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念佛陀的九種德行–善至09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原創–善戒法師(Sayalay Susila)–《朝向幸福快樂之道》
善至
提及善至,先說善來。菩薩是佛陀還未成就正自覺時的稱呼,他輾轉輪迴,重複來到這個娑婆世界修習十波羅蜜,目的是為了證佛果及一切知智,幫助眾生解脫生死輪迴的痛苦。
十波羅密的修行道追隨菩薩成佛的足跡,讓我們依照律藏以十波羅蜜的特相、作用、現起和近因來解釋每一個波羅蜜。
2. 持戒波羅蜜 (Silā-pāramitā)關於持戒波羅蜜,它是以大悲心與方法善巧智為基礎的身與口善業。戒也可以翻譯為善德,眾生通過持戒行善避惡來成就自己的善德。
特相 : 不讓身口為惡,而保持它們行善
作用 : 去除道德上的墮落,獲取無瑕疵的行為
現起 : 身語的清淨
近因 : 慚(羞於為惡)和愧(害怕為惡)
智者知道道德的財富超越了外在的財富,它能生生世世跟隨我們,幫助我們往生善趣,遇到善知識。它也是修定與慧的基礎。統治世界的王者亦控制不了自己的欲望,而嚴謹持戒者卻能夠控制自己的貪和瞋,不做傷人傷己的事,難道持戒不優於國王的權力嗎?菩薩是可信、真實、誠懇之人,他所說的即是他所想的。
他待人坦誠,誠實不虛,不以花言巧語迎合他人,也從不抬高自己以贏得他人的讚美,只求能圓滿自己的身口意三業。菩薩因此持戒嚴謹、在身口意方面堅守善業,避免不善之業。菩薩對待自己的戒,比自己的生命更為重要。

有一世,菩薩出生為有威力的海龍王(nāga),因厭惡自己的蛇身相,他決定在人間持八戒,以期能在來世得生天界。有一日,當他看到捕蛇人朝他走來時,他堅定自己的決心:「今天,就算是捕蛇人把我剁得粉身碎骨,我決不會讓瞋恨破毀我的戒」。於是他一動也不動地蜷伏在山丘上,決意堅守他的八戒
捕蛇人捉起他的尾巴,使他的頭朝下,然後震動他的身體,使他吐出所吞下的食物,並像壓枕頭般把他壓在地上,再將他的骨頭打碎。雖然他遭遇到這般折磨與痛苦,他並沒有絲毫怨恨。
他心想:「我噴出的氣是非常毒的,如果我發怒從鼻孔噴出毒氣,他的身體將變成灰燼,這有損我的德行,我不應瞪著他。」菩薩就閉著眼,默默忍受捕蛇人加在他身上的暴打和折磨。持戒是喜悅的根源,能夠免除自責、他人的譴責、懲罰及死後墮入惡道。菩薩因此能精進修習持戒波羅蜜,就算犧牲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
3. 出離波羅蜜(Nekkhamma-pāramitā)
關於出離波羅蜜,它是以大悲心與方法善巧智為基礎的出離心,在明瞭欲樂與生命的不圓滿之後所生起的捨之心。
特相:捨棄感官欲貪和再生的慾望
作用:看透欲貪和生命的不圓滿
現起:遠離欲貪和生命
近因:想要修行的迫切感
捨離即指遠離世間情慾之樂,以梵行為生。證悟禪定也是一種出離,因為當一個禪修者證到禪定,那必是暫時的捨去情慾和征服五蓋的結果。佛陀許多前世是國王,享受世間的榮華富貴、幸福快樂。
但他明智的心認識到這些快樂純粹是短暫、無常、如浮雲般飄渺,沉溺其中會讓人墮落,因此他年輕時就自願捨棄王位,捨棄一切榮華富貴,披上黃色的袈裟,在深山裡過著淡泊的隱士生活。
在《尼米本生》(Nimi Jātaka)裡,身為尼米國王的菩薩叮嚀他的的理髮師說:「如果你在我的頭上看到一根白髮時,務必要告訴我!」
當理髮師發現他頭上有一根白髮時,他即要求理髮師把白髮拔出,放在他手上。看著自己手上的白髮,他心中生起極強的悚懼感,就像死神已經從四面八方靠近自己,把他逼得喘不過氣來。他隨即捨棄國土,就像捨去一堆糞土,毫不猶豫地走上孤獨的出離之路。
一般人的心就與菩薩不一樣,一看到自己頭髮轉白,就像心頭被紮了一根刺,非要把它拔出不可,於是開始盤算如何把頭髮染黑,使自己看起來年輕,隱藏老去的事實,增加對生命的執著;菩薩則會作無常想、對生命老去的實相增長悚懼感,為了永恆地解脫老死的糾纏,勇敢的捨棄榮華富貴,踏上修行的艱苦道路。
