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穆《宋明理學概述》讀書筆記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錢穆《宋明理學概述》書影
  • 胡瑗在泰山棲真觀學習,一坐十年不歸,收到家書即投入澗中。胡瑗講學,其教育法重在各就性近,自己研修,而濟之以師友輔助,即以相互討論為指導。又分經義、治事兩齋。經義齋要人「明體」、治事齋要人「達用」。
  • 徐積是胡瑗的弟子,定下了宋學談修養的主要道路。石介是孫復的弟子,繼承了孫復排斥佛老的思想。
  • 孫瑗、石介代表宋學初興的北方派,胡瑗、徐積代表宋學初興的南方派。
  • 晏殊邀請范仲淹到睢陽書院任掌教,范仲淹亦在學院中住宿,為學生定下學習的時間。范仲淹常到宿舍中察看,遇到早睡覺的學生,就會詢問原因。遇到學生妄對,就拿書出題考問學生,並且對答不上題目的學生加以懲罰。范仲淹出題考學生時,必定也會自己回答題目。
  • 歐陽修、李覯、王安石三人可稱為江西派,他們都注重在經濟制度上,李覯接近荀子,王安石則尊崇孟子。
  • 歐陽修:「文學止於潤身,政事可以及物。」又謂:「儒者之於禮樂,不徒誦其文,必能通其用。不獨學於古,必可施於今。」
  • 歐陽修對經學提出許多大膽的懷疑,包括疑三傳、疑易傳、疑河圖洛書。
  • 李覯提出「尊王賤霸」的思想,其實就是很着重天子的尊位名份和禮治。
  • 李覯之學大部份繼承自歐陽修。李覯的見解與荀卿類似,但他能著眼在經濟制度的重要。
  • 王安石王霸之辨與義利之辨融合在一起,修身正心與治國平天下一起討論,是宋儒思想進展上的一大貢獻。
  • 王安石的經學思想為:「致其知而後讀,有所去取。」時人稱他為:「不憑注疏,欲修聖人之經。」甚至影響朱熹對經書的新注釋。
  • 劉敞本於經,引經據典力主「性善」之說。
  • 司馬光以史學見長,多着眼人事經驗。而他的思想和議論,也只以平實為主。經學方面,司馬光著有《疑孟》,恰好與王安石尊孟相對。
  • 周敦頤的學問淵源已無法詳考,但他的貢獻在於開始闡發了心性義理之精微。《太極圖說》前半屬於宇宙論,後半屬於人生論。
  • 《太極圖說》根據在《易經》,《通書》則會通於〈中庸〉。周敦頤最先把《易經》和〈中庸〉發揮出完整的系統。
  • 宋儒想排斥佛老,但佛老都各有一套宇宙論,於是宋儒不得不談到宇宙論。
  • 周敦頤從時間來談天地的起源,邵雍從空間講天地的有盡。
  • 邵雍主張潤身為本的學問,其他事情都是次要的,其實他是一種寬的學問。邵雍也不喜歡程頤的講學路徑太過狹窄,他認為物理不可強通。
  • 宋明儒學中談宇宙論的周、邵、張裏面,只有張載是純然一個儒者,周、邵都跟方外之士有聯絡交流。
  • 張載的學問是苦心得來的,終日危坐一室,左右簡編,俯讀仰思,冥心妙契,處處放筆硯,有靈感就立刻寫下。程顥對此有所批評。
  • 張載主張宇宙由一氣為根源,一氣分陰陽,陰陽之氣會合沖和,便是「太和」。太和之氣無形而不可感知,也稱「太虛」。太和之氣永遠在聚散運動當中。太和背後有一至靜無感的性的本體,即是太和之性。
  • 張載認為有無是一體,人只能感知有形而不能感知無形。
  • 張載的理想中,人是要以孝父母之心來孝天地。
  • 張載主張分氣質之性和義理之性,此說極為二程所推崇。
  • 程顥主張人心要靈活,不要被事物牽著走。程顥雖然與佛家一樣,主張人心上無一事,但程顥提出心上無一事掛念,為的是使人識仁,由於無一事才能體貼出天理。程頤談格物窮理,窮的是性之理,而不是自然世界之理。
  • 「涵養須用敬,進學在致知」這句話概括了二程思想。「敬」雖是由程顥提出,程頤則將養氣養心的工夫都統合到「致知」之上。
  • 謝良佐、楊時、游酢、尹焞是程門四大弟子。楊時、游酢雖有程門立雪的美事,後來卻都慢慢偏向佛家。
  • 呂大鈞與張載是同輩,但因為欣賞張載,所以以弟子禮事張載,成為宋室南渡前承繼張載之學的重要學者。
  • 呂大鈞的《鄉約》是希望在鄉村中提倡新風氣,排斥佛老,復興儒學的方案。鄉約主張德業相勵,德和業分別是能力和實際行動,並且都是個人與社會羣體的互動,不是指私人單獨的修養生活。鄉約列舉過失規定十五條,
  • 鄉約的主要精神在於舉出人人可為的禮教,加入團體力量的互相督勵,作為集體引導。
