上課,午餐共食後又匆匆急奔工作。面對每日現實的壓力,不論是家庭或是經濟上的擔子,她們用身體去承受記憶,卻鮮少去想自己的感受是什麼。因此課程上要大家說說自己生活經驗時,最初幾堂課常常陷入一陣靜默。但,來到共煮午餐的時刻,料理分享和情報交換,那熱絡的氛圍完全不輸菜市場。一次又一次的共煮共食,讓大家再靠近一些、再近一些。
課程設計單元之一,是讓大家在海報上畫下和自己等身的身體地圖,回憶身體和自己的故事。課堂上有畫的人有7~8位,實際完成作品者只有2人。但這二位的作品著實令人感動。來自福建的媽媽A君,是兒子催促她:「媽媽,你的作業完成了沒?」結果兒子幫助媽媽完成身體地圖。一位上課鮮少說話的大姊,最後一次課時,她和我說:「老師,我請假30分鐘,還要加工一下作業。」所以她靜靜去另一房間,完成她最後的修飾。到了成果分享時間,這位大姊打開作品時,大家忍不住發出驚呼:「天呀~到底要蒐集多少的月曆紙、大賣場廣告目錄、小傳單,才能做出這幅身體地圖。」
不善畫畫的她,用剪紙拼貼的方式,完成了屬於她的身體地圖。那些剪紙的素材,很多是上課介紹過的主題,包括稻米、蔬果、豆製品等……。原來大姊用這樣的方式,記憶這五週的食物課。大姊說:「從來都沒想過,自己有能力做出一幅畫。」那臉上靦腆的笑,是屬於她的自信。
▲松德婦女中心成員的身體地圖作品。
▲松德婦女中心成員的身體地圖作品。

外籍媽媽用食物念故鄉

一人一菜分享會,是濃濃故鄉味再現;不僅只是食譜作法,更深刻的是帶出那料理和地方風土及食物保存的智慧。
來自福建的媽媽A君,分享了紫菜地瓜包。嫁來台灣之後,再也沒嚐過地瓜包的她,因懷念故鄉的地瓜包,於是上網查詢作法。經過綜合幾家食譜的作法,終於做出她心中想念的故鄉味。A君說,近海的家鄉土地貧脊,僅能種出地瓜,又海邊盛產紫菜,所以紫菜地瓜包在故鄉是很家常的點心。
在家鄉是把炊熟的地瓜拌地瓜粉當外皮,有趣的是這外皮還要加一些麵線;麵線是煮成糊狀,再混到地瓜麵糰一起揉勻。內餡則是紫菜拌絞肉,做成肉丸子;取適量的地瓜麵糰做成外皮,再把紫菜肉丸子包入其中,打摺收口。放入電鍋中炊熟即可。放涼再吃地瓜包的皮,會更有嚼勁。大家試了紫菜地瓜包,不約而同讚嘆~原來地瓜和紫菜肉餡是這般速配。
一位同是來自福建的大姊B君,很有實驗精神;她帶來了五榖海鮮粥。她說,想起故鄉的粥會加海鮮,於是在五榖粥裡加了貝柱、蚵乾和蛤蜊。找食材的過程中,才發現在台北要買蚵乾不太容易。這道海鮮粥果然鮮味十足。原本大家對著一鍋黑糊糊的粥有點卻步,但看見整鍋粥的用料實在太澎湃,有人率先挖了一匙。吃了一口之後,馬上有表情的說:「這海鮮粥太美味了,只是不好看。我們要用嘴吧吃才準,不能只用眼睛吃。」於是顏色不討喜的澎湃海鮮粥,翻身了。
一位來自越南的大姊C君,帶來上課前才現捲好的越南春捲。來台灣多年的她,經歷過乳癌治療、又遇腳傷。總覺自己走不下去時,同鄉朋友開的越南小吃店帶給她支持和力量。如今她和同鄉友人共同經營越南小吃店。這天她帶了春捲之外,也帶來自己小店的名片。她說:「課程結束後,歡迎大家來店裡找她吃東西。」
▲紫菜地瓜包。
▲閩式改良版海鮮粥。
▲越南春捲。