4. 智慧波羅蜜 (Pañña-pāramitā)
關於智慧波羅蜜,它是以大悲心與方法善巧智為基礎、透視諸法之共相—無常(anicca)、(dukkha)、無我(anatta)與諸法之特相的心所。
特相:洞察諸法實相或如實知見,猶如熟練的神射手以箭洞穿目標
作用:如燈光照亮所面對的客觀物件
現起:不混淆,如森林中的嚮導為迷失在森林中的旅人引路
近因:禪定或四聖諦
帕奧禪師在《菩提資糧》中如此描述智慧波羅蜜,認為它是清淨其它波羅蜜之因:如果沒有智慧,佈施等德行就不會變得清淨,也不能夠執行各自的作用。
即有如失去生命的身體就會失去光澤,也不能執行種種功能;同樣地,如果沒有智慧,信等諸根信、精進、念、定就不能執行它們的作用。智慧是修其它波羅蜜的主因,因為當慧眼開啟時,偉大的菩薩甚至會毫不讚揚自己及貶低他人,捨棄自己的肢體與器官。
就有如藥樹般,他毫無分別心地付出,在(之前、當時與之後)三時都充滿喜悅。通過智慧,在運用方法善巧智及為他人的福利,而作出的捨離達到了波羅蜜的層次,但世人為自己的利益而做的佈施,就好像是在投資。
再者,如果沒有智慧,戒(持戒波羅蜜)就斬不斷渴愛等煩惱,甚至不能達到清淨,更別說是作為(獲得)正等正覺者的美德的基礎。只有智者才能夠很清楚地看透在家生活、欲樂與生死輪迴的厄難,以及看清出家、證得禪那及證悟涅槃的利益;
而他獨自地出家,培育禪定,趣向涅槃,以及令到他人也獲得這些成就(捨離波羅蜜)。沒有智慧的精進並不能夠完成所要達到的目的,因為激起它的動機錯誤,所以完全不激起精進比錯誤地激起精進好。但當精進與智慧配合時,如果再具備正確的方法,沒有任何事是無法完成的(精進波羅蜜)
再者,只有智者才能毫無瞋恨地忍受他人對自己的虐待(慈波羅蜜),愚癡的人是辦不到這點的。對於缺少智慧的人,他人的惡待只會激起他的瞋恨。然而對於智者,他能善用其忍辱的能力(忍辱波羅蜜),並令它的力量增長。
在如實地明瞭(苦、集、道)三聖諦、它們的因與對立之法之後,智者不會欺騙他人(真實波羅蜜)。菩薩只有在證得佛果時才會直接地證悟第三聖諦,即一切苦的止息。同樣地,在以慧力加強自己之後,智者的毅力和決心形成了實行圓滿諸波羅蜜的不動搖決意(決意波羅密)。只有智者才能夠很善巧地為一切眾生提供福利,而毫不分別親愛的人、中立者及敵人。只有運用智慧才能中捨(捨波羅密)地面對世間的得失起落,而毫不受它們動搖。菩薩努力培育智慧,通過智慧,菩薩投入於分析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等,透徹地依真實諦覺照緣生與緣滅的過程。批註《分別論》迷惑冰消舉出七個培育智慧的方法:
一、不斷地請教智者
二、保持身體與身外物清潔
三、保持信、精進等諸根平衡
四、遠離無慧之人
五、親近智者
六、省思含有深奧之慧的法的本質
七、在所有四種姿勢裡都傾向於培育智慧
在無數的輪迴當中,我們的菩薩不止出生為有智慧的商人、國王、男人和獸王,也多世出家當隱士,清淨自己的戒行,勤修禪定,精通四禪八定及五神通,他也不忘努力獲取世間智慧。
《中部注疏》提到若菩薩有福氣遇到佛陀,他會在佛陀座下出家、清淨自己的戒、研究佛陀的教法、過著禪修的生活以及培育觀智,透視五蘊無常、苦、無我的本質直至行捨智(Saṅkhārupekkhāñāṇa)─這是菩薩在成佛之前所能夠證得的最高智慧。
善戒尼師 | 個人簡介
👉 點擊查看:善戒尼師簡介
善戒尼師 | 書籍
👉 點擊查看:書籍結緣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75會員
641內容數
