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定教養術-斷捨離三心法,終結焦慮父母症候群

    淡定教養術-斷捨離三心法,終結焦慮父母症候群   《取自親子天下》

    現代父母為兒女做得更多,挫敗感卻更深—「焦慮父母症候群」似乎已是舉世父母的通病。

    《親子天下》提出「斷捨離」的教養智慧,

    分享父母和各年齡層的孩子該「放下什麼」、「怎麼放」。

    父母轉念學放手,體會「父母是弓、孩子是箭」,孩子其實會飛得更好。

    要學會放手,得先學會「斷」、「捨」、「離」三件事。

    斷捨離原是瑜伽哲學,鼓勵人從外在身體的修行,帶來內在心靈的改變。

    日本整理專家用這概念創造出一套「雜物整理哲學」,

    在日本掀起一陣透過整理、整頓來療癒內心的風潮。

    日本媒體也將斷捨離的概念,衍生運用到放手的教養。

    父母要常常思考的三大「斷捨離」心法是:

    「斷」絕對孩子不需要的幫助。

    「捨」棄對孩子多餘的安排。

    「離」開「不能沒有我」的執著。

    家庭「中心」的逆轉

    家庭的生活,從「以孩子的需求」為中心,轉變為「以父母為中心」。

    英國《心理學》雜誌提到,愈來愈多小孩取代家長成為家庭的主宰者,

    這種「小皇帝症候群」已成為全球皆然的現象。

    沒有孩子的時候,你有自己的生活、興趣、嗜好和朋友嗎?

    許多現代父母太過於努力當父母,忘了當夫妻,更完全忘了自己。

    孩子比我們想像中要堅強

    當我們太以孩子為中心,錯估孩子的脆弱程度,過度保護之下會剝奪他們自然的生存本能。

    成長路上有些事父母就是無法代勞:我們可以幫孩子找朋友,

    卻不能替他們交朋友;我們無法直接建立孩子的自尊,

    因為高自尊來自於孩子不斷從挑戰中鍛鍊自己。

    冷靜想一想,是「孩子需要」,還是「我需要」

    對較小的孩子來說,對父母的依賴,有時候並非孩子的不能,而是父母的需要。

    二○一二年五月號《時代》雜誌用封面故事〈Are you Mom enough?〉探討,

    風行多年的「親密育兒法」是否奉行過頭了。

    封面照片大膽採用袒胸哺乳的二十七歲年輕媽媽,

    以及剛滿四歲仍在吃母奶的男孩,

    在美國掀起一陣討論:「到底是小孩要,還是媽媽要?」

    比不完的較勁,讓誰快樂?

    至於為什麼一定要學鋼琴(或任何才藝)?是孩子的要求還是我的遺憾?

    為什麼成績要「比別人好」,動作要「比別人快」?

    這樣的比賽與較勁,到底是滿足了孩子,還是父母自己?

    教養上的放手對父母而言絕對是一大挑戰。放手意味父母得隨著孩子年齡不斷調整親子的互動方式。

    放手得從小開始。教養上放手,不是風箏從此斷了線,不是要我們與孩子切斷關係,

    而是好比推火箭升空:當火箭推到某一節時,引擎就必須脫落,讓火箭往前飛。

    引擎脫落時,你知道火箭會飛得更好;而當火箭要再次升空時仍會需要引擎,你並沒有失去他。

    這種分立而親密的親子關係,正是斷捨離教養的最高境界。

    紅茶喝淡定,教養也談淡定,實在是趕得上潮流!

    但放手才能飛得好,卻一直是父母意學習的課題!

    太擔心所以才會不放心,對父母來說要如何不擔心卻很難。

    這一篇文章值得父母好好深思。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