  • 胡宏的學說偏向心學,著有《知言》。但朱熹頗不認同《知言》,著《知言疑義》加以質疑。
  • 胡宏《知言》中謂先識仁之體方能為仁,這個主張跟程顥〈識仁篇〉相近。
  • 張栻是胡宏的學生,他常提及主一,其實就是本於程頤的持敬,但張栻反對默坐修養工夫。
  • 湖湘學派和閩學不同,朱熹先學於李侗,後來跟張栻有交流,才對程門學問有更精確的理解。
  • 朱熹把周、張討論形上學的學說,與二程修養工夫會合融和,又加上他自己的讀書法,三流交匯,宋學遂臻完整。
  • 朱子修四書和近思錄,成為了他的新六經。
  • 若說周、張、邵的貢獻在為當時儒家建立新的宇宙論,二程貢獻在指導身心修養,則朱熹的貢獻在開示讀書方法。
  • 朱熹不僅在心性修養、義理上留心,也不僅在書册誦覽、文字著作上努力。他對教育也極熱忱。
  • 陸九韶主家政,編韻語為訓戒辭。晨興,家長率眾子弟謁先祠,畢,擊鼓誦其辭。對於家庭經濟,主張不論貧富,每年留所入十之二三備不測。宗族鄉黨有吉凶事,不足助以財,則助以力。陸九韶日記中有〈居家正本〉及〈制用〉各兩篇。
  • 在形、氣、陰陽的觀點上,陸九淵的主張近大程,朱熹的主張近小程。
    呂祖謙是世家子,南宋呂家尤得中原文獻之傳,全祖望的宋元學案中,載呂家共七世十七人。
  • 呂家第一位見於宋元學案的是呂公著,與王安石、司馬光同時,俱為兩人所推敬。
  • 呂公著長子希哲,師從焦千之、胡瑗、孫復、邵雍和王安石。呂希哲與程頤是同舍生,後來心服程頤的學問,也以程頤為師。呂希哲少時盡交天下賢豪長者為師友,晚年則喜從高僧遊。
  • 呂氏家學,都主調和斟酌,不使偏鋒;都喜平易近切,不唱高調;都尚謹慎篤厚,不走險路。這在宋學中是別具一格的。
  • 呂祖謙門生眾多,朱熹認為他治學博雜,宋史亦將呂祖謙列儒林傳而非道學傳。
  • 朱熹側重在心性修養上,因此要建立一個最高標準。陳亮則談歷史運行,不需要有最高標準。
  • 葉適從正統宋學的義理上來為傳統學術爭辯。
  • 葉適極工文章,弟子多流於文辭,在思想學術方面則較少承襲。
  • 葉適反對孔子傳曾子、曾子傳子思的傳承脈絡,並透過經學角度批評朱熹的四書系統。
  • 程頤主敬,葉適則認為要先復禮,然後能敬。敬是私人事,禮是社會事,由此可見理學與史學的角度分歧。
  • 金履祥先事王柏,後同登何基之門。何基為黃榦弟子,黃榦為朱熹弟子。
  • 金履祥《論語考證》多發朱熹所未發,於朱說多所牴牾,不默守師承。
  • 王守仁說:人但得好善如好好色,惡惡如惡惡臭,便是聖人。
  • 王守仁的良知之學發展到最高處,還是「人皆可以為堯舜」。做堯舜的條件不在外在事業上,卻在自己心性上。人之才性有不同,但將其才性發展到至誠至盡處,便都是堯舜。
  • 王守仁主講「致良知」,湛若水主講「隨處體認天理」。
  • 王守仁弟子中,錢德洪偏主事磨鍊,王畿則偏在直信本心。
  • 王畿論工夫,以讀書最下、靜坐較勝,事上又以磨鍊為主,可證心學近禪。
  • 王艮把格物解成安身,身與道又同為一。
  • 對於為帝者師,王艮認為不在位上求,而是在德上求,雖身處隴畝,依然可以是帝者師。使吾身成為帝者師,為天下萬世師,便是修身以治國平天下之道。
  • 羅汝芳專把生生之道與孝弟慈之心來把宇宙人生世道統綰結為一。
  • 明說周、程、張、朱沒有得孔、孟真傳,這可謂是東林諸賢中最大膽的偉論,此下王夫之、顏元都有此傾向。
閱讀時間:2019年1月2日至2020年3月7日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9會員
870內容數
曾在書山當看官,屢沉酒海作醉鬼。 蘭臺覓路入淨土,息交絕游是深山。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前言 宋神宗不到二十歲就即帝位了;他有心改變北宋從立國以來,日益積貧、積弱的現象,因此重用王安石實施變法,史稱「熙寧變法」。王安石為人執著,不恤人言,不通人情,在當時就有許多負面批評,然而為了振興北宋王朝,神宗仍然擋住所有批判,執意任用,並全力支持。史載高太后認為王安石在變亂天下,孝心很重的宋神宗
Thumbnail
早上,在公園散步。 邊散步邊胡思亂想。 突然想起很久以前讀過的一篇文章“深慮論”。 正好今天到公園散步,帶著手機。 就用手機,上網查一下,很容易就查到這篇文章。 現在有手機,查詢資料真方便。 這篇文章作者是明代的方孝孺,是他早年的文章。 在明太祖洪武七年(西元1374年)寫的。
