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最重要的事》這本投資人必備經典書,無需再多做推薦了吧...
今天來分享一則YouTube演算法主動推給我的影片,關於投資心法和利率環境,我想投資心法是無論時局如何變化,都能持續適用、值得不時複習的觀點。
內容有不少與他的備忘錄〈
Sea Change〉相重合的,同樣推薦大家自行閱讀,可能是未來20年的金融環境展望。
以下為摘要與心得
知識的敵人
- 主持人:若我們真的處在轉折點(pivoting)或是金融局勢改變(regime change)中,接下來情勢將如何?霍華馬克斯答:
根據我的經驗,有兩種時刻:一種是你知道接下來十年將發生什麼,另一種是不確定性的時刻。最主要的區別在,第一種就是你錯了!如果你自認知道接下來要發生什麼,那你一定是錯的!這來自我的經驗,我寫過備忘錄〈The Illusion of Knowledge 知識的幻覺〉, 引用歷史學家 Daniel Boorstin 的話:
知識的敵人不是無知,而是知識的幻覺。
That the enemy of knowledge is not ignorance,
it's the illusion of knowledge.
- 當人們確信他知道,並且如此表現的時候,這會干擾他的(對未知)探索(OS:或該採取的保護措施作為)。另一種說法,馬克吐溫Mark Twain所講:
讓你陷入麻煩的,不是你不知道的事,而是你確信你知道的事情,但並非為真。
It ain't what you don't know that gets you into trouble. It's what you know for certain that just ain't true.
霍華馬克斯主要表達:沒有人真的能"確定"未來將如何變化。
利率的巨變 Higher for Longer
- 主持人:看來我們經歷了四十年的長期低利,霍華馬克斯:我在1980年拿到22.25%個人貸款利率,而四十年後的現在貸款利率變為2.25%,還能固定15年不變。然而,我雖稱知道的不多,關於未來,我確定的一件事是,利率不會再下降 2000 個基點(20%)。 對吧?這一大規模的利率走低時期若結束,對我們(投資決策)將意味著什麼?
(OS:想想整個世界的利率環境,還有房地產,特別是台灣的...過去四十年都對的事,都穩賺的投資,未來呢?)
看到這裡,其實我覺得已是整段訪談最精華、最核心的要點了!
- 過去長期低利而"沒有通膨"的環境已結束了,我不是說走低的利率將會回升到過去(雙位數的利率環境),而是利率可能就在這個區間滑動。過去15年內才加入金融產業的人,或許覺得我們處在高利環境,但,不是,我會說我們是處在一個正常的利率環境。
(OS:若利率真的不會再降,折現率維持在於4~5%左右,長債/美債已死...沒救了...銀行、央行們全都資不抵債了,詳見〈銀行沒事了?馬照跑、舞照跳?〉)
- 過去那段好日子(隨著利率持續走低,資產的淨現值持續走高),擁有資產的好日子,借錢來買資產的好日子,如果已經結束的話,你可要知道阿!
Marks接著提到,他不認為這將會是像08年金融危機那樣,當主持人繼續詢問,他答這次將是一場溫和的衰退(moderate recession),立刻又說「BTW,這也算是我不相信的眾多預測之一...」(呼應"沒人真正確定知道未來會如何")
(OS:我的理解大概率是軟著陸,這次就算有再多銀行要倒,也未必會對股市造成大波動,未必重創實體經濟)
投資心態轉變
- 回顧09~21年:低利又沒有通膨的環境、幾乎沒有違約破產潮,沒有真正的恐懼。最大的恐懼是害怕錯過,沒有人害怕賠錢。"The greatest fear was the fear of missing out. Nobody was afraid of losing money." 快樂的資產持有人、飢渴的買家、容易取得的資金,鼓勵風險承擔。...那是段對於資產持有人(asset owners)和借方(borrowers)的好時光,卻對貸方(lenders)和bargain hunters(不知道怎翻比較好)就是橡樹資本這樣的,來說很糟。
- 了解市場溫度,你必須評估整體市場參與者的情緒,房市還未出現極端情緒的現象,還不是出手的時刻。私有資產尚未減記,可能是因為還沒有交易出現。
- 市場的波動性加大,受情緒面「心理學」影響,人們對資產的看法從完美無瑕(flawless)到絕望(hopeless)
(OS:這就是《投資最重要的事》一書的核心概念,投資人的情緒波動,猶如鐘擺擺盪,總是在兩端高點來回,停留在"中點" - 合理的平均值 - 的時間,是非常短暫的)
- 回顧Nifty 50那段環境,並能倖存下來的原因:當時投資人的想法都是買優質資產(high quality assets),因為Nifty 50公司是如此的好,所以價格永遠不會太貴...當我在77、78年開始做high yield bond之時,穆迪對B級債券的定義為"不具備理想的投資特徵"。對於B級債認為總是沒有足夠低的價格,而對於優質資產則認為價格總是不會太貴,這兩者都是糟糕的想法(There is no price low enough, there is no price too high.)。這是我經歷的第一次巨變,投資心態的轉變。
※個人劃重點:永遠都是價值和價格之間的判斷。沒有好到價格怎樣高都不嫌貴的資產,也沒有差到價格怎樣便宜都不能買的資產。
- 最後,他提到了一些銀行業於房地產投資相關數據,有興趣大家自行聽(這也是為何我認為若商業地產暴雷後,銀行業會死...但銀行業自爆就可以了,不需要牽連到實體經濟和其他具有好商業模式的好公司)
最後,若是對總經研究有興趣,我覺得除了霍華馬克斯Howard Marks之外,也能多看達里歐Ray Dalio的訪談。中文油土伯講總經,喜歡用一些花俏的數據、圖表去迷惑你,似乎在故意不觸及核心,就是本文強調的「利率環境巨變」,不是說數據不重要,但核心觀點不同,解讀數據的角度和詮釋,可是會完全不同。
終於又抵抗惰性寫了一篇,您的愛心是支持我繼續發表的動力,感謝!
以上為本人閱讀觀影之心得領悟、含個人觀點,如有疑義,請參照原書籍影片。若我的內容,能獲得你的共鳴,請不吝給予愛心及分享。