內含照因老和尚略傳及甘露法語上、下兩冊 由四眾弟子們編輯整理,緬懷老人家往日行儀,俾令見聞者普潤法雨。祈願老和尚早日倒駕慈航,廣度群品。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鋼骨佛心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原創 善戒法師 – 朝向幸福快樂之道 善至 十波羅密的修行道追隨菩薩成佛的足跡,讓我們依照律藏以十波羅蜜的特相、作用、現起和近因來解釋每一個波羅蜜。1. 佈施波羅蜜 (dāna-pāramitā)佈施波羅蜜是以大悲心與方法善巧智為基礎的捨思,是願意把自己本身和所擁有的身外物捨棄給他人。在此應當知道大
原創 善戒尼師 – 朝向幸福快樂之道 善至 提及善至,先說善來。菩薩是佛陀還未成就正自覺時的稱呼,他輾轉輪迴,重複來到這個娑婆世界修習十波羅蜜,目的是為了證佛果及一切知智,幫助眾生解脫生死輪迴的痛苦。 發願成佛佛陀在四阿僧祗及十萬大劫前,叫做善慧(Sumedha)。在他很年輕時,父母親就去世了,留下
原著:善戒尼師 善語就是指柔軟、溫和、有益的話語。一般人都喜歡聽溫和的語言,不喜歡被人家呵責。因此,我們講話應當溫和、柔善,不要一開口就是諷刺、罵人,或隨意詛咒別人,讓人家聽了心裡難受,對你懷恨在心。所謂「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就是這個道理。 所以如果你要得到很多朋友的話,懂得講和婉、溫
原創 善戒法師 朝向幸福快樂之道 2022-01-21 十五行 〔行〕有十五行,包括: 一、 別解脫律儀戒(Pāṭimokkhasaṁvara sīla) 《清淨道論》解釋波羅提木為:「波羅提木」(律儀)為戒律的美德;它能守護一個人,使他免於痛苦和失敗。 所以它被稱為「波羅提木」。 所有的戒律(s
原創 善戒法師 朝向幸福快樂之道 2021-12-23 明行足 佛陀兼備圓滿的〔明〕與〔行〕。明 可分三明或八明,行則有十五行。八明和十五行是每尊佛所具備的德行。 三明與八明 三明(tevijjā)是宿住隨念智、天眼智及漏盡智(前面已闡述)。 八明略述如下: 1. 觀智(Vipassanā
原創 善戒法師 朝向幸福快樂之道 2021-12-15 正自覺者 正自覺者是無需他人教導而自己正確地覺悟了四聖諦的人。 太子成道 悉達多太子艱苦的修行使自己瀕臨死亡的邊緣,他開始瞭解到折磨自己的色身並不是解脫之道,他想: 「無論過去和現在的婆羅門或苦行僧經歷了多麼劇烈、絞心和難以忍受的感受,
原創 善戒法師 – 朝向幸福快樂之道 善至 十波羅密的修行道追隨菩薩成佛的足跡,讓我們依照律藏以十波羅蜜的特相、作用、現起和近因來解釋每一個波羅蜜。1. 佈施波羅蜜 (dāna-pāramitā)佈施波羅蜜是以大悲心與方法善巧智為基礎的捨思,是願意把自己本身和所擁有的身外物捨棄給他人。在此應當知道大
原創 善戒尼師 – 朝向幸福快樂之道 善至 提及善至,先說善來。菩薩是佛陀還未成就正自覺時的稱呼,他輾轉輪迴,重複來到這個娑婆世界修習十波羅蜜,目的是為了證佛果及一切知智,幫助眾生解脫生死輪迴的痛苦。 發願成佛佛陀在四阿僧祗及十萬大劫前,叫做善慧(Sumedha)。在他很年輕時,父母親就去世了,留下
原著:善戒尼師 善語就是指柔軟、溫和、有益的話語。一般人都喜歡聽溫和的語言,不喜歡被人家呵責。因此,我們講話應當溫和、柔善,不要一開口就是諷刺、罵人,或隨意詛咒別人,讓人家聽了心裡難受,對你懷恨在心。所謂「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就是這個道理。 所以如果你要得到很多朋友的話,懂得講和婉、溫
原創 善戒法師 朝向幸福快樂之道 2022-01-21 十五行 〔行〕有十五行,包括: 一、 別解脫律儀戒(Pāṭimokkhasaṁvara sīla) 《清淨道論》解釋波羅提木為:「波羅提木」(律儀)為戒律的美德;它能守護一個人,使他免於痛苦和失敗。 所以它被稱為「波羅提木」。 所有的戒律(s
原創 善戒法師 朝向幸福快樂之道 2021-12-23 明行足 佛陀兼備圓滿的〔明〕與〔行〕。明 可分三明或八明,行則有十五行。八明和十五行是每尊佛所具備的德行。 三明與八明 三明(tevijjā)是宿住隨念智、天眼智及漏盡智(前面已闡述)。 八明略述如下: 1. 觀智(Vipassanā