Thumbnail
王脩一開始很配合孔融,但後來決定趕走孔融。同樣是被孔融舉薦上來的邴原,選擇了不一樣的道路。
Thumbnail
錢穆針對清季學者研究兩漢經學區分今古文經的偏執態度已到了走火入魔的光景,他在導正這方面時弊的著作之一〈兩漢博士家法考〉,指出漢代人的「古文」,指涉了兩種意涵,分別是: 史記中之古文 東漢之所謂古文 漢代是一個國祚頗長的帝國,從西元前202年從楚漢相爭最後一場大戰勝出的高祖劉邦,算到西元後220
Thumbnail
◎先秦時代 (春秋、戰國) 九流十家之代表人物: 1、儒家—孔丘、孟軻、荀況。 2、道家— 李耳 (老子) 。 楊朱。 列禦寇 (列子,愚公移山之作者) 。 莊周 (莊子) 。 3、「名」家 (辯論) — 惠施 (學富五車) 。
Thumbnail
雙神會面後,宋神宗立即授王安石翰林學士兼經筵侍講,換句話說,王安石成了皇帝的國政+學術指導教授。 王安石學問豐厚,口才一流,無論宋神宗問什麼問題,王安石都能對答如流且發人深省。沒過多久,宋神宗就對他佩服得五體投地,兩人思想逐漸同步。 宋神宗愈來愈想重用王安石,不只是因為他信奉「安石教」,還因為反
Thumbnail
子張問:『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為政第二)。 一世有三十年,十世就是三百年,百世就是三千年。『損』和『益』都是易經中的卦象。孔子晚年專注于注釋《易經》,相傳《易經》中的《易傳》即為孔子
孫慎行再論方從哲和黃克纘的疏辯。最終的廷議結果和熹宗的裁決。
前首輔方從哲否定弒君,左都御史鄒元標聲援孫慎行,以及兵部尚書黃克纘聲援舊首輔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前言 宋神宗不到二十歲就即帝位了;他有心改變北宋從立國以來,日益積貧、積弱的現象,因此重用王安石實施變法,史稱「熙寧變法」。王安石為人執著,不恤人言,不通人情,在當時就有許多負面批評,然而為了振興北宋王朝,神宗仍然擋住所有批判,執意任用,並全力支持。史載高太后認為王安石在變亂天下,孝心很重的宋神宗
Thumbnail
早上,在公園散步。 邊散步邊胡思亂想。 突然想起很久以前讀過的一篇文章“深慮論”。 正好今天到公園散步,帶著手機。 就用手機,上網查一下,很容易就查到這篇文章。 現在有手機,查詢資料真方便。 這篇文章作者是明代的方孝孺,是他早年的文章。 在明太祖洪武七年(西元1374年)寫的。
Thumbnail
王脩一開始很配合孔融,但後來決定趕走孔融。同樣是被孔融舉薦上來的邴原,選擇了不一樣的道路。
Thumbnail
錢穆針對清季學者研究兩漢經學區分今古文經的偏執態度已到了走火入魔的光景,他在導正這方面時弊的著作之一〈兩漢博士家法考〉,指出漢代人的「古文」,指涉了兩種意涵,分別是: 史記中之古文 東漢之所謂古文 漢代是一個國祚頗長的帝國,從西元前202年從楚漢相爭最後一場大戰勝出的高祖劉邦,算到西元後220
Thumbnail
◎先秦時代 (春秋、戰國) 九流十家之代表人物: 1、儒家—孔丘、孟軻、荀況。 2、道家— 李耳 (老子) 。 楊朱。 列禦寇 (列子,愚公移山之作者) 。 莊周 (莊子) 。 3、「名」家 (辯論) — 惠施 (學富五車) 。
Thumbnail
雙神會面後,宋神宗立即授王安石翰林學士兼經筵侍講,換句話說,王安石成了皇帝的國政+學術指導教授。 王安石學問豐厚,口才一流,無論宋神宗問什麼問題,王安石都能對答如流且發人深省。沒過多久,宋神宗就對他佩服得五體投地,兩人思想逐漸同步。 宋神宗愈來愈想重用王安石,不只是因為他信奉「安石教」,還因為反
Thumbnail
子張問:『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為政第二)。 一世有三十年,十世就是三百年,百世就是三千年。『損』和『益』都是易經中的卦象。孔子晚年專注于注釋《易經》,相傳《易經》中的《易傳》即為孔子
孫慎行再論方從哲和黃克纘的疏辯。最終的廷議結果和熹宗的裁決。
前首輔方從哲否定弒君,左都御史鄒元標聲援孫慎行,以及兵部尚書黃克纘聲援舊首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