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原住民歧視風波還沒平息後,吾校經濟系又爆出一樁轟轟烈烈的性別歧視言論,詳細內容見附圖,整篇內容讓我覺得非常噁心,是那種「到底是什麼樣的人才會有這樣的想法」的噁心。而我也觀察到,這一連串仇恨發言事件的當事人好像、都是、男的,臺大醫那位饒舌歌手我不知道他的個人資訊也不想查,但至少我能確定是中一中歧視原住民、經濟系那位發表驚人之論的同學畢業於建中。於是我就很好奇,到底男校是什麼樣的生態,才會養出這樣的「人才」?
既然好奇,我便非常認真地請教了出身男校的男性朋友們,他們怎麼看待這些仇恨言論?又對母校的生態有什麼看法?還有到底男性群體的相處模式究竟是怎樣?結果有不少好友告訴我,有的時候開這些有羞辱性的玩笑是一種「融入群體」的方式(好像上梁山前的投名狀),大家說我也必須一起說、大家笑我也不得不跟著笑。還有朋友跟我說:「這些話我覺得在都是男生的小群組裡可以講,但公開場合講真的在找死,應該要分清楚什麼話該說不該說」,但我困惑的不是什麼場合講什麼話,而是這些人究竟為什麼腦子裡會有這些想法?
我之前和某個在大學任職的長輩聊到我遇過很多標榜「政治不正確」的同齡人,她告訴我:「因為政治正確就會和大家一樣,和大家一樣就不酷了」,聽完這番話我就想,會不會每個時代的年輕人都是藉由反抗主流來建立自我,不見得是真的不認同,更多是為反對而反對,因為對他們來說主流價值是一種束縛。確實有很多人打著政治不正確的大旗,說自己只是「說出大家心裡的話」而沾沾自喜,如果被罵了就會怪罪那些人是「政治正確魔人」而不會想要反省自己是不是在傷害人。所以,我認為這些仇恨想法其實從過去到現在都沒有消失,只是在時代風氣的推波助瀾下,讓某些人覺得說出口和公開發表能夠獲得支持。
在探討菁英男性和仇恨言論之關聯性的過程中,我最不耐煩聽到很多人跟我說:「男生就是這樣」、「他們就是不成熟又愛現」這種話,我覺得這乍看是批評實則是在幫這些青少年男性找藉口,好像抬出性別來就能解釋一切問題。我家兄長就是出身自男校,但他和他的朋友從來不會說出這些話,由此可見這不是生理性別決定的症狀,而是社會教育縱容的結果。因為是男生,他的失言就可以被一句「他們男生不就這樣」打發。我想看到的是找到問題根源,並且好好教育他們,這些話這些行為就是不對,而不是因為他們是男生,我就要忍耐他們的所作所為。
我有時候會想,這些男生是不是因為要藉由踐踏別人才能建立自信,而我的某個男同好友也提出類似的想法,他告訴我:「這些人覺得自己不夠好,但有其他人比他們更不好,這些人是文組、是同性戀、是私校生、是女性、是原住民」。但我好奇的是,如果你都已經在學業及其他專業上有不錯的表現了,幹嘛還要透過傷害別人建立自信,對我來說那是自卑入骨才會有的行為。
簡單來說,我會覺得這些口出惡言的菁英男性是被所謂「有毒的男子氣概」綁架,他們覺得挑戰今日的政治正確主流是一種英雄行徑,也確實在自己的同溫層中獲得支持,因此變本加厲。所以這個現象應該跟教改還有「一代不如一代」這些說法沒有關係,更合理的說法應該是這些仇恨歧視一直存在,只是剛好現代社會提供他們更多發表平台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