原創 善戒法師 朝向幸福快樂之道 2021-12-15 正自覺者 正自覺者是無需他人教導而自己正確地覺悟了四聖諦的人。 太子成道 悉達多太子艱苦的修行使自己瀕臨死亡的邊緣,他開始瞭解到折磨自己的色身並不是解脫之道,他想: 「無論過去和現在的婆羅門或苦行僧經歷了多麼劇烈、絞心和難以忍受的感受,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菩薩為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求菩薩道時會要求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目標而發願,「自行願」的「自」表示自己,「行」表示行動、修行,「願」表示誓願或目標,因此可理解為「自己發願並實行的誓願」,以期達到心靈和行為上的進步與提升,圓滿自身的智慧。
另外,這故事告訴我們:要知過能改,不要只是憂悔過去所造的惡業,更要積極地改過,而且不要再犯。就像龍樹菩薩在《十住毘婆沙論》裡面有一個很好的譬喻,「已生惡令速斷,猶如除毒蛇」,我們已經知道自己身口意的惡,要趕快斷除,就好像被毒蛇咬了要趕快處置一樣,再慢慢來就沒命了。
好樂修學正道,不放逸,時常守護自心,才能夠拔除身的苦(要拔除身的苦,其實是從心下手的),就如同大象能夠脫離陷阱、泥沼一樣。
Thumbnail
慶讚「觀世音菩薩成道紀念日」保育放流白星笛鯛 、布氏鯧鰺,放生善行邀您響應!十善之首是放生,十惡之首為殺生,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每一條生命都是平等而珍貴的,若能救一眾生,功德已無量無邊,何況救眾多生命!所以,放生就是積最大的福,行最大的善。
Thumbnail
菩薩有一法能斷一切諸惡道苦。謂於晝夜常念思惟觀察善法,令諸善法念念增長,不容毫分不善間雜,是即能令諸惡永斷,善法圓滿,常得親近諸佛菩薩及餘聖眾。言善法者,謂人天身聲聞菩提獨覺菩提無上菩提,皆依此法以為根本而得成就,此法即是十善業道。謂能永離殺生、偷盜、邪行、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欲、瞋恚、邪見。
Thumbnail
菩薩戒是佛教中培養慈悲與智慧,並以利益一切眾生為目標的修持與精神。在菩薩戒中,受戒者不僅遵守道德規範,更要積極發展慈悲心與關懷眾生,以正確方式幫助他人。戒期對於個人品性與心性有積極影響,並能對身邊的人產生正面的影響。菩薩戒的精神應融入日常生活,用慈悲和智慧來引導行動,踐行利益一切眾生的精神。
Thumbnail
修無上的佛道、修菩薩道有五種相。根據《莊嚴經論》舉出菩薩的五種相:第一、「憐憫相」菩薩以慈悲菩提之心,憫念一切的眾生,廣行方便,饒益攝受。學佛修行要以慈悲心的動機,常念眾生的痛苦,發心願消除眾生的痛苦,甚至願代眾生受苦。第二、「愛語相」菩薩能於一切佛法巧妙宣說這一切的佛法或深
Thumbnail
堪千 阿貝仁波切開示:「佛法不是只有利益一個眾生,不是只有利益你、利益我,佛法是利益一切的有情眾生。」所以,菩薩第一個要有憐憫相(菩薩的五相之一)。 這個人像不像菩薩,或有的人說:「這個人修得好慈悲,好像一尊菩薩。」為什麼像菩薩呢?是腳下踩著兩朵蓮花嗎?還是手上拿著楊柳枝?這些都不一定像菩薩。
Thumbnail
※經文: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是名忍辱波羅蜜。」 ※導讀:   佛陀告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
Thumbnail