在宜蘭,鄉村婦女編織宜蘭味

2018年「松德婦女暨家庭服務中心」的工作坊設計,其實是來自2017年在宜蘭帶領女性手工書成長團體的濃縮。歷時一個暑假、二個月、八週的工作坊,這是一個不容易的約定。相對於城市婦女有較多的學習資源,鄉村婦女可有什麼樣的學習資源和管道?年輕一代的女性,走進圖書館,善用圖書館裡的閱讀資源和講座。長一輩的農村婦女,農會家政班無疑是她們進修或是參與公共事物的最佳管道。二個手工書小團體,一個是礁溪圖書館班、一是五結農會家政班。二班的參與者屬性不同,各自也發展出屬於她們的敘說風格。
關於課程設計,在和宜蘭家庭教育中心幾番討論之後,定調為女性生命故事的敘說;重新看見自己、聽見自己、接納自己,並尋求再出發的自己。又食物製作或家中飲食經驗,是女性日常生命拼圖中重要的一塊,故工作坊也將食物記憶納入。
課程設計第一階段,是從個人名字的故事、手的故事、身體地圖的故事開展。考慮到年長的農村婦女以往未能入學受教,於是讓大家習慣先說一個故事,再把故事寫下來或是畫下來。紀錄的型式,完全開放。然後會發現到,其實「說」,並不是這麼理所當然;在座位上說,和走到台前去說,是有很大差別。
一次又一次的演練,從看繪本說故事,透過看說《挖土機年年作響––鄉村變了》,讓大家感受紀錄的力量和重要,也讓大家想想什麼是自己可紀錄生活的方式。接下來請大家準備個人從小到現在的生活照4~5張,把照片裝入信封袋,讓抽到的人來看照片說故事,最後再由本尊說明那一袋照片的故事。
有人做出興趣了,回家找老照片,欣賞不同年代的自己;看呀看……竟然就3個小時過去了。有人原本都不好意思發言,都請同行的孫輩代為發言。有一天這位阿嬤說:「我今天要自己練習講。」每位參與者在這過程中,也挑戰著新的自己;以前沒做過的,也是可以試試看。
在認識自己的過程中,繪製身體地圖,對大家來說是最挑戰的。因為是找一個自己最舒服的姿勢,然後躺在海報上,在海報上畫出和自己等比的人型;在圖上標記出自己和身體不同部位的對話。一位家政班的班長僅留下簡單的身型線條,只在腰上畫上一圈花環。她說:「人出生就是赤祼祼,祼體就是最自然的樣子,所以我想呈現一個最自然的樣子。」另一位班長則是讓自己穿了一身紫色的旗袍,但引人注意的是旗袍上方有一個像卡通人物的女娃娃。她說:「我小女兒三十多歲就過世了,但我心中都一直念著她。所以我在心的位置畫上這女娃娃,代表我永遠的小女兒。」
來到第四次的課程,參與的成員也大都固定。因為多了安心和信任,一些內心底層壓抑的情緒也就自然湧現。有位平時樂觀開朗的媽媽,分享身體地圖時突然就流起淚了。瞬間有感受到大家對團體中突來的情緒張力有點不知該如何,這位媽媽選擇暫時離開一下。自己則讓其他成員一起深吸呼調整一下,並謝謝這位成員因信任讓我們看見她的真實感受。大家給身旁的成員一個擁抱,感受來自團體成員的支持力量;大家也說說:「關於哭的這事件。」
這些累積的練習,不僅讓大家看見自己、傾聽他人,也真實感受到什麼是成長團體的信任。
▲農村婦女在紀錄中重新看見自己。
▲礁溪婦女的身體地圖作品。

尋訪我家的味道

第二階段是來到「食物與我.我與食物」。請大家回憶傳承自媽媽的好味道是什麼?日常生活中,我去哪裏買東西?又屬於宜蘭在地的好味道是什麼?
有了第一個月心靈冒險般的檢視自己,進到食物記憶階段時,大家的話匣子早已開啟;那股分享的熱切,已是止不住。其中的話題之一,是請大家回想年節吃魚、吃肉的經驗;並畫下一隻魚。沒想到,這吃魚經驗,真有地區差別。礁溪班的大家提到小時候吃魚,是以「吳郭魚」居多,而且不少人是自己去冬山河捕撈或是乾淨的水圳才有。五結班大家畫著的,幾乎是清一色的「鯖魚」;只是各家抹鹽乾煎、紅燒、醬煮等料理手法不同。一位媽媽畫出興趣,索興就把家中年夜飯的菜單,都以手繪圖食譜呈現。那一隻有紅雞冠的白斬雞,大家都覺得可愛又傳神。
課程最後,適逢世界大學運動會舉辦期間,故邀請大家設計,如果世大運的選手來宜蘭玩,我們要開什麼樣的宜蘭味菜單,來款待他們呢?大家提出的菜單,有礁溪或五結的家常味,也有更廣義的宜蘭味。例如:礁溪班的成員說,來礁溪就是要吃溫泉空心菜、溫泉茭白筍、溫泉絲瓜。有人說「這樣會不會太素了?」腦筋轉得快的媽媽馬上補上:「再來一盤鴨賞啦!」。對五結農會家政班的媽媽來說,料理就是他們的強項。菜單一開馬上有:早餐當然要吃宜蘭味的清粥小菜。午餐五菜一湯、水果甜品也都搭配好了。晚餐要豐盛些,魚肉要準備多一些。
最後一堂課,由二班的學員一人一菜為自己辦桌,並將八週的作品佈置一小型展。礁溪班上菜:古早味豬油炒米粉、創意大阪燒、二款鴨賞、醃金棗。五結班則有:五色蔬菜拼盤、海苔土司捲、炸芋圓、百香果涼拌木瓜、銅鑼燒配花草茶、鮮奶酪、炸香腸;豐富的菜色,完全不輸辦桌。在食物的香氣和笑語聲中,宜蘭的媽媽們,以美味封緘這個夏天的好食光,也期待著下期再相會。
▲五結家政班的成果party。

在料理中長出力量

「老師,剛開始要拿筆寫字或是畫畫時,那個筆真的很重。」
「我從來都沒有想過自己會畫畫。」
「現在學會了,有時候要停下來,想一想自己,這也很重要。」
「製作手工書的過程中,我的家人也參與了。」
「阿孫問我說:『阿嬤,我可不可以也有一本手工書?』」
在宜蘭手工書工作坊的最後一堂課,全體參與的成員用自己的料理,共同拼盤的宜蘭味,也用自己的話語分享了這八週。從不明白所以,到有一點點感覺,再到有一點感動,這時大家才意識到課程要結束了。
想起去年最後一堂課,五結農會班的媽媽們問起:「那我們明年暑假還會再見面嗎?」當下自己很難和這些阿姨媽媽們約定再相會。結果2018年我們是沒相見了,但自己卻在台北遇見另一群一樣有故事的媽媽,也謝謝這些媽媽們同樣的信任分享。
食物是有力量的,女性在料理中長出力量。透過食物為媒介,打開大家的說話開關;透過飲食記憶的接著拼貼,大家找到生命的同理和共鳴;透過自己親口說出來,婆婆媽媽們肯定說「從來沒有想過,原來自己也很精彩。」▍
▲五結家政班圓滿完成了食物記憶手工書之任務。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