第六地的菩薩,應具足:六波羅蜜。即:布施波羅蜜、持戒波羅蜜、羼提(忍辱)波羅蜜、精進波羅蜜、禪定波羅蜜、般若波羅蜜。 有六法不應為:(以下分別解釋) 一、不作聲聞、辟支佛意:身為菩薩,走的是大乘成佛之道,不可以半途去走「成就聲聞果、成就辟支佛果」的小乘道。 二、布施不應生憂心:布施之前、之後不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菩薩為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求菩薩道時會要求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目標而發願,「自行願」的「自」表示自己,「行」表示行動、修行,「願」表示誓願或目標,因此可理解為「自己發願並實行的誓願」,以期達到心靈和行為上的進步與提升,圓滿自身的智慧。
另外,這故事告訴我們:要知過能改,不要只是憂悔過去所造的惡業,更要積極地改過,而且不要再犯。就像龍樹菩薩在《十住毘婆沙論》裡面有一個很好的譬喻,「已生惡令速斷,猶如除毒蛇」,我們已經知道自己身口意的惡,要趕快斷除,就好像被毒蛇咬了要趕快處置一樣,再慢慢來就沒命了。
好樂修學正道,不放逸,時常守護自心,才能夠拔除身的苦(要拔除身的苦,其實是從心下手的),就如同大象能夠脫離陷阱、泥沼一樣。
Thumbnail
慶讚「觀世音菩薩成道紀念日」保育放流白星笛鯛 、布氏鯧鰺,放生善行邀您響應!十善之首是放生,十惡之首為殺生,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每一條生命都是平等而珍貴的,若能救一眾生,功德已無量無邊,何況救眾多生命!所以,放生就是積最大的福,行最大的善。
Thumbnail
菩薩有一法能斷一切諸惡道苦。謂於晝夜常念思惟觀察善法,令諸善法念念增長,不容毫分不善間雜,是即能令諸惡永斷,善法圓滿,常得親近諸佛菩薩及餘聖眾。言善法者,謂人天身聲聞菩提獨覺菩提無上菩提,皆依此法以為根本而得成就,此法即是十善業道。謂能永離殺生、偷盜、邪行、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欲、瞋恚、邪見。
Thumbnail
菩薩戒是佛教中培養慈悲與智慧,並以利益一切眾生為目標的修持與精神。在菩薩戒中,受戒者不僅遵守道德規範,更要積極發展慈悲心與關懷眾生,以正確方式幫助他人。戒期對於個人品性與心性有積極影響,並能對身邊的人產生正面的影響。菩薩戒的精神應融入日常生活,用慈悲和智慧來引導行動,踐行利益一切眾生的精神。
Thumbnail
修無上的佛道、修菩薩道有五種相。根據《莊嚴經論》舉出菩薩的五種相:第一、「憐憫相」菩薩以慈悲菩提之心,憫念一切的眾生,廣行方便,饒益攝受。學佛修行要以慈悲心的動機,常念眾生的痛苦,發心願消除眾生的痛苦,甚至願代眾生受苦。第二、「愛語相」菩薩能於一切佛法巧妙宣說這一切的佛法或深
Thumbnail
堪千 阿貝仁波切開示:「佛法不是只有利益一個眾生,不是只有利益你、利益我,佛法是利益一切的有情眾生。」所以,菩薩第一個要有憐憫相(菩薩的五相之一)。 這個人像不像菩薩,或有的人說:「這個人修得好慈悲,好像一尊菩薩。」為什麼像菩薩呢?是腳下踩著兩朵蓮花嗎?還是手上拿著楊柳枝?這些都不一定像菩薩。
Thumbnail
※經文: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是名忍辱波羅蜜。」 ※導讀:   佛陀告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
Thumbnail
第六地的菩薩,應具足:六波羅蜜。即:布施波羅蜜、持戒波羅蜜、羼提(忍辱)波羅蜜、精進波羅蜜、禪定波羅蜜、般若波羅蜜。 有六法不應為:(以下分別解釋) 一、不作聲聞、辟支佛意:身為菩薩,走的是大乘成佛之道,不可以半途去走「成就聲聞果、成就辟支佛果」的小乘道。 二、布施不應生憂心:布施之前、之後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